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T賽道,OPPO要怎么走?
文|智能相對論
作者|佘凱文
日前,OPPO對IoT事業部進行了改革,改名為IoT事業群,按照設備種類,設穿戴事業部(手表、手環)、智能顯示事業部(電視)和音頻事業部(耳機),同時表示各部將擁有獨立決策權,OPPO公司將不會干涉具體業務,但這需要自負盈虧。
一分為三、獨立運營、自負盈虧。OPPO對于IOT改制可謂是孤注一擲,也是看著曾經的老對手們,一個個在IOT領域突飛猛進,OPPO不能不變。
站上國內手機出貨量首位的OPPO,還在擔心什么?
如果問這兩年哪個智能手機品牌最成功,“智能相對論”的答案會是OPPO。據此前Counterpoint發布的一月份全球智能手機報告顯示,在2021年1月,OPPO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增長26%,環比增長33%,市場份額達到21%,成為國內排名第一的手機品牌。
近日,Strategy Analytics又發布了2021年第一季度全球手機出貨量報告,其中OPPO排名第4,出貨量3800萬臺,全球份額占比11%,同比增長68%;與第三名小米出貨量差距1100萬臺,但是小米的數據包括了Redmi的銷量,而OPPO的數據并未包含realme和一加。
有人質疑,OPPO的第一是建立在華為受阻的大背景下,不然絕對輪不到OPPO,這是事實,但國內智能手機市場經歷十多年發展,其激烈程度已然無需多言,即便是華為遭遇打壓,這個遺留市場也是給了所有競爭對手,此時OPPO能成為國內第一,必然是有著過人之處。
在“智能相對論”看來,總結OPPO的逆襲,主要歸結幾個方面。首先是研發投入,為什么華為一直以來都被當成國內科技企業的典范,甚至被稱之為“國貨之光”,很大程度就在于華為的不少技術打破了長期以來歐美國家的專利霸權,特別是5G等高新技術領域,華為做到了反超。如今OPPO的逆襲也與此有關,據《2020年全球專利申請榜》數據,現階段OPPO僅位于華為之后,位列國內第二,OPPO能否接過華為的大旗值得期待。

其次,在于其及時的產品戰略調整。去年開始OPPO就在嘗試不斷上探,而Reno 5系列及FIND X系列推出則使OPPO站穩了中高端市場,極大填補了華為所留下的市場空缺。產品層面,Find X3也沒讓人失望,憑借強硬配置,被不少手機測評機構評為2021年第一季度手機流暢度排行第一。
加上一些利好,比如今年智能手機市場出現回暖,受去年疫情影響5G換機潮可能在今后兩年爆發,按理說如今的OPPO本該是“高枕無憂”,但從其IOT事業部的改革能看出,OPPO其實是焦慮的。
而手機業務的獨好則是OPPO最大的焦慮。眾所周知如今IOT市場已經成為手機廠商最大的延伸市場,在手機市場趨向飽和時IOT領域不僅可以擴大市場份額,吸引更多的用戶人群,同時也會大大增加用戶粘性。
例如從各大手機品牌的現有戰略來看,都是“1+X+N”,1是智能手機沒錯,但X和N的多樣性才能決定這個生態的覆蓋范圍,不少用戶愿意一直使用蘋果、華為、小米,不光只是手機硬件,還因為被它們所提供的生態鏈牢牢綁住。再看OPPO,若只有手機業務遙遙領先,IOT領域跟不上,這套生態則無法成立,OPPO的領先也就不可持續。
“穩妥”還是“慢半拍”?OPPO的IOT布局一直在路上
相比對手們,OPPO在IOT領域的起步確實慢了不少,2019年初,OPPO宣布成立“新興移動終端事業部”,才被認為是正式發力IoT的開端。像華為、小米在當時憑借多年布局,已經成為行業龍頭,特別是小米在多元化的硬件布局下,其IOT生態“鳥籠”開始逐步成型。而當時進軍IOT領域的OPPO與其說主動出擊,不如認為是“不得不做”。
當然,在“智能相對論”看來,如此作為并非OPPO的戰略眼光真的就落后于人,而是因為OPPO的“基因”一直奉行“單品戰略”或者說“敢于為人后”。從成立之初OPPO的定位就非常精準,從賣MP3到賣手機,業務一點也不復雜,包括在產品線方面同樣是怎么精簡怎么來。
OPPO的想法很簡單,就是“賣好單一產品”,也因為有過成功經驗,所以OPPO在“賣手機”的路子上走得也格外堅定。再看其IOT領域的產品部署,非常有意思,手表、手環、耳機、電視,再加上最初被OPPO寄予厚望的AR眼鏡以及5G CPE路由器,這些產品都能視為生態延伸,但單獨使用起來也不需要所謂的“生態覆蓋”。
之所以這樣選擇,是因為一開始選擇AR眼鏡和路由器是OPPO想要形成市場差異化,但最終產品沒有形成太多水花。從而還是轉向了手表、耳機這類產品與手機產品貼合度最高的智能配件,他們有著廣闊的市場和不小的利潤空間,而且這也是一種非常低風險的選擇。去年年底OPPO智能電視的推出,算得上是多年來OPPO最大的“叛逆”。
但那時不說小米,距離華為的首款智慧屏也過去了一年時間,整體上給人的感覺就是OPPO的布局,有些太過計較得失,站在商業運營層面這是沒有問題的,但對于市場而言,OPPO則相當于少了一些故事,特別IOT還是個“好故事”。
從短期上看,OPPO的選擇確實比較穩妥,但長期而言相當于將激烈競爭中的話語權率先讓給了對手。
此次,IOT事業部的拆分,看起來OPPO是打算“破而后立”了,想打破現有固化思路,將創新壓力分別給到每個部門激活創新價值。正如4月中旬OPPO向全體“新興移動終端事業部”發送名為“新興之火可以燎原”的公文,公文中提到“過去的新興移動公司是大鍋飯,創新積極性沒有被充分調動起來。”," 摒棄過去大包大攬的孵化方式,負責人在自己的權利范圍內自主決策,自行閉環,干得不好也要承擔相應的結果 "," 我們希望以事業部制變革為牽引,點燃團隊的創業激情 "。
對于OPPO的抉擇,不少人表示或許有些太晚,如今的IOT賽道已經不止是那些智能手機領域的老對手了,還有來自家電、互聯網等諸多領域的巨頭在虎視眈眈,競爭之激烈絲毫不亞于當年的智能手機領域,但OPPO就完全無路可走了嗎?或許也不是。
IOT賽道,OPPO怎么走?
關于IOT賽道“智能相對論”認為無非就兩個核心層面,一是足夠豐富的硬件產品;二是足夠智能的軟件系統。所以擺在OPPO面前的還有兩條路,一是加速硬件擴張、二就是加快軟件布局,當然這也是所有IOT玩家的共同路徑。
小米的領先優勢在于第一點“足夠豐富的硬件產品”,通過一件又一件的智能硬件,實現全套IOT網絡的覆蓋,例如智能家居領域,作為IOT在家庭中的基礎應用,小米憑借其龐大的生態鏈企業,幾乎實現了無死角的硬件覆蓋。
又比如華為的優勢,同樣在智能家居領域,相比小米,華為也是“后來者”,想要通過硬件布局的方式與小米拼刺刀,顯然為時已晚且難以獲勝,于是華為選擇了從軟件方向突圍,日前針對“全屋智能”華為推出其全新解決方案,一套入戶式“中央控制系統”兩張“全屋網絡”為智能家居開啟了新的玩法。
從OPPO拆分IoT事業部的方式來看,無論是穿戴事業部、智能顯示事業部和音頻事業部,光聽名字多少會讓人覺得這是在從硬件層面進行劃分,那是否意味著OPPO新一輪的變革也會從硬件方面著手呢?
觀察這兩年OPPO在IOT賽道的硬件層面的表現,確實都不太理想,一是沒有出現個別爆款;二是在新品推出節奏上也略顯緩慢,以智慧大屏設備為例,從2019年華為推出首款智能屏至今一年多時間內,已經有過四次迭代,而OPPO K9還剛剛官宣。所以,如果OPPO改革從硬件上著手也說得過去,但這可能并非最好的選擇。
OPPO的IOT生態主要圍繞,個人娛樂、運動健康、家庭家居三大場景,且不說前兩個領域,光是智能家居其涵蓋的硬件數量,顯然就不是OPPO能以一家之力完成建設的。怎么辦?其實華為是個很好的學習對象。
還是以智能家居為例,那就是走“B端包圍C端”的路線,華為前不久推出的“全屋智能解決方案”,與其說是面向C端市場,由于其預裝的特性更適合面向B端市場,而華為“1+2+N”的生態系統在執行層面并沒有太高的壁壘,當然前提是需要可落地的“中央控制主機”,對于OPPO而言應該是可以實現的。
華為、小米的領先是在產品層面,在戰略布局層面,回到市場層面,其實各大玩家的差距沒有想象中那么大,比如從市場滲透率來看,在2019年我國的智能家居市場滲透率為5%左右,至今這一數字仍被各大媒體、品牌持續使用,說明這兩年智能家居市場實際增長非常有限。
但B端市場卻顯現了巨大的潛力,據AVC近日發布的2020年中國房地產商品住宅精裝修市場智能家居年報》顯示,2020年中國住宅地產配套智能家居的規模達273.9萬套,同比逆勢高增達21.6%。
所以,從B端市場著手或許將成為OPPO在IOT領域后來居上的最佳路徑。
總結
在現在智能手機市場整體寡淡且各家都在發力IoT的背景下,OPPO的“變革”是符合時宜的,雖然比起競爭對手們布局晚了一些。獨立后是否能引起OPPO在IOT賽道的質變,還需由時間來檢驗。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最新活動更多
-
11月7日立即參評>> 【評選】維科杯·OFweek 2025(第十屆)物聯網行業年度評選
-
11月20日立即報名>> 【免費下載】RISC-V芯片發展現狀與測試挑戰-白皮書
-
即日-11.25立即下載>>> 費斯托白皮書《柔性:汽車生產未來的關鍵》
-
11月27日立即報名>> 【工程師系列】汽車電子技術在線大會
-
11月28日立即下載>> 【白皮書】精準洞察 無線掌控——283FC智能自檢萬用表
-
12月18日立即報名>> 【線下會議】OFweek 2025(第十屆)物聯網產業大會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