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智造”背后的「關鍵力量」

在國家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的戰略藍圖下,數智化轉型已成為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
4月28日,華為在廣州舉辦“AI+制造行業峰會2025”,以“加速行業智能化”為主題,匯聚行業領軍企業、合作伙伴及專家學者,共同探討AI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的實踐路徑。
會后媒體訪談上,華為中國政企業務副總裁 郭振興與華為中國政企智能制造解決方案銷售部部長 馮睿系統闡釋了華為如何以技術、經驗與生態賦能千行萬業,并分享了多個行業標桿案例,展現“源于制造、更懂制造、服務制造”的獨特價值。
政策與技術的雙重引擎——制造業數智化趨勢前瞻
“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和“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標志著政策層面對制造業數智化的戰略重視。
2024年國務院發布的《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方案》已為行業指明了方向——從場景挖掘到核心技術攻關,從標準制定到平臺建設,政策正以“頂層設計-標準引領-場景落地-生態協同”的立體化體系推動行業變革。
技術層面,AI的深度融合正重塑制造業全鏈條。郭振興以“AI+研發”、“AI+生產”、“AI+供應”、“AI+銷售”、“AI+服務”等場景為例,揭示了AI如何從輔助工具進化為生產力核心:在研發端,AI生成式設計將車身風阻系數優化20%,開發周期縮短18個月;在生產端,AI提升工程敏捷性、效率和生產力,生產一部手機從44s提升到26s;在供應端,天籌求解器優化物流路徑,助力醫藥企業供應鏈效率提升15%;在銷售端,AI銷售預測精準營銷,實現智慧門店年銷售4倍增長;在服務端,AI智能客服快速定位復雜故障并推薦最佳維修方案,等待時間降低23%。

華為中國政企業務副總裁 郭振興
當“研、產、供、銷、服”每個生產環節都能通過數據自證價值,AI就不再是“人工>智能”,而是驅動企業降本增效的底層邏輯。
跨越數智化鴻溝——華為端到端全棧解決方案
盡管趨勢明朗,但企業轉型仍面臨數據孤島、老舊系統掣肘、技術與場景脫節等挑戰。馮睿坦言,73%的企業數據利用率不足40%,60%的AI項目因技術與需求錯位而難以落地。
如今數字化轉型不是選擇題,而是生存題;不是未來時,而是現在進行時。對此,華為提出“智能聯接、智能存儲、智能算力、智能平臺”的端到端全棧解決方案,旨在為企業構建數智化轉型的堅實底座。
以長安汽車數智工廠為例,華為通過“一云一網一平臺”架構,將工廠1.2萬臺設備全聯接,關鍵工序自動化率達100%,生產效率提升20%。在數據層面,工廠依托統一數據平臺實現BOM(物料清單)轉換周期從2-3天縮短至24秒;在算力層面,昇騰AI平臺為AGV調度、質量追溯等場景提供實時推理能力,使問題處理時間從5天壓縮至1小時。
華為方法論的核心,就是通過基礎設施的智能化升級,打通數據流、業務流與決策流,釋放數智生產力。
生態共贏——從“單點突破”到“群星閃耀”
華為的行業賦能邏輯,不僅體現在技術輸出,更在于對細分領域的深度洞察。馮睿指出:“未來制造業的競爭本質是‘認知密度’的競爭。企業需將隱性經驗轉化為顯性知識,構建‘制造操作系統’主導產業標準。”

華為中國政企智能制造解決方案銷售部部長 馮睿
華為源于制造,更懂制造,服務制造。面對行業需求的復雜性與多樣性,華為選擇以生態協同破局。這一理念已在多個行業實踐中得到驗證:
汽車行業:廣汽集團與華為共建的數字化研發平臺,通過IPD流程重構與盤古大模型應用,將車型開發周期從36個月縮短至18個月,軟件迭代速度提升10倍。虛擬驗證體系覆蓋80%碰撞測試,物理試驗成本降低40%。
工程機械:徐工集團引入華為F5G全光網絡,實現車間40臺設備全聯接,生產效率提升45%。AGV調度依托無損漫游技術,故障定位時間從小時級降至分鐘級。
醫藥行業:云南白藥聯合華為打造“雷公大模型”,學習千萬級中醫藥文獻,實現研發、生產、服務全鏈路數字化。中藥研發周期從數年縮短至1個月,知識檢索效率提升70%。
此外,郭振興透露,華為已與70余家汽車行業伙伴、100余家半導體、電子行業伙伴及50余家新能源行業伙伴、80余家制藥行業伙伴等建立深度合作。
"獨行快,眾行遠。唯有生態協同才能讓AI從盆景變為森林"。華為不僅提供技術工具,更通過“流程-數據-智能”的轉型框架,幫助各行各業快速重構組織能力與商業模式。
數智之光——照亮制造未來
從長安汽車的“黑科技工廠”到云南白藥的“AI制藥”,從徐工集團的“全光車間”到廣汽的“數字孿生研發”,華為正以技術為筆,數據為墨,助力制造行業書寫智能新篇。
“人工智能既是工具的革命,也是革命性的工具。”AI+制造轉型已不僅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行業認知的重構——企業需將AI視為“制造操作系統”,通過應用、數據、算法、算力四位一體系統化加速建設企業人工智能核心能力,才能搶占下一代產業標準的話語權。
當政策紅利、技術突破與生態合力交織,中國制造業的智能化未來已清晰可見。華為與千行萬業的攜手,不僅是一場技術賦能,更是一次面向新質生產力的集體進化。
在未來的中國制造,每個設備會思考,每條產線能進化,整個產業有生命。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最新活動更多
-
11月7日立即參評>> 【評選】維科杯·OFweek 2025(第十屆)物聯網行業年度評選
-
11月20日立即報名>> 【免費下載】RISC-V芯片發展現狀與測試挑戰-白皮書
-
即日-11.25立即下載>>> 費斯托白皮書《柔性:汽車生產未來的關鍵》
-
11月27日立即報名>> 【工程師系列】汽車電子技術在線大會
-
11月28日立即下載>> 【白皮書】精準洞察 無線掌控——283FC智能自檢萬用表
-
12月18日立即報名>> 【線下會議】OFweek 2025(第十屆)物聯網產業大會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