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信不信,中國“第五城”就這么定了

國內城市的發展格局,正在被重新打破。
一直以來,城市競爭都是輿論場的永恒焦點,自帶巨大流量。無論是經濟規模、文化底蘊還是生活質感,只要涉及“地域標簽”,社交平臺上總能迅速掀起爭議,有人執著于GDP排名、有人糾結于城市層級……
為此,也誕生了“城市榜單經濟”,各類民間城市排行榜層出不窮,并逐漸成為各大城市吸引人口的重要手段,甚至某些城市投入的相關營銷費用達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
不過,就在前幾天,國內首份《城市綜合發展指數報告(2025 年)》發布,打破了這種持續已久的“野榜混戰”。與以往的民間榜單不同,《報告》摒棄了“唯 GDP 論”的單一評判邏輯,轉而構建起“創新城市、宜居城市、美麗城市、韌性城市、文明城市、智慧城市”六大維度、90項具體指標的綜合評價體系。
這也是有史以來,官方第一次發布具有明確城市排名的榜單。其中意義不言而喻。
在這份榜單中,北京、深圳、上海毫無懸念地占據三甲席位,杭州緊隨其后位列第四。新維度的評判標準下,卻也意外讓濟南押對了題,以至于這座常年“隱身”于熱門榜單之外的山東省會,直接加冕成為中國“第五城”。
榜單前四座城市的排名已經令人有些意外,但第五城的歸屬實在是過于顛覆,導致深圳力壓上海,杭州排名第四帶來的沖擊,已經無人在意,而是紛紛把火力集中在了第五名的排位上。
要知道在此之前,濟南這座著名泉城,在各類非官方榜單中的處境其實十分尷尬,遠不及諸多南方城市的排名亮眼,如今突然空降第五城,讓連續多年參與中國第五城之爭的各大城市全員發懵甚至破防,因此引發巨大爭議倒也在情理之中。
雖然榜單讓濟南產生了巨大的爭議,但這對濟南來說也未必是件壞事,因為伴隨著爭議的,也還有榜單帶來的巨大影響力。更重要的是,從這份榜單中,中國“第五城”的加冕標準,其實透露了更為一個重大的信號:
官方話語的城市敘事,與以前大不相同了。
“第五城”其實是為普通年輕人選的
可以觀察到,此次排名判定的組成元素,其實是以基礎民生指標為主,而民間自發各類城市排行榜則是以中高端消費指標為主。
也就是說,這份官方榜單評判的其實是市民城市排名,而非精英城市排名,所以更適用于大多數的普通人,尤其是對于當下面臨各種挑戰甚至有些迷茫的年輕人來說,比較具備參考價值。
要知道,2.8億中國Z世代的月均可支配收入3500元,年消費總額已突破5萬億元,占全國消費市場的40%,預計2035年將增至16萬億元,他們不僅是城市人口的增量來源,更是未來十年消費市場的核心引擎。
或許這也是官方發布這一榜單的一個重要原因。
而濟南能在這次城市排行榜中躍居第五,與其在“宜居性”維度上的表現有直接關系。據悉,濟南在宜居性維度以84.28分位居第二,僅次于北京。但這里的宜居標準,其實并不僅僅是以前我們通常所認為的氣候環境,而是更為系統的民生保障,生態基建等等相關要素。
這一排名的背后,不止牽扯到一座城市的逆襲,更說明當前中國城市競爭的維度,正在悄然發生變化。尤其是在當下年輕群體當中,原本“唯GDP論”的舊邏輯正在被“宜居價值”所取代,如何找一個安逸的城市,已經成為這一群體選擇城市的重要指標。
根據濟南市統計公報顯示,2024年末常住人口達951.5萬人,較上年增加7.8萬人,0.8%的增速在北方城市中尤為突出,甚至超過成都、武漢等傳統人口流入大省省會。2024年,濟南新增青年人才15萬人,人才資源總量突破287.5萬。這些數據其實也側面印證了濟南的“宜居價值”。
而年輕人對理想城市的重新定義,其實早在數年前就已埋下伏筆。
2021年底起,小紅書上“宜居城市”的搜索指數開始上升,到2022年4月上升至目前最高峰。2022年初以來,小紅書社區開始涌現“蹲一個宜居城市”、“求推薦一個宜居城市”等相關標題的筆記,相關筆記發布量僅4月比3月增長了3倍。

同時,更有一項調查數據顯示,超八成受訪者有想換個城市生活的想法,尤其是00后,近九成00后想過換個城市生活,35.7%的人“經常在想,會主動尋找備選城市”。
與上一輩對北上廣深的盲目追捧不同,這屆年輕人在“宜居”城市選擇上呈現出鮮明的代際變化。他們不再將經濟發達程度作為唯一標尺,而是將生活性價比、居住便利度置于工作機會、商業繁榮度之前。
前兩年,“逃離北上廣”從口號變為年輕人無奈的現實選擇,也成了各大一線城市的發展痛點,2022年,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四座一線城市同時迎來了常住人口的負增長,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上海60歲以上老齡人口占比高達23.40%。
一線城市的活力衰減與生活成本形成的矛盾,讓年輕人開始重新權衡生活的意義。
城市認知變革的轉折點,已經來臨
值得注意的是,當下的年輕人并非一味忽視經濟指標與基礎設施,房價、收入水平,以及高鐵、地鐵等交通網絡,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仍在重要考量范圍內,只不過,相比這些,在他們的理想生活圖景中,生活成長性與價值感占據了更高的權重。
有機構調研數據顯示,72%的95后認為“職業與生活平衡”比薪資更重要;在城市選擇的權重排序中,“生活舒適度”以57%遠超薪資的39%。
代際差異更凸顯這種變化:85后中僅19.90%認為“文化娛樂活力”至關重要,而00后這一比例升至40.70%;對“交友氛圍”的重視程度,00后(36.70%)也顯著高于85后(25.00%)。
由此,生活性價比、居住便利度、工作機會、交通樞紐功能、交友氛圍、文化娛樂活力、商業發達度、生活新鮮感,共同構成了Z世代心中“理想城市”的完整畫像。
而濟南的突圍,恰好踩中了這場城市認知變革的轉折點。
一方面,山東雖然有自己的弊端,且在網絡上處于輿論弱勢地位,被調侃成被各種南方省市吊打的省份,但從現實的地理位置來看,山東卻處在國內最適合人類居住的黃金經緯度上。而作為省會的濟南,更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并且在有意識地強化這一生態優勢。例如,濟南已建成開放90處山體公園,市區內的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等核心景區更是被打造成為全國知名網紅打卡點。
另一方面,公開數據顯示,2016年至2020年期間,濟南市財政用于民生和社會重點事業的支出年均增長高達11.4%,占比從75.2%提升至79.5%。2024年濟南民生支出達1122.2億元,占財政總支出的80.3%。
例如,“十四五”期間,濟南累計實施244個城鎮老舊小區改造項目,覆蓋2381個小區、3040萬平方米,惠及37萬戶居民;2024年末擁有醫療衛生機構8479個、床位8.9萬張,2025年秋季37所新改擴建中小學及幼兒園投入使用,教育醫療資源供給持續擴容。
精準的城市定位與民生投入,在客觀上,讓濟南成為了宜居的優選之地。濟南的排名躍升,說到底,就是宜居價值對傳統城市競爭邏輯的一次沖擊。
當年輕人不再盲從“大城市崇拜”,反而把生活品質當作衡量城市吸引力的重要指標,中國城市競爭或許將進入“宜居為王”的新時代,而這份備受爭議的城市榜單也不過是順勢而為,具備了一定的合理性和前瞻性。
榜單背后的“隱喻”與“警示”
在過往的城市排名體系中,GDP總量、人口規模、建成區面積等規模指標,曾是決定城市位次的重要因素。所以,當濟南躋身中國“第五城”時,一部分網友在社交平臺上展開激烈的討論。
時至今日,官方的城市排名為什么摒棄了“唯 GDP論”了?
事實上,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新舊動能轉換加速、不確定性增強的當下,單純靠GDP撐起一個城市地位的時代早已落幕。排名體系的重構,或許也是對城市發展規律乃至全球經濟現狀的一次重新審視。
首先,我國城鎮化已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4年末,中國城鎮化率達到67%,較1949年的11%提升56個百分點。按照諾瑟姆曲線規律,當城鎮化率超過50%~60%后,增速會進入放緩階段,目前,我國城鎮化率年均增長已從過去的1.4個百分點降至約0.8個百分點。
這就意味著,過去一部分城市依賴土地財政、招商引資拉動GDP規模擴張的模式,很可能已經不再適配當下的發展軌跡。如果一味追求GDP,很大概率上會導致一些城市出現產能過剩、資源錯配。
而GDP攀升的同時,民生保障、生態環境、公共服務也會受到沖擊。
其次,就目前全球經濟形勢來看,高速增長的粗放模式難以為繼。
根據IMF預測,全球經濟今年將增長3.2%,2026年為3.1%,低于2024年的3.3%。相比之下,疫情前20年全球平均增速曾達3.7%,2027年至2030年間,全球年均增速預計僅為3.2%。
在此背景下,國內經濟發展已經從“求快”變成了“求穩”。如果繼續秉承“唯GDP論”,很容易誘導一些城市為了追求短期經濟增量,從而忽視未來的技術創新、產業升級,最終在長期競爭中喪失主動權。
另外,隨著全球經濟波動加劇,疊加產業迭代、市場競爭,單一產業或巨頭企業的抗風險能力開始大幅度下降。昔日“一家企業帶活一座城”“一個風口撐起一片天”的時代紅利徹底消失,甚至可能會反噬當地經濟。
典型的例子是互聯網與電商。
在互聯網瘋狂沸騰的十余年間,阿里、騰訊等巨頭企業讓杭州、深圳等南方城市持續站在聚光燈下,“北方城市無互聯網”的論調一度在坊間流傳。但隨著互聯網行業進入調整期,曾經的互聯網明星城市正在被祛魅。
無獨有偶,在直播電商高速發展階段,部分中小城市也曾將電商視為“彎道超車”的捷徑,集中有限資源扶持,卻忽視了產業協同與本地經濟平衡發展,有段時間,“找工作發現全是主播招聘”的吐槽帖在網絡上數不勝數。
而濟南,卻因為其產業結構的特點,發展一直“不緊不慢”,徐徐前進。這在經濟高速發展時或許是缺點,但在追求穩健的當下,卻也成了濟南不可忽視的優點。而濟南的上榜,也是給所有城市提一個醒:
蒙眼狂奔的時代已經過去,穩健發展的新時代即將來臨。
城市發展需要“二次進化”
在中國城市競爭的40年迭代中,曾經的規模主義一度讓所有城市扎堆搶金融、互聯網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盲目復制 CBD模式……這也吸引了無數人跟風來到經濟大市,時至今日,覆蓋全國的“搶人”大戰依舊在繼續。
僅截至 2024 年初,國內就已經超過 200 個地市、500 個縣域明確提出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的目標,17 個省、190 個市、1109 個縣政府更是在工作報告中,將青年發展納入區域發展戰略進行統籌規劃。
今年以來,諸多城市更是紛紛推出升級版人才政策,施行人才補貼政策。但事實上,需要選擇城市的普通年輕人更多。這些政策或許與他們無關,但他們卻是城市人口增長的基本面。
需要注意的一點是,雖然普通年輕人選擇宜居城市時,普遍開始看重實現自我價值的生活場景,但“宜居”并不是要城市放棄經濟發展,轉而一味追求所謂的“躺平”。
齊魯人才網針對山東高校畢業生的一項調查顯示,經濟發展、產業結構、人才競爭決定著畢業生的留存與否,在各項畢業生流動因素中占比分別為21.81%、20.90%和19.74%,這甚至超越了當地人才政策(15.37%)。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城市在人才吸納過程中,僅停留在現金補貼、住房優惠等表層激勵,實際上很難留住新生代人口。
而濟南的宜居性背后,與當地細分產業的均衡發展脫不開關系,某種程度上,這座常年不起眼的城市,被榜單排到第五,其實是在倒逼其他城市二次進化,特別是在產業經濟方面。
表面來看,濟南并不像杭州、深圳一樣有阿里、騰訊這類的巨頭企業支撐,也不如北京、上海擁有全國性金融中心、科創樞紐的頂層定位,甚至在大眾認知中,它缺少網紅產業的流量標簽。
但總體來看:
2024年,濟南市地區生產總值達13527.6億元,同比增長5.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40.0億元,增長3.6%;第二產業增加值4519.2億元,增長5.8%;第三產業增加值8568.4億元,增長5.2%。

細分來看:
截至2024年底,全市擁有高新技術企業數量7188家、科技型中小企業9165家。今年上半年,濟南A股上市公司整體盈利能力居前,48家A股公司合計營收3098億元,同比增長11.76%。
48家A股上市公司中,其中有7家科創板公司,分別是華熙生物、恒譽環保、山大地緯、科興制藥、蘭劍智能、天岳先進、中創股份,“1+N+N”大數據生態、生物醫藥、產業金融獲批省級集群。
農業方面:2024年,濟南新建成高標準農田21.5萬畝。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182元,同比增長6.2%。工業方面:濟南擁有41個工業大類和31個制造業大類,是國內制造業門類完備的城市之一。
發現沒有,和一些城市相比,雖然濟南各個數據都不是最好的,但卻是最穩健和均衡的。這也是山東的底色。過去,很多城市追求規模擴張,卻忽視了產業協同,而濟南三大產業均衡發展,從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過度依賴單一產業的風險,也緩解了當代年輕人最抵觸的就業焦慮。這或許正是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
可以大膽預測,未來,經濟產業的均衡性與完備性,或許是國內眾多城市“二次進化”的新方向。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希望進大廠,能夠進大廠,但所有人都希望能安居樂業。
在精英視角下,這可能會令很多人嗤之以鼻,但在普通敘事中,哪個城市能實現這一訴求,必然就是下一個中國“第五城”。
道總有理,曾用名歪道道,互聯網與科技圈新媒體。本文為原創文章,謝絕未保留作者相關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轉載。
原文標題 : 不管你信不信,中國“第五城”就這么定了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