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文需要祛魅AI

閱文需要新故事,但不是AI。
作者|王鐵梅編輯|文昌龍
2023年,剛接掌閱文的侯曉楠意氣風發,押注AI要“重塑整個IP產業鏈”,試圖用技術敘事證明新掌門的存在感。但到了2025年初,侯曉楠發布的集團內部信中,重點放在發力精品內容、IP商業化和全球化,AI沒能成為描墨的重點。
這背后的變化,恐怕并非偶然。短短一年間風向突轉,或許已有一些不為外人所知的關鍵節點悄然發生。
就在近日,由閱文旗下女頻網文平臺瀟湘書院孵化的AI陪伴類App“筑夢島”,因AI生成內容存在低俗擦邊問題、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被上海市網信辦約談。
據《央廣網》的報道,“筑夢島”雖然設置了未成年人模式,但在實際運行中,其AI角色的色情尺度超標,明確對未成年用戶輸出色情擦邊,甚至“分尸獵奇”等互動。
“筑夢島”并非閱文唯一引發爭議的AI產品。若從更高維度審視,這場輿情風波或許只是外界對閱文AI戰略調整感知的一次集中爆發,其背后藏著的,可能是從技術愿景到產品落地之間的某種斷裂。
01 “病態”的AI陪伴賽道
“筑夢島”屬于AI賽道中的社交互動型AI軟件,這類軟件無論是月活還是用戶留存,都被公認為目前的TOP1。
不過,和其他同類產品不同的是,筑夢島背靠閱文。最早由閱文旗下的女頻網文平臺瀟湘書院孵化,2023年8月開啟內測,而后迅速擴張,于今年年初正式由“上海筑夢島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獨立運營,并宣布獲得來自閱文集團、商湯國香基金等戰略投資方的1000萬美元融資。
自2023年8月開放測試至今,“筑夢島”已吸引近五百萬注冊用戶,其中80%為年輕女性。閱文作為集創作、版權管理、影視、動漫、游戲等全產業鏈能力于一體的公司,擁有龐大的語料庫,所以相比于其他同類型產品,筑夢島有著多樣的互動方式,除了提供AI文字、語音陪聊以外,更加注重引導用戶進行創作交互等。
《央廣網》報道中提及,筑夢島存在面向未成年人展露色情擦邊以及暴力血腥的內容,并因此被有關部門約談。這一事件無疑給筑夢島本身及其背后的閱文集團,帶來了不小的輿論壓力與品牌風險。
事實上,這并不是此類APP首次被點名了,作為情感陪伴類產品,想讓用戶獲得沉浸式的親密體驗,很難避開擦邊場景和對話,多位AI陪伴產品的資深用戶都曾表示,想要達到自然沉浸的陪伴效果,必然繞不開親密對話,而限制詞和敏感詞越多,就越破壞體驗感。
一位AI產品經理私下透露,要讓用戶“上頭”進而掏錢,某些曖昧乃至擦邊的互動設計幾乎成了標配。陪伴型AI產品始終繞不開“體驗”與“合規”之間的拉扯,這是行業通病。但未成年問題未成年人問題應該是紅線,可現實是,未成年恰恰是這類產品的重要用戶構成。說到底,平臺不是做不到,只是不想做,或者說,不愿意真做。
被約談后,筑夢島選擇了整改,整改后的新版本APP,在登錄環節會彈出一個年齡確認的選項,當用戶選擇已滿18周歲,將強制進行實名認證。而如果選擇未滿18周歲,則需強制開啟青少年模式才可繼續使用軟件。
目前,Questmobile監測數據顯示,除貓箱在月活、留存和使用時長方面保持增長,其他AI陪伴產品在2024年末普遍進入下滑通道。以筑夢島為例,其月活數在去年12月下跌13.8%,使用時長下降了超45%,與貓箱差距持續拉大。2024年6月初,冒泡鴨宣布團隊整體并入“階躍AI”,只留少量員工運維。
不難看出,AI陪伴類產品目前的商業化模式還并未成型,產品體驗、用戶付費意愿以及產品合規性依舊難以平衡。對閱文而言,這些挑戰同樣難以回避。
02 AI輔助寫作的矛與盾
除了AI陪伴類產品筑夢島,閱文另一大接入DeepSeek-R1大模型的產品“作家助手”,似乎也面臨著一些爭議。
閱文將AI應用于網文的想法早在幾年前便初露端倪。2023年6月,閱文成立智能與平臺研發事業部,與內容生態、影視事業和企業發展組成了四大事業部,其中“智能與平臺研發事業部”這一部門首次出現,也最為亮眼。
之后不久,閱文便推出了行業首個網文大模型“閱文妙筆”以及應用“作家助手妙筆版”,今年二月,閱文宣布旗下作家輔助創作產品——作家助手已集成獨立部署的DeepSeek-R1,并表態鼓勵全行業網文作家共同探索AI賦能創作。
在閱文的構想與宣傳中,這款AI寫作助手在智能問答、獲取靈感和描寫潤色三方面得到顯著升級,能為網文作家提供更智能的創作輔助。閱文集團首席執行官兼總裁侯曉楠如此形容這一新的創作模式——“從手動駕駛升級到輔助駕駛對人的解放”。
但對創作者而言,AI更像是一柄雙刃劍。無論是讀者還是作者似乎都對大批量產生的AI味內容感到擔憂,當AI迅速席卷創作行業,網文界開始自發抵制起了“AI出品”。當番茄陷入AI爭議后,行業內許多網文編輯發帖公開表示,一旦被查出疑似AI創作,輕則拒稿,重則將作者信息全部拉黑,永不合作。
晉江文學城明確表態“AI寫作輔助還是新生事物,學術探討不充分,法律規定不完善,因此暫時把它放到與原創違規相似的事件去規范。”
不少網文作者也直接表示,各種AI輔助寫作軟件不僅沒有達成“對人的解放”,反而讓底層作者的處境更加舉步維艱。在一些作者看來,與其花費大量時間向編輯“自證清白”,不如一開始就拒絕AI輔助寫作。
“目前行業的共識是嚴禁AI直接創作網文,但實際操作中,判定標準仍較為模糊,”閱文女頻編輯小枝表示,“一般要么依賴編輯經驗判斷,要么借助AI檢測工具輔助識別,但無論采取哪種方式,大家傾向寧可誤判,也不輕易放行。”
更令網文行業擔憂的是,AI輔助創作所引發的版權歸屬與責任界定問題,至今仍懸而未決。
03 閱文的AI迷思
2023年,侯曉楠擔任閱文首席執行官,在上任之初就定下了AIGC助力IP產業發展的基調。侯曉楠認為,AIGC將帶來IP產業新一輪迭代,具體到落地應用場景將會落實到IP消費、IP孵化和IP開發三個領域,換句話說,閱文希望AI業務能夠為IP運營服務。
在閱文公開的2024年業績報告中,2024年閱文實現收入81.2億元,其中IP運營收入已反超在線收入,IP版權收入同比大增34.2%,2025年,侯曉楠明確表示,未來要將“IP商業化”作為集團重點方向。
盡管業績報告整體亮眼,但有關AI的表述卻相對克制,僅提及AI作家助手的日活與使用率增長,以及“AI翻譯助力中文作品出海”。至于AI如何深入賦能IP消費與孵化,并未展開筆墨。一個日漸清晰的現實是:在閱文所處的行業語境下,AI或許能在提效層面發揮作用,但距離真正撬動商業化,乃至為IP運營帶來實質性突破,仍有不小距離。
接近IP版權行業的人士表示,閱文在資本市場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對騰訊的影視業務支撐,去年騰訊視頻的“爆劇”中80%以上來自閱文。
作為騰訊內容生態中承載IP儲備的上游,閱文自身的IP運營能力本應是核心所在。然而現實卻并不樂觀——一方面,已有網文資源不斷被消耗與改編,另一方面,新的“爆款苗子”還在路上。
侯曉楠也曾在采訪中提到,目前閱文最大的問題不是打造不出爆款IP,而是沒有摸索出一套普適的方法論,對于爆款的打造就像是“撒了把種子到地里,哪個長起來了算哪個”。閱文曾高度重視的IP《大奉打更人》被行業認為是“爆款失靈”,也證明了這一問題仍未被解決。
與此同時,在主營付費閱讀模式的背景下,閱文在營收和用戶規模上,已被主打免費模式的番茄小說趕超,競爭壓力日益凸顯。
財報顯示,2024年,閱文自有平臺產品及騰訊產品自營渠道月活用戶為1.66億,同比減少19%;月平均付費用戶從2023年的870萬增加至910萬,用戶付費能力還在下降,單付費用戶月均收入32元,同比減少0.5元。在這些危及核心業務的問題面前,AI能解決的似乎少之又少。
接近IP版權行業的人士透露,從閱文目前發展最好的AI業務是機翻網文出海就能看出來,閱文曾經對AI助力IP運營的各種構想難以落地。AI不僅無法解決閱文現有的問題,反而讓閱文多次陷入風波。顯然,目前的AI還無法真正助力文化產業起飛,所以閱文早早進行AI布局這一行為,更像是技術投機。
長遠看來,投機絕不可行。這一點或許閱文也有所意識,在2023年侯曉楠的各類采訪中,AIGC作為關鍵詞高頻出現,對于“AI能幫助閱文再上一個臺階”的想法,侯曉楠深信不疑。但在2025年的集團內部信與各類采訪中,AI一詞出現的頻率并不多。
當下對閱文而言,更現實的選擇或許是收縮AI試錯,把資源重新聚焦在IP衍生開發(如二次元周邊)、作家生態建設以及AI創作工具的實際打磨上。唯有夯實內容主業的基本盤,穩住護城河,技術投入才有可能真正轉化為可持續的增長動能。
本文為《市象》原創文章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
原文標題 : 閱文需要祛魅AI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最新活動更多
-
11月7日立即參評>> 【評選】維科杯·OFweek 2025(第十屆)物聯網行業年度評選
-
11月20日立即報名>> 【免費下載】RISC-V芯片發展現狀與測試挑戰-白皮書
-
即日-11.25立即下載>>> 費斯托白皮書《柔性:汽車生產未來的關鍵》
-
11月27日立即報名>> 【工程師系列】汽車電子技術在線大會
-
11月28日立即下載>> 【白皮書】精準洞察 無線掌控——283FC智能自檢萬用表
-
12月18日立即報名>> 【線下會議】OFweek 2025(第十屆)物聯網產業大會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