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AI CEO:30年內,AI會拿到諾貝爾獎
人工智能技術高速發展,除了分析數據,還可處理類似創作的應用。Sony AI研究主管最近透露,希望2050年前開發出有能力問鼎諾貝爾獎的人工智能模型。
Sony AI開發部門主管北野宏明博士最近透露,有個計劃希望讓生物學等科學研究進入新階段,通過開發與頂尖科學家匹敵的AI模型,未來取得科學突破,贏取諾貝爾獎。名為Nobel Turing Challenge的計劃不再將AI限制于模擬人類思考,或已知范圍內重新發掘資料,而是讓人工智能邁向未知領域。
人類的力量太有限了,那就創造出AI來替人類實現無限可能。
“當AI強大到能處理復雜現象時,就有機會探索人類科學家當下無法理解的事物。”

圖源pixabay(下同)
他們計劃,將AI的算力優勢應用于無窮的科學發現中,利用強大的信息處理能力,幫助人類進行科學發現,找到新的研究突破。
AI的優勢在于其無限性
智能機器AlphaGo戰勝人類后,AI這個日趨火爆的關鍵詞,持續牽動著我們的關注點和恐慌情緒——當AI擁有人類難以匹敵的學習能力,我們還有沒有立足之本?我們的工作是否終將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人類社會是否會被AI摧毀?
和人類相比,人工智能擁有的算力,可以實現對多領域、龐大信息量的快速處理,這遠遠超出人類對信息的處理能力。
而人類科學家常常會局限在個體的知識范圍內,所以在科學探索中,存在一定的劣勢。
科學探索就是不斷試錯的過程,一些突破性的重大發現,往往來源于“失誤”。
人工智能的優勢實際上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試錯法,反復試驗其實非常非常重要。對于一個人而言,反復試驗的能力非常弱,因為每個人都被現有的環境思想所束縛,不管你多聰明,你總會有你的限制。
那么AI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它實際上是一個占用大數據的大腦。實際上,這是一個“網絡”的概念。
因此,人工智能的最大優勢在于其無限性。
AI支配人,還是人支配AI?
在電影的未來世界設定當中,機器人已經取代人類承擔了絕大部分的體力勞動,快遞、清潔、售貨員、保姆、廚師等行業統統由機器人上崗……
整個發展階段中,AI可以一直作為工具被人類應用。但是隨著AI自治程度的不斷提高,人類更多地充當起監督者的角色,以防止系統被濫用。
那如果已經高智能化的AI大腦對人類有“謀反之心”,那么近距離安排在人類身邊的所有機器人就會在一瞬間成為潛伏在人類身邊的叛軍。
面對不會疼痛、不會恐懼、力量強大的鋼鐵之軀,血肉之軀的人類幾乎沒什么反抗能力。
所以,AI參與到科學研究領域中,對于科研成果的歸屬界定,同樣也是需要嚴肅對待的社會問題。

大家也不用過于擔心,人工智能在推動社會生產發展的同時,會迅速“消滅”人類工作崗位,從而讓“機器取代人”成為焦慮。
目前看來,人還是智能系統中的總開關,機器無法控制人類。因為在所有的計算形態中,人總是這種形態的制造者、協調中和使得智能進步的推動者,人是智能回路的總開關。
而AI技術落地到產品上時,一定會對其設定猶如天條一樣的鐵律,以機器人為例子,機器人三大鐵律是:機器不能傷害人;并且在人類受到危險的時候要保護人類;機器不能傷害自己。
誠然,人工智能與人類各有所長,人工智能強于記憶、搜索和計算;而人在邏輯推理、直覺感知、甚至是舉一反三等方面表現優異。
因此,機器智能和人類智能之間不存在對立,而是要將兩者結合,形成一種混合增強智能,使得機器發揮其優勢、人類也施展其才智。
未來,在人、機器、傳感設備和網絡所形成智能城市這樣的一個復雜的系統中,每個方面各盡其力,才能在共享經濟、城市交通等領域創造獲得感更強的“智能紅利”。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最新活動更多
-
11月7日立即參評>> 【評選】維科杯·OFweek 2025(第十屆)物聯網行業年度評選
-
11月20日立即報名>> 【免費下載】RISC-V芯片發展現狀與測試挑戰-白皮書
-
即日-11.25立即下載>>> 費斯托白皮書《柔性:汽車生產未來的關鍵》
-
11月27日立即報名>> 【工程師系列】汽車電子技術在線大會
-
11月28日立即下載>> 【白皮書】精準洞察 無線掌控——283FC智能自檢萬用表
-
12月18日立即報名>> 【線下會議】OFweek 2025(第十屆)物聯網產業大會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