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頭攪局具身智能,世界機器人大會看什么?

文 | 王嫻
出品 | 極新
今年4月19日,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賽在北京經開區同步上演,天工機器人率先沖線奪冠。本月14日至17日,全球首個以人形機器人為參賽主體的大型綜合賽事——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將在國家速滑館“冰絲帶”舉行。100余支中外戰隊將在26項場景對戰中,展示從街舞、武術到工廠搬運、酒店服務的多維能力。
而在這兩場賽事中間,一場全球具身智能領域的大會,世界機器人大會(WRC)將在北京亦莊開幕。
相比去年“具身智能”嶄露頭角,今年的熱度已然洶涌:僅2025 年前七個月,國內具身智能相關融資事件已達 141 起,融資總額突破 230 億元,超過 2024 全年。銀河通用、星海圖、云深處、星動紀元四家占據 Q3 已披露融資額的八成以上,而美團、CATL、北京機器人基金等產業資本正在取代純財務 VC,成為注資主力。賽道受關注程度劇增,資本對“交付能力”和“場景落地”的考量也在前置。
但比資本更激烈的,是版圖爭奪的提前爆發——產業風向,悄然轉向。
車企、AI公司、系統平臺巨頭正在全面入場,他們帶著整車級制造能力、大模型級算力資源以及全鏈路生態整合力,直指原有玩家的技術護城河。
世界機器人大會前夜,問題變得異常清晰:
這一屆,會不會是機器人產業的真正分水嶺?
01巨頭下場,成為新的核心變量
基于高度契合的技術基礎與產業協同路徑,車企的入局尤為值得關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造機器人的很多輪子其實已經造好。
人形機器人與智能汽車在感知、決策、執行等模塊高度重合,車企在傳感器、芯片、電池與自動駕駛算法上的深厚積累,幾乎可以“平移”至機器人領域,為其帶來極大的開發加速度。
更重要的是,車企早已構建起成熟的供應鏈與制造體系。從產品設計、零部件整合,到產線調試與質量控制,車企擁有天然的量產優勢,能將機器人從原型階段迅速推向規模交付。以特斯拉為例,其在規劃 Optimus 人形機器人時,就以工廠制造能力為底盤,計劃2025年小規模下線,2026年起按10倍速擴產。而在中國,小鵬的 Iron、人形機器人則由自研芯片與端到端大模型驅動,先投產線、再入家庭,勾勒出“從車間到客廳”的全閉環邏輯。廣汽以輪足融合結構推出第三代人形機器人,長城則戰略投資宇樹科技布局四足領域;就連小米也在雙線推進——一邊在自家產線測試 CyberOne,另一邊借助其在汽車鏈和AIoT領域的優勢拓展服務機器人場景。
可以說,車企造機器人的風潮已掀起。據統計,全球已有近20家車企宣布進軍人形機器人領域。他們帶著資金、技術和工程師紅利而來,以“技術復用 + 供應鏈協同 + 場景自營”的組合拳,向機器人行業注入一股真正意義上的“工業級加速度”。
AI大模型巨頭的入場,則有望從“智能”層面重塑機器人賽道的門檻。
當前,大多數機器人仍困于“低智能”“弱泛化”的桎梏,依賴預設任務,難以在復雜環境中靈活應對。而這恰是通用人工智能(AGI)擅長的領域。掌握大模型訓練能力的AI公司,正加速將其算法體系遷移到機器人之上,試圖打通感知、語言與運動控制的全鏈路智能。
大型科技公司如OpenAI、谷歌、微軟,以及國內的百度、騰訊等,手握海量算力和算法人才,已經開始將通用AI模型遷移到機器人領域。例如OpenAI投資的Figure公司開發出Helix大模型,試圖統一處理機器人感知、語言和運動控制,以攻克復雜環境下的適應性難題 。國內初創如智元機器人也推出了通用具身大模型GO-1,并開源了其人形機器人底座平臺,主打“讓大模型成為機器人的大腦” 。奇瑞汽車與AI公司艾魔嘎(Aimoga)合作的人形機器人“Mornine”則內嵌了大語言模型,具備自然語言對話能力,作為4S店的導購員與顧客交流 。
可以預見,大模型所帶來的感知泛化、自主決策與人機對話能力,將使機器人從“機械執行者”向“語義理解者”“智能體”轉變,尤其在非結構化環境中的適應能力將實現跨越式升級。
此外,AI公司所具備的數據與云服務能力也為機器人系統提供了另一層“遠程智能”:通過云端大腦支持、模型在線更新、多機數據聯訓等機制,實現智能的持續進化與統一調度。這一生態級能力,正是傳統機器人企業所缺乏的。
一旦這些AI巨頭以平臺化方式切入,不論是推出軟硬一體的整機產品,還是構建操作系統層的智能平臺,都有可能快速建立新的行業標準。微軟、谷歌、英偉達等被稱為“機器人賽道的大模型賦能者”的科技公司,已紛紛通過投資、開源、合作等方式,深度布局具身智能生態。
另一個連鎖效應是產業協同與應用場景拓展。
相較以往聚焦單點突破的創業公司,車企與科技巨頭則天然擁有豐富的產業資源與縱深場景。他們不只是“造機器人”,而是“用機器人”——把產品先部署到自己的工廠、倉儲、門店體系中,在真實業務中驗證與打磨,然后再逐步推向合作伙伴和產業鏈上下游,推動形成正向循環的落地飛輪。例如,寶馬、蔚來等已在產線上引入人形機器人進行搬運、質檢等作業測試,不再只是“秀場原型”,而是實打實的“產線員工”。
科技公司同樣在加速將機器人嵌入其原有生態版圖中。百度憑借Apollo自動駕駛與飛槳深度學習平臺,已具備打造機器人操作系統的全棧基礎;阿里則有平頭哥芯片、大模型算力和菜鳥物流場景三位一體的資源聚合能力,可望孵化軟硬一體的機器人解決方案。在這種模式下,機器人被視作“生態延展”的節點,而非獨立產品線,從而借力生態協同迅速實現規模化。
這正是許多初創公司難以匹敵的地方——他們通常只能從“零到一”苦戰技術與制造,而巨頭可以直接從“十到百”起跳,以系統化的資源整合能力打穿多條價值鏈。
02淘汰賽已啟:決定勝負的,是交付閉環
這也帶來了一個關鍵問題:巨頭入場,會否徹底改寫現有格局?
答案是:可能,不可避免。
一方面,巨頭帶來的確實是降維打擊。他們手握資金、技術、場景、人才,一旦下場就可能迅速拉高行業門檻,將一批缺乏護城河的中小企業擠出賽道;但另一方面,他們也在“照亮賽道”。巨頭的高調進入,是對機器人商業價值的再確認,也為初創企業打開了資本與合作通道——不乏巨頭主動投資優秀創業團隊,通過“錢+場景”的方式拉動整體生態躍遷。
事實上,越來越多車企正選擇“投資代替自研”的協作型路徑:例如上汽、北汽等通過戰略投資智元機器人、逐際動力等新銳團隊,迅速切入具身智能布局。這種“大廠+創企”組合模式,或將成為行業共識:巨頭負責供血,小廠負責造腦,共同提升產品交付閉環的打通能力。
歸根結底,決定企業生死的,將不再是概念、流量或曝光度,而是——交付力。
能否將一臺機器人真正規模化、穩定地交付到用戶手中,并持續產生價值,將成為擺在所有玩家面前的生死考題。這不僅關乎研發與成本控制,更是一場涉及制造、供應鏈、項目管理、服務體系與商業落地的系統能力競爭。
“樣機時代可以講故事,交付時代只能講實力。”進入2025年,資本不再為原型買單,市場也不再為未來投票。那些只會亮肌肉、堆參數卻無法兌現產品價值的公司,正在被清除出局。而隨著巨頭推動交付標準的躍升,“更快交付、更低成本、更高可靠”的能力,將成為新一輪牌桌上的入場券。
洗牌已啟,真正的產業格局,就在這一輪大考中浮現。
原文標題 : 巨頭攪局具身智能,世界機器人大會看什么?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最新活動更多
-
11月7日立即參評>> 【評選】維科杯·OFweek 2025(第十屆)物聯網行業年度評選
-
11月20日立即報名>> 【免費下載】RISC-V芯片發展現狀與測試挑戰-白皮書
-
即日-11.25立即下載>>> 費斯托白皮書《柔性:汽車生產未來的關鍵》
-
11月27日立即報名>> 【工程師系列】汽車電子技術在線大會
-
11月28日立即下載>> 【白皮書】精準洞察 無線掌控——283FC智能自檢萬用表
-
12月18日立即報名>> 【線下會議】OFweek 2025(第十屆)物聯網產業大會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