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賣5.5億!53歲女總裁今天上市:機器人賣到全國第一

作者丨鉛筆道 直八
西安交大校友圈估計要沸騰了。今天,西安交大校友支濤正式敲鐘,她創立的云跡,在香港上市了,市值約98億元。今年支濤已經53歲了,這也說明:創業不怕晚,上市更不怕晚。
通過云跡的故事,我們來看看,機器人當下及未來,還有哪些稀缺機會。
- 01 -
但凡住過酒店的,都可能熟悉云跡,見過它的服務機器人。你點個外賣,以前需要下樓拿,現在云跡機器人給你送,做著你不愿意做的重復性勞動。
盡管說,機器人創業的全民印象,起于2025年春晚。但其實,第一波機器人火熱,就起始于2014年前后——就算是機器人網紅企業宇樹科技,也是2016年成立的。
很多人會說機器人是個噱頭,就會跳舞、跑步等表演性工作,很難解決剛需,很難真正幫人類解決剛需問題,很難有人真正愿意為其付費。
其實不是的。機器人的商業化,過去10年一直在發生,一直有人在付費買單。當然,機器人分為很多類別,有些類別成功了,有些類別失敗了,有些還在路上。
比如云跡所在的服務機器人,其實算是成功了,尤其在酒店場景上。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2024年,云跡科技以13.9%的國內份額,在酒店場景的機器人智能體市場中排名第一,超過第二名至第五名的份額總和。
這其實有點匪夷所思:為什么機器人在酒店場景就可以,其他場景就不行。
哪些場景就不太行?比如前臺機器人。
要知道,2014-2015年時,還有一波創業者,并沒有把機器人押注在酒店,而是押注在前臺(引導機器人)。但直到今天,該賽道沒有長出特別大的企業。
哪些場景就行?
首先,那些與“配送”相關的場景,就容易商業化成功。
云跡的產品,本質是酒店配送機器人。配送什么?外賣、客需用品(拖鞋牙刷等)、緊急藥品等。
雖說云跡還沒有實現盈利,但收入的規模化,已經能夠證明其剛需性。
2022年至 2024 年,云跡營收分別為 1.61 億元、1.45 億元、2.45 億元,累計5.5億。同期,公司凈虧損分別為 3.65 億元、2.65 億元、1.85 億元。
還有一類配送機器人,也算商業化不錯,工業配送(載重)機器人。
這個案例就更多了,仙工智能、梅卡曼德、斯坦德機器人等等,都是獨角獸企業,它們穿梭在各類廠房,解放工人的雙手雙腳,為它們搬運各種臟活累活苦活。
其次,除去配送之外,還有一類機器人也商業化得不錯,比如掃地機器人。
典型玩家就是追覓、科沃斯、云鯨智能。
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前五大掃地機器人制造商均為中國企業,分別是石頭科技、科沃斯、追覓、小米和云鯨智能,五家合計占據了全球近70%的市場份額。
再次就是教育機器人。2024 財年,優必選教育智能機器人及解決方案,收入約3.63億元,占總收入的27.8%。
- 02 -
我們可以發現,在機器人1.0時代,商業化的核心特征是:幫人類更好地干苦力。人類越是討厭的工種,機器人的發揮余地越大。
舉個例子,大家知道鋼鐵機器人嗎?在鋼鐵廠,有一個固定工種——底吹爐清洗工人。底吹爐是一種煉鋼設備,定期需要清理(爐口結渣)。如果讓人去清洗,那真是活受罪了。
你要站在底吹爐旁邊,有可能會熱暈你:溫度可達50度以上。就算工人穿著隔熱工作服、防護手套等裝備,依然會感到極度不適。
但越是這類工種,機器人的發揮余地越大,尤其是那些危險的、讓人不適的、超越人極限的工種——圍繞這些應用場景的,就特別適合機器人1.0時代(2015-2025)。
現在聽著這些,是不是也覺得通俗易懂。但當你站在大的時代洪流里,面對未來巨大的未知性時,其實就沒有那么清晰。
像云跡這種,堅定不移地10年堅守酒店場景,是需要強大定力的。第一你要相信,第二你要堅持。不然做著做著,你就會思考:誒,是不是轉前臺引導機器人也行?
好了。機器人1.0時代也算是過去時了,畢竟剛剛我們列舉的所有場景,已經有巨頭出現了:要么這些巨頭已經上市,要么已經是獨角獸了。
此外,今天的技術日新月異,基礎設施早已不是10年前的水平。在AI技術的突進之下,如果再用今天的技術,去做10年前的事(配送、掃地等),略微有點浪費了。
此前,鉛筆道曾經訪談過沸點資本創始合伙人于光東。他提到,如果今天還有團隊做1.0時代的事,條件再優越,他也不會投資。
那么好了——未來10年,機器人2.0創業時代,到底細分賽道值得投資?于光東說:那些擁有AI大腦的機器人,他有興趣看。
啥叫有AI大腦?在1.0時代,我們看到很多機器人在刷墻、擦玻璃、刷船、泳池清潔、除草等等,如果它們不帶有“人類智慧”屬性,就基本可以定義為“沒腦子”。
在2.0時代,“AI大腦+機器人執行” 可能會是一個大機會。至于這些機會,是不是還會延續1.0時代的配送、掃地場景,很難判斷。
現在能判斷的是,“AI大腦”已經能賦能1.0的場景。
比如云跡的產品已經植入部分“AI大腦”,可智能識別住客的語音、文字、圖像等需求,動態協調機器人、員工、設備等資源,實現任務自動分派與全鏈路追蹤。
此前,鉛筆道訪談過追覓科技。一方面,大模型已經植入在他們的掃地機器人里;此外,它們還探索出類似“保潔阿姨”的延展功能,比如疊衣服等。
或許從宇樹科技的探索,我們能夠嘗試總結出機器人2.0的新機會。
據Reportify數據,宇樹科技當下最核心的產品是四足機器人,占公司收入比例約65%。而四足機器人80%是用來干幾件事:研究、教育和消費領域;20%用于工業領域,比如巡檢和消防。
從這些場景可以看出,與1.0相比,2.0的機器人工種還沒有那么大的差異。
這背后的原因是:今天的機器人AI大腦還遠遠談不上發達,即便最近3年,AI大模型已經有了突飛猛進的進展,但AI大模型并不是為了機器人而發明的。這種“適配”過程,需要耗費5年甚至更久的時間。
這個漫長的適配過程,也意味著更多的無限可能。
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原文標題 : 狂賣5.5億!53歲女總裁今天上市:機器人賣到全國第一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最新活動更多
-
11月7日立即參評>> 【評選】維科杯·OFweek 2025(第十屆)物聯網行業年度評選
-
11月20日立即報名>> 【免費下載】RISC-V芯片發展現狀與測試挑戰-白皮書
-
即日-11.25立即下載>>> 費斯托白皮書《柔性:汽車生產未來的關鍵》
-
11月27日立即報名>> 【工程師系列】汽車電子技術在線大會
-
11月28日立即下載>> 【白皮書】精準洞察 無線掌控——283FC智能自檢萬用表
-
12月18日立即報名>> 【線下會議】OFweek 2025(第十屆)物聯網產業大會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