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和AI , 阿里的興奮劑
撰文 | 郝 鑫
編輯 | 吳先之
阿里2026財年Q1財報姍姍來遲。
即時零售巨額補貼拖累利潤的擔憂,被云計算與AI的增長喜悅瞬間沖散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季度,云智能集團收入為334億元,同比增長26%,創三年增速新高。剔除合并子公司收入后,其收入增速同樣達到26%,主要由公共云收入增長驅動。其中,AI相關產品收入連續第八個季度保持三位數同比增長。
首席財務官徐宏表示,AI需求的強勁增長帶動了對計算、存儲等其他公共云服務的需求。該部門的經調整EBITA也同比增長26%,至29.5億元。
云計算的超預期表現,猶如一針市場興奮劑,一度帶動阿里集團股票上漲13%。
本季度財報,阿里“1+6+N”架構成為了歷史,六大集團縮編為四大業務,全面聚焦電商、云+AI戰略。在短時間內,兩個主力業務形成了對沖,由淘寶閃購引發的財務波動,被云和AI打開的想象空間所稀釋。云業務的增長信號猶如定海神針,一定程度上緩解了Q3(外賣大戰白熱化階段)的焦慮。
地主家余糧雖足,但雙線作戰初露端倪,就已經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財報顯示,本季度阿里集團自由現金流凈流出188.15億元,而去年同期為凈流入174億元人民幣,造成了362億元的巨大缺口,主要源于云基礎設施支出增加以及對“淘寶閃購”的大規模投入。
無論時間線拉到短期或是長期,阿里云身上所肩負的擔子,似乎都更重了。
MVP選手
阿里云作為本季財務結算的MVP選手,表現究竟如何?
以自身為坐標比較,阿里云的季度收入增速創下歷史新高。
2025財年Q1(自然年2024年4-6月)是阿里云發展的一個轉折點,在此之前,其收入增長已陷入停滯狀態。2025財年Q1,對大模型、AI的投入初見成效,當季度阿里云收入同比增長至6%。此后便徹底打破了僵持境地,實現了持續性同比增長,從7%、13%、18%到2026財年Q1的26%。
阿里云收入的增長軌跡,側面印證了AI云市場的拉動作用。財報顯示,在AI相關收入連續八個季度三位數增長的帶動下,本季度AI收入已經占外部商業化收入的比例已經超過20%。

如果橫向維度來對比,同樣作為跨越時間周期的老牌云廠商,阿里云收入增速也相當拿得出手。截至6月的季度中,AWS部門收入同比增長17.5%;谷歌第二季度同比增長13.9%;微軟整體云銷售額同比增長27%。
分析阿里云上半年的收入增長,主要來自于兩部分:春節期間DeepSeek帶來的爆發式增長,以及Agent應用范式引發的后訓練新需求。
作為國內DeepSeek后,首個完整受益的季度,2025年Q2的增速更能反映出正常業務趨勢。吳泳銘曾在上個季度業績會透露,DeepSeek效應帶來的相關客戶項目,大規模上線集中在Q2。這里面既包括傳統算力的需求,也有一部分推理的需求。
另一部分的增量來自于客戶訓練模型方式轉變,企業不再采用數據漫灌的方式訓練模型,而是針對企業場景做優化。先進行場景數據標注,再在開源模型或閉源模型上做SFT。這里面的后預訓練和預訓練一樣,會消耗大量Token、算力,還要具備足夠的行業Know-how,因此被視為云廠商的新落地機會。
吳泳銘提到,他們也看到了訓練方向的新機會,有一些教育、醫療等公司,就在基于開源的通義模型做后訓練。這被阿里云視為新的開源模型商業化機會,未來將在此基礎上提供后訓練相關服務。
“結合推理需求的快速增長,我們預期未來幾個季度,阿里云的總體增速還將處于持續向上的過程。”
利潤方面,新一季度阿里云經調整EBITA利潤率環比小幅增長至8.8%,資本支出從去年同期的約119億元猛增至本季度的約387億元,由于重投入導致還未恢復到巔峰時期的利潤率水平。
從利潤到搶占市場
吳泳銘判斷,相比于傳統的云計算,AI所產生的變革,將極大提升云計算市場的集中度。AI技術出現導致開發者在開發應用時需要的技術棧更多,從而推動其選擇具備全方位技術產品組合的廠商,“尤其是在單項產品上都具備領先能力的廠商”。
目前,阿里云從基礎設施、模型研究到產品與平臺,直接對標谷歌云。

最新消息稱,阿里將自主研發新一代AI芯片,由國內晶圓廠代工,兼容英偉達軟件生態,主要面向AI推理任務。
從戰略上看,阿里云終于補齊了“算力自主可控”的關鍵一環。自研AI推理芯片,一方面可以減少對英偉達等外部供應商的以來,增強供應鏈韌性,保證算力供給。另一方面,也能提升其定價權與成本控制能力,在阿里云已有的規模優勢下,繼續降低推理成本,提高毛利率。
國外領先的云廠商,亞馬遜、谷歌、微軟等都在走“云+自研芯片”路線,都為阿里云決策提供了參考。強化“云+AI+芯片”垂直整合后,阿里云將形成“云平臺+大模型+芯片基礎設施”三位一體能力,有利于未來構建更高的市場壁壘。
模型層,阿里通義大模型家族對標谷歌Gemini,并在海內外的開源社區樹立起了口碑,千問開源模型系列成為了很多企業的選擇。與谷歌對比,當前通義大模型系列在多模態與視頻生成領域稍弱,尚未有類似Veo 3的“爆款級”視頻生成模型。但在視頻生成領域方面,被可靈、海螺等產品搶先。
在AI應用生態方面,谷歌正在推進新老業務的融合,例如Workspace(Docs、Meet,、Gmail等)、Chrome成為AI核心落地場景,Meet會議記錄、Google Vids、照片轉視頻等功能推動AI滲透率。
在吳泳銘的積極推動之下,阿里自上至下的推進并不算慢。通義大模型落地釘釘、淘寶、高德、夸克等阿里生態,比如釘釘AI集成通義大模型,提供智能寫作、會議紀要、待辦生成、知識問答等能力;淘寶、天貓、1688,通過AI客服、商品推薦、營銷文案生成等提升用戶體驗;夸克AI搜索、智能瀏覽器,提供AI搜索、總結、問答等功能,打造新一代AI原生入口。
阿里,成為了國內AI敘事邏輯鏈條最為完備的公司之一。
過去四個季度,阿里在AI基礎設施和研發上累計投入超1000億元,未來三年計劃追加3800億元資本支出。
經過幾個季度的電話財報會,阿里云逐漸弱化了對毛利率的強調,轉而將焦點轉移到“擴大市場份額”“增速”“爭奪用戶”等關鍵詞上。
這將奠定重估AI時代阿里云的三步:云收入和持續性的增長,提升市場對阿里的信心;全棧式投入,帶來新的規模效應和降本,帶來云利潤率的提升;以上最終使得,阿里云兌換更高的利潤,阿里全面轉型AI。
阿里云需要合力
從投入上看,阿里云已經步入了軍事競賽的行列之中。短時間內,阿里云的確可以拉高想象空間,但像眾多廠商一樣,AI云仍處于價值論證階段。
反映在市場上,彌漫著兩極分化的情緒,一部分持樂觀態度,認為AI云的增量市場可對沖短期風險波動。剩下一部分則保持觀望,電商大盤的燒錢換增長,無法靠云的想象力來疏解。

盡管阿里云從戰略和單點技術能力上,確實已經非常接近甚至在某些領域超越谷歌云。但現階段,谷歌云呈現出了部分“價值兌換”的趨勢。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OpenAI多次截胡谷歌新產品發布。但隨著時間的推移,OpenAI淪為了谷歌新品推銷商,客戶在OpenAI那里看Demo,轉而在谷歌云下訂單。
2025年Q2財報顯示,谷歌云超2.5億美元合同數量同比翻倍,10億美元大單數量與2024全年持平,說明頭部客戶對谷歌AI產品組合的信任與投入持續加大。本季度GCP新增客戶環比增長近28%,超8.5萬家企業使用Gemini,使用量同比增長35倍,表明其AI大模型已經被各行業頭部客戶深度采用。
谷歌云將單點能力有機整合,形成了一套面向客戶、可規模化落地的“整合商業化能力”——而國內云廠商包括阿里云仍處于探索階段,還沒有走出一條確定性道路。
例如釘釘AI、淘寶AI等有大量用戶基礎,但更多集中在效率工具層面,尚未廣泛形成像谷歌AI Agent那樣深度嵌入業務流程、帶來可量化業務收益的標桿案例。阿里云的AI能力已經在多個行業落地,但相比谷歌的AI Agent深度整合進Cloud產品并帶來明確“ROI”,阿里云的AI價值更多還處于“能力提供”和“初步應用”階段。
打個形象的比方,谷歌云整合了引擎、電池、導航、智能座艙等零件,已經打造出了一輛“自動駕駛的豪華跑車”,客戶只需告訴目的地,就能高效、舒適、安全到達。而阿里云現在擁有頂級的發動機、電池、輪胎等組件,但還需要幫助客戶“組裝”或“找第三方幫忙”,才能上路。
今年上半年財報,開了個好頭,卻無法止步于于此。
阿里云除了沉溺于通義千問打榜的喜悅外,更需要一種整合力。
原文標題 : 云和AI,阿里的興奮劑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最新活動更多
-
11月7日立即參評>> 【評選】維科杯·OFweek 2025(第十屆)物聯網行業年度評選
-
11月20日立即報名>> 【免費下載】RISC-V芯片發展現狀與測試挑戰-白皮書
-
即日-11.25立即下載>>> 費斯托白皮書《柔性:汽車生產未來的關鍵》
-
11月27日立即報名>> 【工程師系列】汽車電子技術在線大會
-
11月28日立即下載>> 【白皮書】精準洞察 無線掌控——283FC智能自檢萬用表
-
12月18日立即報名>> 【線下會議】OFweek 2025(第十屆)物聯網產業大會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