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化騰公開信之后,騰訊發力醫療還缺哪幾塊拼圖?
接下來,我們要做好“連接器”,為各行各業進入“數字世界”提供最豐富的“數字接口”;還要做好“工具箱”,提供最完備的“數字工具”;同時我們更要做好“生態共建者”,提供云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礎設施,激發每個參與者進行數字創新,與各行各業合作伙伴一起共建“數字生態共同體”。
上面這段話,是昨天騰訊官方微信推送的《馬化騰公開信:助力實體產業成長出更多世界冠軍》中的內容。
前段時間,騰訊被媒體熱議的六大事業群重組,正是在保留原有的技術工程事業群(TEG)、微信事業群(WXG)、互動娛樂事業群(IEG)、企業發展事業群(CDG)基礎上,整合成立兩個新的事業群: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平臺與內容事業群(PCG)。
在官方的解釋中,CSIG將整合騰訊云、互聯網+、智慧零售、教育、醫療、安全和LBS等行業解決方案,推動產業的數字化升級。今天我們別的不談,就談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這一新成立的ToB業務中,騰訊云這一核心部分。
信息來源:Choice金融終端
上面這張圖,是騰訊云在這三年來合作的上市公司情況(由于部分合作是和騰訊母公司直接簽約,因此以上信息只能反應部分情況)。顯而易見,2018年騰訊云在ToB業務上花了大力氣,簽約公司有13家。要知道,2016年到2017年總共也才4家而已。
合作主要涉及以下領域:
從企業數量上看,醫療是其中較為活躍的一個領域,主要涉及醫藥流通(九州通)、醫療信息化(東華軟件)等。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6月,騰訊宣布對東華誠信注資12.66億元,持有東華軟件5%股份,這一點,可以看做是雙方合作的背景之一。
分析東華軟件的合作模式可以看出,流量和資源成為了整個合作的基礎。
流量端:東華醫為和深圳騰訊及其子公司通過東華醫為在B端(醫療機構)、G端(衛健委、醫保局)資源與騰訊在C 端巨大的流量優勢資源充分整合,實現能力互補。
資源端:東華醫為在醫院、公衛、醫保、健康管理等應用經驗與騰訊的云計算、AI、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能力相融合,實現技術互用。
具體而言,東華醫為聯合騰訊提出“一鏈三云”戰略:以健康鏈為橋梁,連接衛生云(面向 G 端衛健委和醫保局)、醫療云(面向 B 端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和健康云(面向 C 端患者)在內的三朵云。
同時,雙方共同將“一鏈三云”戰略落地為健康鏈應用聯盟及六大解決方案,方案分別是:區域醫療聯合解決方案、醫療保險聯合解決方案、醫聯云聯合解決方案、智慧醫院聯合解決方案、云HIS 聯合解決方案及互聯網+醫療健康聯合解決方案。
在這種合作模式里,騰訊云究竟能提供哪些技術支持?動脈網在查閱了騰訊云的官方資料后,發現主要由智慧醫療云、智慧就醫等服務組成。其中智慧就醫服務包含的內容如下:
另外,動脈網還了解到,騰訊云的醫療大健康解決方案,其實是整合了騰訊云、微信、覓影、視頻、支付等產品以及合作伙伴的產品服務,所形成的全行業、全流程的醫療大健康解決方案。因此騰訊覓影、微信支付等都可以算作騰訊云醫療服務的補充。
綜合以上信息,基本上可以梳理出一條騰訊的醫療行業邏輯框架:
整個邏輯的問題在于,無論是騰訊直接入股,還是現有的技術服務合作,都難以改變醫療行業數據“連而不接”的現狀。動脈網認為,頭部企業要想深入和掌控一個行業,就理應成為整個行業的數據中心。以騰訊、阿里為例,騰訊是社交行業毫無疑問的數據中心,阿里則是電商行業的數據中心。那么在醫療行業呢,似乎現階段還處于空缺的位置。
以最具代表性的醫院為例,隨著醫院信息化系統越來越多,各類“煙囪工程”讓信息孤島成為了常態。醫院管理層為了將這些“煙囪”整合,于是產生了“蜘蛛網”式的接口。發展到最后,醫院往往被信息化廠商所綁架,在集成平臺的對接過程中,有的開發商倒閉了,有的廠商不愿意開放自己的接口,而有能力開發接口引擎的廠商,則是漫天要價。
為了應對這種情況, 這兩年國家衛健委一直再通過政府要求醫院實現互聯互通,例如2017年公布的《國家醫療健康信息區域(醫院)信息互聯互通標準化成熟度測評方案(2017年版)》。其中,涉及到的最核心的技術便是集成平臺。
原因在于,集成平臺采用了 HL7(Health Level 7)接口為標準,這是一種成熟的、并被國際上絕大多數醫療信息開發商和醫院所承認的醫療電子信息交換標準。集成平臺規范了醫療信息管理格式,實現各個子系統、各類軟件的數據共享,使各醫療信息系統間信息交換變得暢通無阻,達成醫療數據的跨平臺應用,多角度、全方位為臨床醫護人員提供準確的、快捷的臨床診療信息。
以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為例,整個互聯互通項目于2014年2月啟動,10月完成主要業務系統接入服務總線,12月構建完成數據中心,基于平臺的應用陸續上線。
平臺建設總體情況:服務總線方面以HL7為交互標準,接入22家異構系統,每日消息量在15-20萬之間;數據中心方面采用數據實時同步技術結合ETL技術,實現數據中心數據的實時采集及標準化轉換;平臺應用建設方面基于數據中心、建立個人門戶、病人集成視圖、病歷綜合瀏覽器、閉環信息展示、決策支持系統、掌上醫院等應用,同時注重運維管理,建立運維管理門戶、實時監控系統等應用。
然而,集成平臺建設往往價格昂貴,以中國政府采購網的招標數據為例,集成平臺在國內的平均單價約為540萬元。
數據來源:中國政府招標網
因此,絕大部分醫院因為資金問題,因此互聯互通只在少數三甲醫院落實較好。
回到騰訊云的話題,為各行各業進入“數字世界”提供最豐富的“數字接口”;還要做好“工具箱”,提供最完備的“數字工具”。馬老板這句話的意義,其實也正好可以反映出目前騰訊云需要強化的一點,那便是數據中臺。
要解釋數據中臺的理念,阿里云可能是最好的例子。
集成平臺通過企業服務總線,連接了醫院內所有的信息化子系統,相當于整個信息化網絡的神經中樞,解決了實時數據的交互問題。而阿里云數據中臺更像是一個數據倉庫,將院內的所有信息系統的數據沉淀到了數據中臺。數據中臺通過標準的數據集成、數據開發、數據運維、質量管理、數據安全及數據交換服務,讓所有數據的來源和使用都清晰明確。
平臺對接相關算法資源,支持在數據管理和應用時調用算法能力,例如醫學文本 NLP 協助病歷的后結構化,關注數據及指標變化建立預測模型,通過數據分析建立調度引擎。數據中臺和 CDR 臨床數據中心還不太一樣。CDR 平臺的數據主要存儲的是臨床醫療數據,而數據中臺存儲了醫院的全部數據,包括手術開展時間、完成時間、物資數據等偏運營的數據也會全部整合到平臺內。
隨著醫院信息化系統的發展,形成了垂直領域的數據中心,如何打通這些數據并且以統一的標準進行建設,以達到技術降本、應用提效、業務賦能的目標,是眾多醫院面臨的問題。阿里提出的數據中臺模式正是為解決這些問題而生,并通過實踐形成了統一全域數據體系。
雖然阿里的數據中臺尚未在國內醫院還處于驗證階段,但它所帶來的數據管理理念,能夠應用到各個行業中。騰訊云如果真的要實現馬老板公開信中所言,應該盡快研發出自己的數據中臺產品。
明確了數據中心的重要性,動脈網大膽判斷,騰訊未來的投資將會以醫療核心數據展開。特別是那些能夠獲取到醫院臨床數據的公司,或將成為騰訊投資的核心標的。原因在于,騰訊需要通過它們的渠道獲取到最有價值的醫療數據,而醫療信息化、醫療大數據的相關企業,除了需要騰訊資本上的支撐,也需要騰訊云這種底層技術平臺的支撐。
這點,可以類比京東與騰訊之間的關系。騰訊只對少數企業開放了C端引流,京東便是其中之一。其中用戶的消費數據,可以看作是兩者合作的關鍵因素。同樣的在B端合作上,數據中臺、集成平臺都應該扮演工具的角色,資本的力量同樣不可或缺,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如果騰訊能夠借助騰訊云“啃下”醫療這塊“硬骨頭”,將模式復制到前文提到的金融、政務、文化、教育等行業,絕非難事。
從“連而不接”到實現底層的數據連接,騰訊如果一旦實現了這一點,想必其連接器的角色,也將進一步升級。“生態共建者”可能只是一種謙虛的說法,用資本和數據掌控整個行業,或才是醉翁之意。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圖片新聞
最新活動更多
-
即日-10.29點擊報名>> 【免費參會】2025韓國智能制造及機械設備企業貿易洽談會
-
即日-12.12點擊報名>>> 【免費試用】宏集運輸沖擊記錄儀
-
即日-12.31立即下載>> 【限時下載】《2025激光行業應用創新發展藍皮書》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高價值貨物的‘數字保鏢’:沖擊記錄儀重塑貨運安全與效率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在線研討會】解析安森美(onsemi)高精度與超低功耗CGM系統解決方案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在線會議】CAE優化設計:醫療器械設計的應用案例與方案解析
-
3 創新藥泡沫破了?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