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 9 月 18 日晚,英偉達官宣以每股 23.28 美元、總計 50 億美元拿下英特爾約 4% 股權,成為這家 56 歲芯片活化石的新晉大股東。
消息放出 90 分鐘,英特爾盤前飆漲 34%,市值一夜回血 350 億美元,創 1987 年以來最大單日漲幅,一度扭轉其長期低迷的股價頹勢。
英偉達亦漲 3%。
行業其他玩家則集體承壓,AMD 與臺積電則雙雙跳水 4% 和 2%。
華爾街真金白銀的流向,似乎在宣告 x86 + GPU 的復仇者聯盟真的來了,市場看好其組合將在 2026 年數據中心掀起新一輪價格戰。
精準互補:英偉達低成本撿寶,英特爾救命錢到賬
這事兒能成,根本原因是倆家 “需求對得上”:英偉達缺 x86 的資源,英特爾缺現金,湊一起剛好互補。
對英偉達來說,50 億美金真不算多,也就占它市值的 2%,但拿到的東西卻很關鍵。
聯姻后,英偉達能自己定制 x86 架構的 CPU,還能獨家設計 “x86 RTX SoC”(簡單說就是把 CPU 和 GPU 等功能整合到一起的芯片)。
以后雙方會共用 NVLink 高速互連,把 CPU 到 GPU 的帶寬直接拉滿,AI 訓練推理的延遲有望再降一個量級。
最聰明的是,英偉達沒有承諾把芯片交給英特爾代工,設計歸設計,制造仍看臺積電,風險鎖死,收益放大。
而對英特爾來說,這不僅是資金的補充、生態的補位,更是行業地位的背書。
8 月美國政府 20.47 美元入股英特爾,9 月軟銀 23 美元跟投,如今英偉達 23.28 美元再輸血一波。
能讓英偉達、軟銀這些巨頭愿意投錢,也說明大家還認它 x86 架構的價值,算是保住了老大哥的面子。
更重要的是,三輪合計輸血約 160 億美元,直接覆蓋了其明年到期的全部債務,暫時解除了資金鏈斷裂的危機。
合作懸不懸?看英特爾能否按時交貨
至于市場最關心的合作產品時間表,雙方簡略帶過,沒有確切日期。
究其原因,在于英特爾能否按時交貨。
英特爾這幾年工藝進度一直 “跳票”,能不能按時拿出合格的芯片說不準。
而英偉達早就留了后手:要是英特爾的 18A 工藝(1.8 納米技術)再延期,那搭載 NVLink 技術的 x86 CPU,立馬就能轉到臺積電或三星流片,避免被動等待。
對英特爾來說,要是連芯片都交不出來,就算拿到了救命錢,也沒法真正走出困境。
聯姻背后,有人歡喜有人愁
倆家聯姻,最高興的是自己,最難受的是它們的競爭對手。
在數據中心領域,AMD 剛搭建不久的 “EPYC CPU+Instinct GPU” 平臺,原本試圖搶占英特爾與英偉達的市場份額。
而兩家聯手后,AMD 剛成型不久的平臺,一夜之間可能就要面對來自 x86 原生 NVLink 的降維打擊。
微軟 Surface 同樣笑不出來。
倘若 2026 年 PC 端相關新品能夠如期落地,英偉達將首次擁有 “CPU 話語權”,英特爾也能借此保住 x86 的基本盤。
可這樣一來,微軟 Surface 系列用的定制芯片就危險了。它還在靠老技術撐著,到時候沒了差異化優勢,可能就沒人買賬了。
行業的“魔幻一夜”,只是新棋局的開端
50 億美元買不到英特爾的工廠,卻買到了 x86 的明天。黃仁勛用一張支票把對手變成隊友,也順手給華盛頓交了投名狀:AI 的核心技術(CPU + GPU)都留在美。
英特爾雖然拿到了救命錢,但要想真正走出困境,仍需把工藝跑通才行;英偉達以較低代價鎖定了生態,但最終成果如何,還得看老伙計英特爾能否準時交貨。
半導體行業的魔幻一夜過去了,但真正的較量才剛開始 —— 接下來英偉達、英特爾怎么出牌,AMD、微軟怎么應對,都得等著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