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利康打造全球研發新引擎,以3C計劃鏈接北京-劍橋創新生態
當中國創新藥出海從最初的單點突破,步入常態化,跨國藥企在華角色也正經歷一場深刻變革。
過去,license in是跨國藥企與本土企業合作的主流模式,本質是產品層面的雙向挑選;如今,隨著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加速發展,頭部跨國藥企開始跳出產品思維,轉向生態思維。
一向被外界視為最懂中國市場的阿斯利康,戰略動向頗具代表性。2025年3月,其宣布25億美元在華投資計劃,距今僅過去7個月時間該計劃便迅速落地。10月25日阿斯利康官宣其第六大全球戰略研發中心在京正式啟用。這不僅是阿斯利康在華的第二個全球戰略研發中心,更定位于AI與生物技術深度融合,是其“在中國,為全球”戰略的關鍵落子。
與此同時,阿斯利康還宣布了一項創新生態戰略布局。阿斯利康與劍橋大學,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以及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建立四方合作,共同推動科學創新生態建設。這意味著,阿斯利康正圍繞基礎研究、臨床轉化、商業化的全產業鏈生態,為全球提供技術、人才與生態支持。
這也標志著,中國市場在阿斯利康戰略版圖中的定位已再次升級:從最初的銷售、到生產、到生態創新,再到如今的戰略研發,中國已成為阿斯利康全球創新的“引擎”。
對于阿斯利康而言,當“健康中國2030”與“2030愿景”形成戰略協同,其正通過深度綁定本土生態,成為中國創新走向全球的參與者和推動者,最終實現“中國創新,全球受益”的產業共贏。這也是其后續戰略繼續推進的核心看點。
/ 01 /更大、更快、更深入
中國市場的價值,于跨國藥企而言正在發生質的轉變。
十年前,多數外企將中國視為全球銷售版圖的一部分;如今,隨著中國在靶點發現、臨床研究、AI制藥等領域的能力躍升,中國已成為全球生物醫藥產業鏈中,不可替代的創新環節。
這一點,在阿斯利康的戰略布局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從定位來看,其對中國的重視早已超越“第二大市場”的范疇。
2024年,阿斯利康將上海研發中心升級為全球戰略研發中心,如今在北京建立的第六個全球戰略研發中心正式啟用后,阿斯利康在華形成“上海 + 北京”雙研發樞紐格局,共同支撐“在中國,為全球”的目標。
同時,阿斯利康持續用真金白銀證明了其戰略決心。自2023年以來,其已與14家本土創新藥企達成15次授權合作。本次圍繞建設科學創新生態達成突破性的四方合作(阿斯利康、劍橋大學、北京市科委、北京經開區)更是證明,阿斯利康一直在探索跳出傳統的產品或技術交易模式,直指創新源頭:
通過共享教育資源、培訓及人才交流,加強北京與劍橋大學之間的緊密連接,共同加速創新。
阿斯利康國際業務拓展合作與戰略投資副總裁陳冰在接受《氨基觀察》采訪時,詳細闡釋了此次合作的戰略思考與規劃。

“通過‘連接(Connect)-交流(Communicate)-協作(Collaborate)’的3C模式,”陳冰表示,“我們規劃了為期三年的深化進程:第一年重點是‘連接’,通過雙方代表團互訪、培訓和相互了解,讓人和資源建立聯系。第二年開始推進‘交流’和‘合作’,通過更頻繁的溝通和項目協作,逐步形成穩定的合作機制。第三年及以后重點是‘合作’,進一步深化項目研發和技術創新。”
更長遠的目標,是引入第四個C——Co-create(共創)。“即北京和劍橋兩地的頂尖人才在各自領域開展深度碰撞和聯合研發,實現更多從‘0到1’的創新成果,”陳冰強調,“這是我們最期待的階段。可以想象,北京、劍橋乃至中英兩地的科學家、研發人員、高校教授和博士們,將在這一框架下共同研發、共同創新,這是四方合作的長遠愿景。”
這種以“生態共建”為核心的合作機制,不同于當前盛行的BD風潮。后者更多依托本土創新在特定發展階段所結出的果實,而前者的“共創”則著眼于培育長期共榮的創新生態土壤。模式選擇并無高下之分,但前者無疑將催生更具原始驅動力的創新形態。
本質上,阿斯利康此舉是在探索一條支持早期科研成果高效轉化的新路徑,為跨國企業在華深度融入與價值提升設立新標桿。
/ 02 /AI“超級引擎”驅動產業再進化
不僅是探索協同創新合作模式,在推動早期科研范式升級之路上,阿斯利康再次選擇all in AI。
沒有人會懷疑AI的盡頭是醫療,AI革新藥物研發的潛力也在不斷釋放。跨國藥企中,阿斯利康則是最早押注AI制藥的玩家之一。如今,全球研發北京戰略中心的啟用,更是將AI與本土產業生態深度綁定,打造“AI超級引擎”。
該中心的核心亮點是聚焦AI賦能的藥物早期發現與臨床開發。中心內設一流的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中心,并非簡單的“AI 輔助研發”,而是構建起AI驅動的全流程研發體系。而這種體系化應用,正是北京依托AI賦能醫藥產業的獨特優勢。
作為全國AI技術研發高地,北京聚集了大量AI算法人才與醫療數據資源,而北京醫藥創新公園BioPark更將“AI賦能應用示范區”作為核心定位之一,能為阿斯利康提供從技術到場景的全要素支撐。
阿斯利康的AI布局,還采用了“內生平臺+外部聯動”的雙輪驅動。內生層面,全球研發北京戰略中心的AI團隊與全球研發網絡聯動,共享算法模型與研發數據;外部聯動層面,其與本土企業的合作堪稱業內標桿。
2025年上半年,阿斯利康與石藥集團達成總額超50億美元的AI制藥合作,核心是借助后者的AI引擎雙輪驅動平臺,加速下一代創新藥物開發。合作并非單一技術采購,而是能力共建,阿斯利康輸出全球研發經驗,石藥集團提供本土AI技術與數據,共同完善AI制藥的技術鏈條。
對于整個產業而言,阿斯利康的AI布局正在重構研發范式。正如阿斯利康全球首席執行官蘇博科所言:“我們全新的全球戰略研發中心將依托北京世界領先的科學生態系統和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優勢,加速推進新一代創新藥物的研發。”
/ 03 /錨定下一個全球生命科學高地
那么,為什么是北京?
陳冰的回答與英國探險家喬治·馬洛關于“為什么要登山”的回答一致:因為山在那里。“創新在哪里,阿斯利康的研發中心就在哪里”,陳冰表示。
在評估中國藥企的創新能力時,陳冰提出了獨特的視角:“中國藥企的創新能力很強。以往大家覺得創新必須‘0到1’,其實不然。在制藥世界,哪怕從1到1.1都是創新;有十個0.1的創新,這個1也能變成2。”
他進一步指出中國創新的特色優勢:“還有一個創新是我們十分擅長的,那就是工程創新。科學家與工程學家是有區別的,基于藥物分子結構等進行迭代式創新,同樣是創新。只要具備臨床意義,那么這種創新同樣具備意義。”
顯然,此時此刻,阿斯利康重倉中國的核心邏輯在于,投資未來。未來5年正值阿斯利康實現2030愿景的關鍵時期,也是“健康中國2030”的攻堅期。要在此階段實現 “全球增長” 與 “中國創新” 的雙贏,必須選擇一個能鏈接全球資源、具備產業集群優勢的 “戰略支點”。北京是不能錯過的選擇。

“阿斯利康的全球總部設在劍橋,擁有最先進的實驗室。我們在生態合作中的角色是正向閉環、牽線搭橋:一方面利用大學和生態圈的研發資源,另一方面結合醫院臨床資源,形成創新、研發、臨床和人才培養的循環。”陳冰表示,在中國市場,阿斯利康也發揮著類似的作用。
“我們有超過30年的歷史,在業務和研發上積累了豐富經驗。而此次,我們的全球戰略研發中心落戶北京,并推動生態合作,也正是看到北京擁有國內頂尖高校、三甲醫院和細分領域的專家資源,這是推動創新藥研發和臨床落地的重要基礎。”
他特別強調了北京的產業集群效應:“在劍橋,阿斯利康是當地最大的制藥企業,而周邊生態圈內不斷涌現初創企業。同樣,北京亦莊也有著類似的生態:琺博進已經在亦莊,和鉑醫藥、元思生肽也將其創新研發中心搬到這里。這里已經形成了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
從產業基礎來看,北京已形成覆蓋藥物研發、生產、流通的全產業鏈,聚集了百濟神州、和鉑醫藥、康龍化成等諸多本土企業;
從政策支持來看,北京市連續出臺醫藥健康產業行動計劃,最新發布的《支持創新醫藥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2025年)》更是明確提出“聚焦醫學人工智能、細胞和基因治療等前沿領域開展全球領先的臨床研究和技術轉化”,并推進北京臨床研究中心建設;北京醫藥創新公園BioPark則定位成為全國創新醫藥政策改革落地“試驗田”;
從國際鏈接來看,北京作為中國對外開放的核心城市,與全球頂尖科研機構的合作日益緊密,而北京醫藥創新公園 BioPark更定位為“全球醫藥健康創新的合作樞紐”,能高效鏈接全球產業資源。
阿斯利康則希望居中,成為加速該生態正向閉環的核心要素。以此為戰略支點,其能夠同時撬動三大核心資源:一是本土的科研、產業與政策資源,加速在中國研發的效率;
二是AI技術資源,依托北京的AI產業優勢,完善其“AI超級引擎”;
三是發揮跨國藥企的優勢,鏈接全球產業資源,典型如前述四方合作,深化兩大世界領先的科學創新生態系統之間的協作,同時在“創新企業國際化合作”方面,幫助中國企業成長。
長遠來看,當北京加速產業集群化發展,成為“下一個全球生命科學高地”,阿斯利康也能撬動新一輪全球增長。
/ 04 /加速一個時代:
從中國創新到全球受益的產業共贏
透過此次25億美元在華投資加速落地的成果來看,作為最懂中國的跨國大藥企,“在中國、為全球”不再是阿斯利康的口號,而是具體實踐:
不僅通過多元合作推動中國創新走向世界,更通過生態化布局,通過科研轉化新范式,加速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從量變到質變,進而惠及全球患者。
當前,我國研發投入和產出均居世界前列,高水平國際期刊論文數量位列世界第一,在研新藥數量已躍居全球第二位。然而,相關科技成果轉化還有待提高,目前生物科技成果轉化率僅5.6%,與美國的21.6%相比有較大差距。
基礎研究與臨床轉化決定著生物醫藥創新的深度和廣度,過去產業面臨著研究與轉化脫節、早期項目融資難等問題。面對這一挑戰,阿斯利康展現了其植根中國、共筑生態的前瞻視野。
在解決“從0到1”的原創發現走向臨床應用的難題上,陳冰以與琺博進合作的成功案例說明了阿斯利康生態合作模式的價值。“琺博進聯合阿斯利康研發了一款腎病藥。這個藥背后的機制曾獲得2019年諾貝爾獎。在阿斯利康和琺博進的聯合研發下,它成為全球首個在中國上市的同類腎病藥,并在亦莊工廠持續生產,供應全國患者。”
陳冰強調了以患者需求為導向的核心邏輯:“新藥研發的初心是以患者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為導向,最終目的是患者獲益。科研院校雖然有著豐富科學發現的實力,但從科研成果到臨床應用之間仍有相當長的距離。阿斯利康的生態合作模式,包括與初創企業如和鉑醫藥的協作,旨在將科研院校的創新和臨床應用有效銜接,加速創新轉化。”
在持續深化本土藥企合作關系的基礎上,通過前文提及的四方合作及與本土臨床試驗機構、高校的合作,搭建“基礎研究-臨床轉化”的新鏈條生態。正如陳冰所言:“阿斯利康始終‘以終為始’,通過這一四方協同體系,全力打通科學探索到臨床應用的高速通路,優化創新轉化效率,加速閉環形成,從而釋放更具價值的創新成果。”
于產業而言,這不僅有助于紓解棘手痛點,更在實踐淬煉中,為中國培育兼具深厚科研底蘊與廣闊全球視角的創新人才梯隊提供了沃土,進而深化本土產業體系韌性、全球競爭力。
隨著北京-劍橋創新通道的建立,以及AI等前沿技術的深度融合,阿斯利康的生態布局正在為中國生物醫藥創新提供新的范式。
這種深度綁定本土生態、鏈接全球資源的模式,不僅將加速中國創新藥的國際化進程,更有望實現“中國創新,全球受益”的產業共贏格局,引領一個新時代的到來。
原文標題 : 阿斯利康打造全球研發新引擎,以3C計劃鏈接北京-劍橋創新生態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圖片新聞
最新活動更多
-
即日-10.29點擊報名>> 【免費參會】2025韓國智能制造及機械設備企業貿易洽談會
-
即日-12.12點擊報名>>> 【免費試用】宏集運輸沖擊記錄儀
-
即日-12.31立即下載>> 【限時下載】《2025激光行業應用創新發展藍皮書》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高價值貨物的‘數字保鏢’:沖擊記錄儀重塑貨運安全與效率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在線研討會】解析安森美(onsemi)高精度與超低功耗CGM系統解決方案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在線會議】CAE優化設計:醫療器械設計的應用案例與方案解析
-
7 創新藥泡沫破了?
-
10 抗體可變區多樣性的來源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