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薪超 300萬,OpenAI 重金砸向人形機器人

作者|凌霄
編輯|白雪
人形機器人的火,終于燒到了 AI 界最亮眼的公司、估值達萬億的 OpenAI 身上。
2024 年底,OpenAI 傳出重組機器人團隊,準備自研人形機器人的消息。
今年 1 月份,消息被證實了。
OpenAI 開放了 3 個機器人相關的崗位,其中兩個是工程師,一個是項目經理(現已關閉,疑似已招到人),待遇豐厚,不僅可以享有股權,最高年薪還可達 44 萬美元,約合人民幣 318 萬元。

入局人形機器人,OpenAI 在技術上擁有巨大的優勢。
大模型通常被認為是人形機器人的大腦,是人形機器人最核心的技術之一,決定了機器人的智能水平。
人形機器人行業再度興起,主要是因為基于 Transformer 架構的大模型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這種架構讓大模型擁有了強大的語言理解、生成能力。
借助大模型的泛化能力,人形機器人得以突破有限規則編程的束縛,能夠理解語言與環境,執行復雜任務。
這背后,讓大模型取得技術突破的公司,正是 OpenAI。
2022 年 OpenAI 的 ChatGPT 問世,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了生成式 AI 的浪潮,創造了引起科技行業重大變革的「ChatGPT 時刻」,同時也帶飛了人形機器人行業。
至今為止,OpenAI 仍然是大模型風潮的引領者,掌握著世界領先的 AI 技術。
人形機器人行業,迎來了史上最強玩家。

招聘機器人工程師
年薪比特斯拉高 4 倍
根據 OpenAI 官網介紹,機器人團隊將專注于通用機器人,并在動態的現實世界環境中推動 AGI 級智能(AGI 即通用人工智能)。
OpenAI 內部人士向科技媒體 The Information 透露了更多細節:OpenAI 的方向是研發有雙臂、雙腿的人形機器人。
不過,目前從 OpenAI 的動作來看,它并沒有大舉擴張,而是想先打好硬件基礎,確定建造機器人本體的可行性。
為此,OpenAI 在 2024 年 11 月聘請了前 Meta 增強現實眼鏡項目負責人 Caitlin Kalinowski,負責領導機器人和消費硬件。

Caitlin Kalinowski 擁有豐富的機器硬件設計與制造經驗。
她曾在蘋果為 MacBooks 設計硬件,隨后加入 Meta,負責全息 AR 眼鏡 Orion 的制造,并領導了 Meta 虛擬現實眼鏡硬件團隊大約九年。
Caitlin Kalinowski 還介紹,OpenAI 的計算主管 Christopher Berner 將負責機器人軟件方面的工作。
Christopher Berner 在 OpenAI 任職長達 8 年,是資深的高級技術人員,主要從事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等領域的研究和開發工作,在徹底改革 OpenAI 的深度學習基礎設施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

經過兩個月醞釀,今年 1 月,Caitlin Kalinowski 宣布 OpenAI 開放了 3 個機器人相關的崗位,分別是:
機器人系統集成電氣工程師:負責機器人系統從原型設計到量產方案的設計與集成。Caitlin Kalinowski 介紹該崗位的工作主要是為機器人設計傳感器套件。機器人機械設計工程師:負責評估和改進機器人身體的硬件配置,包括集成新型傳感器、執行器和計算元件等,需要具有設計機器人齒輪、執行器、電機和連桿的經驗;TPM 經理:即機器人技術項目經理,負責產品技術項目管理工作,包括搭建實驗室,確保機器人設計各階段的工作順利進行。
目前 TPM 經理崗位的招聘已經關閉,OpenAI 似乎已經找到了合適的候選人。
與機器人領域的競爭對手相比,OpenAI 開放的崗位很少。特斯拉開放了 50 個機器人相關崗位,人形機器人獨角獸 Figure AI 則開放了 89 個崗位。
這主要是因為人形機器人項目在 OpenAI 內部的優先級并不高。
據 OpenAI 內部人士透露,機器人項目并不是 OpenAI 的首要任務,當下 OpenAI 的重點依然是強化高級推理模型、開發 AI 助理。
但 OpenAI 給出了極具吸引力的薪資待遇,同崗位的薪酬比特斯拉和 Figure AI 的高 2~4 倍,年薪最高達到 44 萬美元,約合人民幣 318 萬元,也就是月薪最高人民幣 26 萬元左右,此外還提供公司股權。
三家公司同崗位薪資對比如下:

對待人才,OpenAI 向來慷慨。
優渥的薪酬待遇也是 OpenAI 在多位高管和核心技術人才離職后,仍然能夠保持對人才的吸引力,并順利推出新模型、新產品的原因。
現在,OpenAI 準備用同樣的方法來招攬人形機器人領域的頂尖科學家,快速推進機器人項目。

OpenAI 曾涉足機器人技術
因數據不足而放棄
在組建機器人團隊之前,OpenAI 在人形機器人行業更為外界熟知的身份是投資人和技術賦能者。
OpenAI 投資了機器人相關的 3 家公司,涉及機器人本體與大腦,并為其中一家公司提供了模型方面的技術支持。它們都是現下行業中最受矚目,最具備發展潛力的公司。
2023 年 3 月,OpenAI 領投了挪威人形機器人企業 1X Technologics,后者在這輪融資中獲得了 2350 萬美元。
1X 成立于 2014 年,在人形機器人領域耕耘已久,目標是制造家用人形機器人,其人形機器人 NEO 能夠整理杯具,拿起雞蛋,和人類擁抱。

接近一年后,2024 年 2 月,OpenAI 和微軟、英偉達等投資方投了人形機器人新秀 Figure AI,促成了 2024 年人形機器人領域最大的一筆融資,Figure AI 在這輪融資中獲得了 6.75 億美元(約合人民幣 47.3 億元)。
FigureAI 能夠獲得此次大額融資的原因是,它在 2024 年 1 月發布了機器人的視頻,機器人經過 10 小時端到端神經網絡的訓練就學會了沖咖啡,展示出極其領先的自主學習與任務執行能力。


Figure 01 機器人沖咖啡(2 倍速)
融資完成后,OpenAI 也成為 Figure AI 的合作伙伴,將自家的大模型接入 Figure AI 的人形機器人中,使其獲得了與人自然交流,理解環境、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2024 年 11 月,Open AI 投資了具身智能初創公司 Physical Intelligence(PI),PI 獲得了 4 億美元(約合人民幣 28.39 億元)融資。
PI 是一家研發通用機器人大腦的公司,其π0 模型可以控制不同形態的機器人,使其執行多樣化的任務,比如疊衣服、整理桌子、雞蛋裝盒等,泛化能力極強。
可以看出,OpenAI 對機器人行業的投資策略是少而精,要投就投最好的。
實際上,OpenAI 不僅僅只是一個投資人,而是從一家從誕生之初就擁有機器人技術基因的公司。
Open AI 成立于 2015 年 12 月。2016 年 6 月,OpenAI 確立了其主要的發展目標,其中就包括制造「通用」機器人。
同年,OpenAI聘請了機器人學習專家 Pieter Abbeel。
OpenAI 聯合創始人 Wojciech Zaremba 也是機器人團隊的領導者。
但在后續的研究中,OpenAI 只專注于機器人的軟件技術,并且最終因為缺乏機器人相關的數據在 2021 年解散了機器人團隊,將重點轉移到數據更容易獲得的其他領域。
他們在機器人方向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兩個:訓練機械手破解魔方和 Roboschool。
2017 年 5 月,OpenAI 開源了軟件 Roboschool,這是一個機器人模擬器,用戶可以在模擬器中控制并訓練機器人。
2019 年 10 月,OpenAI 展示了他們訓練機械手解開魔方的成果。
這項技術并不完善,機械手解魔方的成功率為 60%。
OpenAI 的突破之處在于使用了類似人類手掌的機械手來解魔方,而不是專門設計用來破解魔方的機器。

OpenAI 利用神經網絡技術在虛擬環境中訓練機械手破解魔方,并開發了一種名為 ADR 的新算法,自動生成難度遞增的訓練環境,使得機械手能夠應對復雜的情況,在執行任務時具備抗干擾性。
需要注意的是,這項實驗中使用的機械手并不是 OpenAI 開發的,而是英國靈巧手公司 Shadow 的產品。

AGI 已就緒,就差物理實體?
OpenAI 做人形機器人,目前最大的競爭對手是特斯拉。
與特斯拉不同,OpenAI 并沒有硬件大規模制造經驗和供應鏈搭建、管理經驗。但它擁有強大的大模型與算法,其業務線的拓展剛好為公司造人形機器人儲備了關鍵技術。
機器人需要獲取足夠的訓練數據來學習新技能,數據來源主要有兩種,一是人類遙操,二是仿真平臺合成。
OpenAI 的視頻生成模型 Sora 已在 2024 年正式推出,可以根據文本、圖像和視頻重新生成高質量的視頻,為機器人收集仿真合成數據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除了 Sora 之外,2024 年,Open AI 還發布了多款重大產品,包括語音生成模型 Voice Engine、首款具有推理能力的 AI 大語言模型 o1、o1 的升級版 o3 等。
從語音交互、語言理解和思考推理,再到視頻數據生成,OpenAI 新產品的技術覆蓋了機器人在人機交互、智能決策和環境感知、數據訓練等方面所必需的技術要點。
OpenAI 目前最核心的產品還是 ChatGPT,結合其他產品來看,其人形機器人最突出的能力可能首先會是人機交互。
而且,OpenAI 似乎已經知道如何構建通用人工智能(AGI),做人形機器人是在尋找一個可承接這個智能系統的物理實體。
AGI 是指模擬人類思維和決策過程的人工智能系統。這種人工智能具備與人類相似的智能水平和自學能力,可以適應多種環境并自主執行復雜的任務。
1 月 5 日,OpenAI 首席執行官 Sam Altman 發布了意味深長的六字短語,意為奇點臨近,不知身處何方。網友紛紛猜測奇點是什么。

第二天,Sam Altman 就公布了答案。他發表了題為《反思》的新年博客文章,稱 OpenAI 已經知道如何構建通用人工智能,且正在逐漸接近通用人工智能。
在最近的一次采訪中,Sam Altman 認為,在接下來的 18 個月內,快速的技術進步可能導致變革性的 AI 系統出現。
OpenAI 在 AI 領域的技術領先是毋庸置疑的。微軟首席執行官 Satya Nadella 認為 OpenAI 的技術發展比其他公司領先兩年。
要造人形機器人,現在 OpenAI 面臨的挑戰有兩個:
一是制造機器人本體;二是將 AI 技術應用到機器人身上,并使其具備理解環境和執行任務的能力。
制造機器人本體不算是一個太難的問題。現階段多數人形機器人公司只花了 1~2 年時間就造出了人形機器人,宇樹科技甚至僅用 6 個月就設計制造出人形機器人 G1。
宇樹科技創始人&CEO 王興興也曾說過,做人形機器人硬件不是瓶頸,目前限制整個具身智能發展的還是 AI 水平。
憑借行業已有的經驗和成果,OpenAI 有望更快完成人形機器人本體的設計制造。
將 AI 技術應用到機器人身上的難度可能會更高,因為這個過程會同時涉及機器人感知、運動控制和多模態融合技術等多種復雜的技術。
不過,這是整個機器人行業目前都尚未解決的問題。
而 OpenAI 已在機器學習等底層技術上有深厚積累,憑借其強大的號召力和研發資源,極有可能在技術迭代與市場拓展中實現彎道超車,再度成為這一行業的引領者。
原文標題 : 年薪超 300萬,OpenAI 重金砸向人形機器人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最新活動更多
-
11月7日立即參評>> 【評選】維科杯·OFweek 2025(第十屆)物聯網行業年度評選
-
11月20日立即報名>> 【免費下載】RISC-V芯片發展現狀與測試挑戰-白皮書
-
即日-11.25立即下載>>> 費斯托白皮書《柔性:汽車生產未來的關鍵》
-
11月27日立即報名>> 【工程師系列】汽車電子技術在線大會
-
11月28日立即下載>> 【白皮書】精準洞察 無線掌控——283FC智能自檢萬用表
-
12月18日立即報名>> 【線下會議】OFweek 2025(第十屆)物聯網產業大會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