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機床工業40年 成績喜人但也要認清問題
過去40年,中國機床工業在不平凡的改革歷程中,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如今國內外環境已經發生了全面深刻的變化,“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的大變局”。
機床工業已經站在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面臨的發展任務艱巨,挑戰嚴峻復雜。理性客觀地對機床工業40年的改革發展歷程進行總結,對于我們明確未來30年的發展道路和優先任務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40年主要成就與進步
我國現代機床工業的基礎源于“一五”時期(1953-1957)開始實施的前蘇聯援建工程,20世紀60至70年代開展的“三線建設”中,進行了較大規模的規劃建設。
改革開放前已經形成產品門類比較齊全、產業體系相對完整、產業布局均衡合理的機床工業體系,基本承擔起裝備國民經濟主要部門的任務,為新中國的工業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當然,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建立的這一體系,帶有計劃體制的種種問題,如企業缺乏活力,裝備陳舊落后,技術進步緩慢。
至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方發達國家的機床工業已經全面進入了數控機床時代,而我國的機床行業除個別較簡單的產品門類外,數控技術尚處于起步階段,與西方相比形成了明顯差距。40年后,我國機床工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長足的進步,產業能力和國際地位都發生了全面而深刻的變化。
體制結構的根本性變化
機床是工業化生產最為典型的生產資料。至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機床工業一直實行嚴格的計劃經濟管理和公有制(其中絕大多數為國有制)。
其中重點骨干企業(包括“十八羅漢”)和研發機構均由一機部直接管轄,其產、供、銷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管理,甚至連一臺很小規格的儀表機床都不允許計劃外生產和流通。企業的研發、生產、銷售、材料供應、人事用工、工資福利等基本經營活動都實行統一管理。
這種體制下的企業,并不是真正意義的經營主體。改革開放后,這種單一結構和僵化管理模式逐漸被打破。
1984年7月發布《國務院批轉機械工業部關于機械工業管理體制改革的報告的通知》,將原機械部直屬企業下放到地方管理,標志著以政企分開和兩權(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為主要內容的國企改革全面展開。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市場準入、產業準入全面放開。原有的國有企業多數實施了不同形式的產權制度改革,民營企業蓬勃興起,外資企業大量涌入。
至本世紀第一個十年,我國機床工業的體制結構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以機床工業中最具代表性的金屬切削機床為例。
2015年,規模以上金屬切削機床企業為739家,其中,國有(含集體)控股、私人控股和外資(含港澳臺)控股的企業數量分別為71家、533家和105家,占比分別為9.6%、72.1%、14.2%;
上述三類企業擁有資產占比分別為38.3%、48.8%、10.4%;
主營業務收入占比分別為18.4%、68.7%、10.8%;
實現利潤的占比分別為-12%、97%、13.4%。
其中,國有企業除了占有資產指標(近40%)之外,在其他幾項指標上已經失去優勢,在利潤方面拖了整個體系的后腿(-12%)。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民營企業表現出強勁的活力,不僅在企業數量方面占據絕對優勢(占比70%以上),更以不足一半(48.8%)的資產占有貢獻了近七成(68.7%)的主營業務收入和近乎百分之百(97%)的利潤。
民營機床企業正在成為機床工業新的主力軍,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新格局已經形成,這是機床工業40年來最為顯著和最具積極意義的變化。
這一變化帶來的競爭活力,使機床工業獲得了持續不斷的發展動力。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最新活動更多
-
11月20日立即報名>> 【免費下載】RISC-V芯片發展現狀與測試挑戰-白皮書
-
11月20日立即報名>> 芯智所向 邊緣無界—華邦電子與恩智浦聯合技術論壇
-
即日-11.25立即下載>>> 費斯托白皮書《柔性:汽車生產未來的關鍵》
-
11月27日立即報名>> 【工程師系列】汽車電子技術在線大會
-
11月28日立即下載>> 【白皮書】精準洞察 無線掌控——283FC智能自檢萬用表
-
即日-12.12點擊報名>>> 【免費試用】宏集運輸沖擊記錄儀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