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國資正在建設“新能源汽車之都”


近期,合肥國資“風投專家”的名號再度出圈。
起因是其曾于2021年伸出募資“援手”,所投的歐菲光股價大漲,較低谷時6.22元/股已翻倍,作為股東之一的合肥國資高點高位套現約10億元。
由此,合肥國資押寶京東方、投資蔚來汽車、抄底歐菲光的逆襲故事也再次被回憶起來。
當下,合肥市正逐漸擺脫“風投”的影子,全力布局新能源汽車產業,向“新能源汽車之都”發起沖刺。

三發三中
合肥國資第一次抄底的故事源于2008年,彼時京東方正在計劃建設第6代生產線。受金融危機影響,國內顯示屏行業也荒蕪一片,建這樣一條6代線至少需要175億的投資,京東方虧損嚴重,根本拿不出這么多錢。
事實上,合肥市2007年地方財政收入剛過100億元。最終,京東方向合肥市政府所屬五家公司定向增發股票60-90億元。合肥舉全市之力押注液晶產業,為京東方投資建設第6代TFT-LCD液晶面板線。
兩年后,京東方在合肥的6代線順利投產,帶來了乘數效應,合肥的家電產業在2011年規模突破了千億,成為中國最大的家電生產基地。
時間來到2020年2月,此時蔚來正在經歷持續虧損、大量裁員、高管離職,融資不利,面臨退市危機。關鍵時刻,合肥政府出手相救,牽頭合肥、安徽和國投三級國資,對蔚來投資70億元。
當時蔚來的CEO李斌在一次直播中透露:“蔚來一直在美元市場進行募資,只做了一次人民幣融資,就是合肥、安徽和國投投資蔚來,但很快就五倍的還給他們了”。經歷此次挽救式的投資,蔚來也帶動合肥成為全球新能源車生產基地之一。此為合肥國資第二次抄底成功。
第三次抄底投資與歐菲光有關。2016年,歐菲光通過收購主營微攝像頭模組和光學鏡頭的企業“廣州得爾塔(當時名為索尼電子華南有限公司)”,成為蘋果在中國的重要供應商之一。然而,2021年3月16日,蘋果公司終止了與歐菲光的采購關系,與此同時,歐菲光的另一大客戶華為受到美國等制裁,也正經歷寒冬。
同時失去兩大業務支柱,歐菲光于2021年9月23日晚間,披露定增發行結果,發行價格6.22元/股,募集資金總額35.3億元,參與定增的7名認購對象均有國資背景,合肥國資出手22億,占募資總額的62.9%,其中,合肥市建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合肥建投)獲配金額約12億,合肥合屏投資有限公司(合肥合屏)獲配約10億元。
而早在2020年,合肥市政府就與歐菲光開啟了合作,建立光學光電產業基地項目。
后來歐菲光光學光電(合肥)產業基地項目總投資超100億元,僅用7個月就實現了點亮投產,創下了全國電子信息廠房最快施工速度。歐菲光也為合肥帶來了產業集群效應,車載鏡頭業務補齊了合肥新能源汽車產業鏈。
10月29日,在歐菲光股價暴漲后,賣出席位中,申萬安徽分公司賣出近10億元,位列第一,結合其賣出體量及地點,被推測為是合肥國資高位套現近10億元。

產投底色
“三發三中”形成了以投帶引的合肥模式。
“合肥模式”的核心是國有投資平臺作為基石投資者,投資入股龍頭企業和重大項目,撬動引入戰略投資者跟進參與長期投資,發揮引領作用,從而形成“國資引領—項目落地—股權退出—循環發展”的閉環,最后帶動產業升級。
京東方帶動形成千億級新型顯示產業集群,蔚來汽車助力合肥成為全球新能源車生產基地,歐菲光則補齊了合肥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中的車載鏡頭環節。通過引進產業鏈“鏈主”企業,吸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聚集,進而形成產業集群。
合肥市現任市長羅云峰曾給出一組數據,2023年,合肥市通過加快“創投城市”建設,迭代“以投帶引”打法,累計招引產業項目近千個、協議引資額超5000億元。
這也離不開合肥政府引導資金的助力。2022年,合肥市政府設立總規模200億元的政府母基金,聚焦優質投資機構、央企、產業鏈龍頭企業及科創孵化載體等。與此同時,合肥市還著力打造建投集團、產投集團、興泰控股三大國資平臺,探索“產業基金+引導基金+天使基金”的多元化投融資體系,構建覆蓋企業種子期、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等全周期差異化的基金群,累計投資項目超1500個,投資金額超1400億元。目前,合肥基金規模已超4200億元。
同時,為了能與企業在一個頻道對話,合肥市還打造了一只懂產業、通政策的人才隊伍,全市從市領導到普通招商人員,都在深入學習研究產業投融資政策、行業發展報告、上市企業招股等各種與產業相關的信息。
由此可見,合肥模式的成功用“最強風投”四字概括遠遠不夠,正如安徽省某位領導曾總結:“準確地說,合肥不是風投,是產投;靠的不是賭博,是拼搏。因為,賭博是有今天沒明天,拼搏才是抓今天贏明天。”

工業立市
早在2006年,合肥就提出了“工業立市”的目標。
2024年,合肥仍在積極布局產業投資。9月底追加投資蔚來33億元,10月入主文一科技,加快布局新能源產業集群。
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合肥GDP達到9697.1億元,同比增長5.4%,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2%,高出全國9.4個百分點;其中平板顯示及電子信息、汽車產業均保持兩位數快速增長,兩大產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36.7%、34.3%,合計對規上工業增長貢獻率超80%。
2024年,合肥提出“打造新能源汽車之都”的目標,將新能源汽車產業定位為“首位產業”。目前全市集聚了6家整車企業:江淮、比亞迪、蔚來、大眾、長安、安凱,完成了整車、零部件、后市場“三位一體”布局。
截至10月21日,合肥市2024年新能源汽車產量已突破100萬輛,預計全年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130萬輛,同比增長74%。在“新能源汽車第一城”這條賽道上,合肥作為后起之秀,有望對深圳、上海和西安實現反超。
安徽合肥與江蘇常州二者的崛起之路也有許多相似之處。常州搶抓風口抄底優質企業——中航鋰電,通過資本運作將其更名為中創新航后實現港股上市,同時,通過資本招商等,實現寧德時代全資子公司——江蘇時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和蜂巢能源總部等頭部企業落戶本市,形成產業集群。
在新能源產業白熱化的競爭中,常州市已取得先發優勢。在動力電池領域,常州市目前已形成“以溧陽、金壇為兩大核心、其他區域多點支撐”的產業格局,擁有生產及配套企業130余家,涵蓋電池材料、系統技術研發等31個關鍵環節,產業鏈完整度達97%,位居全國首位。
事實上,合肥與常州同樣布局新能源汽車領域,具備完整產業鏈,實力相當,側重點卻各不相同,一個劍指“新能源汽車之都”,一個力爭“新能源之都”。
當下合肥市已通過工業實現立市,并形成下一步規劃,到2027年,形成2—3家年產50萬輛整車企業,新增10家百億規模零部件企業,新能源汽車產能超300萬輛,集群營收超7000億元。
原文標題 : 合肥國資正在建設“新能源汽車之都”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