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能達被判賠摩托羅拉52億,17年前思科對華為的手法重現?
另外,在美國,2017年12月,海能達宣布,依據《謝爾曼反托拉斯法案》和《克萊頓法案》(theClaytonActof1914),在美國新澤西聯邦地區法院對摩托羅拉系統公司提起訴訟。海能達稱:
摩托羅拉系統通過非法的反競爭行為,蓄意阻止了美國私有網絡通信市場的非法競爭。
摩托羅拉系統公司利用其在公共安全行業的主導地位,阻止更新、更便宜的技術進入美國。
摩托羅拉系統公司保持著比其他自由競爭市場更高的價格,向美國客戶收取高昂的費用,并獲得巨額收入。
摩托羅拉系統公司通過有組織的壟斷在美國維持其高價,包括迫使私人網絡通信產品代理商放棄他們的代理海能達產品,否則他們將暫停代理商銷售摩托羅拉系統產品的資格,或者取消這些代理商當前的服務合同。
摩托羅拉系統公司在美國等國際市場通過一系列有計劃的惡意訴訟,干擾了海特拉與合作伙伴的關系,擾亂了市場,抑制了競爭,增加了海特拉業務的成本。
由此看來,此次判決并不是這對冤家恩怨的結束,而是開始,未來,隨著更加直接的競爭,可能沖突會更加激烈。
但可以明確的是,這起專利訴訟所導致的巨額賠付,絕非是摩托羅拉的全部目的,其最終目的在于通過專利訴訟的方式,來保住自己在美國的市場。
而此次的摩托羅拉對海能達事件,不禁讓人想起了十幾年前的華為思科之爭。
華為思科之爭
2003年,思科對華為提出起訴,稱華為竊取了思科的代碼。
當時的思科,是全球規模最大的互聯網硬件和相應軟件提供商,而那時的華為,不過是一個以“低端”形象示人的中國電信設備廠商。
2004年7月,兩家公司握手言和,官司以和解告終。在華為對思科的威脅剛露出苗頭時,思科就果斷拿起知識產權的武器,將華為擋在美國市場之外。
寫在最后
從美國近一年來對華為采取的種種手段,到摩托羅拉不斷打壓海能達,這些事件似乎都在說明美國已經忌憚中國企業,害怕這些企業威脅到自己的地位。但是美國怕已是無力回天,因為事實證明,在中國,以華為、海能達等為代表的民族企業已經加速崛起。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最新活動更多
-
11月7日立即參評>> 【評選】維科杯·OFweek 2025(第十屆)物聯網行業年度評選
-
11月20日立即報名>> 【免費下載】RISC-V芯片發展現狀與測試挑戰-白皮書
-
即日-11.25立即下載>>> 費斯托白皮書《柔性:汽車生產未來的關鍵》
-
11月27日立即報名>> 【工程師系列】汽車電子技術在線大會
-
11月28日立即下載>> 【白皮書】精準洞察 無線掌控——283FC智能自檢萬用表
-
12月18日立即報名>> 【線下會議】OFweek 2025(第十屆)物聯網產業大會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