曝光N次依然無解?App泄露隱私為何如此難根治
法規:為了保護隱私應該如何監管?
假設,手機系統對隱私的保護已經非常完善,APP的權限申請已經足夠規范,人們的隱私保護意識已經大幅提高,那么是否隱私就能得到妥善的保護?或許還不行。在這個移動互聯網時代,如果要使用正常的數據服務,不可避免地需要向服務商提交個人隱私信息——大家都一毛不拔的話,恐怕只能回歸到網絡原始社會了。
沒有法規監管,也會進一步縱容APP竊取隱私,例如某些APP就有偷拍嫌疑,致使手機攝像頭自動彈出
例如,想要手機APP自動提醒行程,就需要提交定位信息和車票、機票等信息;如果想要知道快遞到了哪,那么你的聯系電話、個人地址都不能藏著掖著。這些信息無疑也屬于隱私,享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紅利之時,如何才能防范大數據帶來的副作用?這就需要更完善的法律法規監管。在這方面,或許歐洲的GDPR法案可以給予國人一些啟示。
在去年,歐盟通過了一部保護隱私數據相關的法案《通用數據保護條例》,簡稱GDPR。這部法案適用于歐盟28個成員國,適用于任何收集、處理、管理或存儲歐洲公民數據的組織。GDPR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隱私保護進行了規范。
歐盟GDPR法案極具參考意義
首先,GDPR嚴格限制了數據收集,不關是不僅僅用戶的姓名、地址、網絡屬性(IP地址、定位信息、Cookie等等)被納入了保護的范圍,連指紋虹膜DNA等生物數據,乃至種族民族、政治觀點、性取向、犯罪記錄等社會信息都被嚴密保護。APP想要隨意申請權限?GDPR不答應。
GDPR覆蓋面極廣,對隱私數據流通的每個環節都起到了監管作用
其次,GDPR讓用戶擁有了對隱私數據的自主控制權。例如,你可以請求互聯網企業修改某項數據、以保證準確性,也可以要求企業刪除關于你的某項數據。國內很多互聯網服務都不提供注銷服務,隱私信息一旦被互聯網企業收集,恐怕以后再也沒有了刪除的機會。而在GDPR下,用戶對隱私的把控權利,無疑是值得國人羨慕的。
再者,GDPR要求企業不能對用戶虛與委蛇,隨便套路用戶。在國內,你在使用某項服務之前,往往會碰到長得令人腦仁疼的用戶協議,必須同意協議才能使用;而一旦同意后,才發現協議中存在霸王條款,例如可以將你的數據隨時共享等等,出了什么事企業完全不用負責任,這時悔之晚矣。而GDPR要求必須以“明確簡練”的語言,告知用戶關于隱私收集處理的種種信息,想要下套路再也不是那么容易了。
這種“用戶同意不會追究我泄漏隱私的法律責任”的流氓
然后,一旦企業發生了數據泄露的事故,GDPR還要求在72小時內通知用戶,否則將會面臨數以億計的巨額罰款。在國內,我們時常會聽到某某網、某某公司被脫庫,動輒數百萬用戶信息被盜取甚至公諸于眾,用戶對此只能吞聲忍氣。而在GDPR保護下,企業必須為數據泄露付出巨額成本,且數據泄露對用戶造成的不良后果得到了更好的遏制,大大減輕了用戶隱私被不法使用的風險。
這部法案在多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甚至逼迫很多企業公司在歐盟修改隱私政策,甚至停止服務。
國際版QQ一度稱不再為歐洲用戶服務,隨后撤回言論
例如,一些手機廠商更新了自己的隱私保護條款,并且以醒目的方式推送給用戶;而一些網站更加粗暴,直接屏蔽了歐洲約5億的用戶,Twitter、WhatsApp等社交工具則禁止了歐洲16歲以下兒童使用;國際版QQ一度宣布不再為歐洲用戶服務,但隨后緊急回應不會下線。比較搞笑的是,USA Today發布了遵循GDPR專用版APP,移除了所有跟蹤腳本和廣告,大小一下子從5.2MB縮減到了500KB。可見,除了保護隱私,GDPR對用戶體驗的提升也有一定程度的積極作用。
國內尚未有GDPR這樣的對隱私有如此嚴密保護的法律法規,而GDPR盡管可以作為參考,但將它生搬硬套到國內,也并不合適——GDPR本身就存在爭議,有觀點認為其中太苛刻的條例阻礙了互聯網的進一步發展。
針對信息被濫用而投訴無門的現狀,我國也已經開始了積極的立法舉措。例如近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就有不少關于網絡隱私保護的條文。很多朋友可能會發現,微信、QQ等網絡服務突然就能注銷了,這主要是由于《網絡安全法》有相應的條文作要求。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也已經有了成文的草案,并已經列入了立法規劃當中,相信該來的還是會來的。
《網絡安全法》部分和隱私保護有關的條文
總結
簡單來說,之所以APP泄漏隱私成為國內移動互聯網的頑疾,既有技術方面的因素,也有管理方面的因素,更有人們隱私意識、法規建設滯后的因素。
在技術層面上,安卓系統長久以來對涉及隱私的權限把關不嚴,加之國內缺乏安卓統一推送平臺,導致APP們有意無意地申請了更多權限;而在管理層面上,Google無法控制安卓OEM廠商如何管理用戶信息,同時國內的APP分發渠道缺乏明確執行的隱私條款,這加大了用戶隱私外泄的幾率;另外,不少國人缺乏隱私保護的意識,主動為隱私竊取者開啟方便之門的案例比比皆是;最后,國內關于隱私保護的法律法規相對滯后,對APP和數據的監管缺乏力度。
幸運的是,在很多方面人們已經做出了相應的努力。安卓系統愈發完善,國內的統一推送平臺正在路上,法律法規監管逐步建立……希望在不久后的將來,人們的隱私能得到更有效的保障吧。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圖片新聞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