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井科技斬獲11輪融資的背后,“商業換電”肉搏戰正加速趕來
近年來,隨著經濟水平和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我國港口迎來蓬勃發展,已經成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水運大國。
交通部數據顯示,截止到2021年7月,我國港口累計完成貨物吞吐量89億噸,同比增長11.3%;全國港口累計完成集裝箱吞吐量16189萬TEU,同比增長12.4%,均居世界第一。
在吞吐量不斷上漲,但是人工成本、運輸成本高、效率需提速的大背景下,各大港口急需降本增效,而自動駕駛商用車出現很好的幫助了這一問題的解決。
近日,專注港口無人駕駛商業應用的人工智能企業——西井科技獲得了新一輪的融資,并宣布全球首款智能換電無人駕駛商用車Q-Truck實現量產。
事實上,據天眼查數據顯示,西井科技目前已經獲得了11輪的融資投資方包括和高資本、深投控聯合、中遠集團、安信證券、復星集團等機構。西井科技作為一個成立時間只有6年的企業為何會獲得投資者的青睞?
此外,創始人譚黎敏在接受采訪時說,2022年西井科技計劃在全球四個國家同步開啟特定場景無人駕駛換電業務,并透露海外將成為今年的主力市場,但是布局海外的競爭者也并不少,西井科技會有多大的想象力?
關鍵詞:貨客兩用、商業換電
日常生活中,我們談及自動駕駛這一話題時,我們首先想到更多的是接觸到的國內外一眾車企在布局的自動駕駛汽車。事實上,處于汽車行業另一側的商用車領域,自動駕駛商業化落地上比乘用車更為領先。
對于無人商用車的落地在固定場景下的應用更容易實現,隨著干線運輸、港口、礦山、短途無人配送、城市及園區環衛等新場景的不斷開拓帶來的新市場的擴展空間吸引了不少企業入局。
一類是菜鳥、京東物流、圓通、蘇寧、中通等電商、快遞企業紛紛開始布局無人物流介入無人駕駛商用車的領域,主要集中于末端的配送上。例如菜鳥2016年一款被命名為小G的配送機器人面世,京東在2017年“6·18”首批試點運營的無人配送車在中國人民大學進行快遞投遞等。
另一類如一汽解放、中國重汽、東風汽車、福田汽車、上汽大通等傳統商用車制造企業。
· 2016年9月,中國重汽發布I代智能卡車,并于2017年年底完成首批交付、投入市場運營,成為國內首家實現智能重卡批量化生產的企業;
· 2016年11月14日,福田在上海發布了國內首款自動駕駛超級卡車,由福田和百度聯合研發,百度為福田提供高精度地圖和數據;
· 2017年4月,中國一汽公布“摯途”商用車戰略規劃,并完成了國內首次智能駕駛實車演示。同年10月,一汽解放又完成了國內首次高速公路L3級智能車輛路試;
· 2018北京車展前夕,東風商用車有限公司在武漢技術研發中心舉辦了電動化與智能網聯卡車的展示及演示,其中有兩款L4級別無人駕駛東風天龍重卡。
雖有不少老企在前,但也吸引著不少如西井科技的初創類企業的半道入局。
實際上,西井科技并不是一個“原生的自動駕駛公司”。2015年成立之初,創始人黎敏說機緣巧合下發現了AI行業的技術特點和應用潛力,走上了創業的道路,確定核心業務是AI芯片。成立一年后,西井科技推出了自主研發的智慧港口系統WellOcean,代替人工進行對集裝箱箱號、箱型等關鍵因素進行更高效的視覺識別,幫助理貨縮減勞動力成本。
在逐漸明確了港口自動駕駛應用的方向后,西井科技2016年底成立了獨立的自動駕駛團隊,致力于自主研發港口自動駕駛商用車的解決方案,聚焦于載貨和載人兩個場景,并根據場景需求快速迭代。
2018年,公司發布了無人駕駛品牌Qomolo,同時推出全時無人駕駛商用車Q-Truck。在實際運營中助力泰國用戶成為全球首個無人駕駛與人工駕駛混合作業的碼頭,持續運營的平均效率達到了超越人工效率的28 MOVE/小時,且已完全交付用戶自己運營。
后進一步瞄準了載貨及載人雙重需求,于2021年11月“貨客兩用”的無人駕駛重載移動平臺Qomolo One發布,延續了Q-Truck完全“去除駕駛室”的理念,通過整車上載車廂快速滑板式換裝實現了用戶場景自定義,根據用戶需求可提供多種用途,未來可以應用如特種消防、礦石運輸、移動辦公室等多種特殊需求下的無人化作業場景。
目前,西井科技國內外多個港口合作推進無人駕駛商用車的應用,并且西井科技將自身的產品與服務已在全球80多家港口、物流園區落地運行。
而近兩年隨著國家“碳中和”目標的提出,不少車企紛紛向新能源的方向轉型,并向換電市場進軍,對換電站、換電樁進行布局。如今除了我們所了解到的兩輪電動車和汽車開啟了以換代充的模式,在自動駕駛領域也開啟商用換電業務的發展。
2021年開始,西井科技開始探索固態電池在無人駕駛商用車領域的商業化落地,并與清潔能源及熱電聯產項目開發運營企業協鑫能科等企業合作。最新一款換電無人駕駛網聯車E-Truck,便可實現在五六分鐘內完成電能更新。如今另一款智能換電Q-Truck也因市場需求實現量產,因為在港口的場景中,它是一輛可以工作的自動駕駛車,而不是簡單滿足于從a點到b點的行駛。
總的來看,西井科技用自己的潛力給投資者講述了一個不錯的發展故事。西井科技創始人譚黎敏曾表示,2022年,西井科技在全球范圍內將在四個國家同步開啟特定場景無人駕駛換電業務,這也意味著西井科技開啟全球化業務進程。發力海外,西井科技的想象力有多大?
加碼海外市場,西井科技底氣在哪?
自古以來,因廣闊的海域面積,不少國家臨海水運發達,海運成為大部分國家對外貿易的主要方式。如今,隨著港口建設日益完善,進出口的貨物量不斷創下新高。
歐美主要港口集裝箱量在2021年均創新高,12月22日,鹿特丹港宣布今年第1500萬個標箱抵達鹿特丹港,這也是歐洲港口第一次突破1500萬標箱。新加坡交通部長也宣布,新加坡2021年集裝箱吞吐量創新高,達3750萬個標準箱,比2020年增加1.63%;貨運量增加1.4%,達5.99億噸。
但不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能夠發現的是,港口運輸效率與對貨物量迅速之間增加難以形成正比,對運行的效率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這也是西井科技加碼海外的一個契機。
此前,西井科技與泰國的記港口攜手打造的AI無人駕駛集卡與人工駕駛集卡混行自動化碼頭項目已經全面投入運營,與其他碼頭不同的是,西井科技實現了人工駕駛與Q-Truck集卡車隊同時同地、自由往來。并獲得了不錯的效果,自2020年4月起至今,已經在和記港口泰國林查班Terminal D安全作業了超過23243TEU的集裝箱。

(來源:中國網科學)
此外,西井科技自研的全時無人電動重卡Q-Truck和合作研發的無人跨運車已落地瑞典CTN碼頭、中遠海阿布扎比哈利法二期碼頭和新疆國際陸港商業化運營,在之后國際化的進程中可復制過去并進一步進行完善。
而要推行的換電業務在此前合作港口的基礎上已經有了一定的累積,有助于前期的推行。按照創始人譚黎敏設想,一旦有了換電站和中轉堆場,新能源重卡的運營范圍就能從原本的封閉場景逐漸拓展到更遠場景的運用,將來可拓展至200公里的場景,再逐步拓展至和400甚至600公里的場景,提供更高效的運輸,助推智慧港口的發展。
接下來業務即將要落地的馬來西亞、墨西哥等地,海運也是很發達。并且兩者分別作為東南亞和美洲太平洋/大西洋地區重要的海上交通樞紐站,馬來西亞的巴生港位于馬六甲海峽的中途,連接檳城和新加坡的主要港口,墨西哥的港口其服務市場為美洲東海岸大西洋流域,擁有著天然的地域優勢,西井科技在與它們的合作中還可進一步挖掘與其他鄰近港口的合作。
不過,如今加速出海已經成為常態,不少的無人駕駛商用車企業都在海外加速布局,同一領域的三一海工2016年開始在沙特以及印度等地的港口就已經有所布局、主線科技與中機公司合作簽約共同開辟自動駕駛產品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以及歐美的海外市場、福田智藍布局東南亞等等都已有布局,雖然西井科技擁有不錯的自身優勢,但當同一賽道玩家紛紛往同一方向角逐時,是機會也是挑戰。
本文來源:新工業洞察
原文標題 : 西井科技斬獲11輪融資的背后,“商業換電”肉搏戰正加速趕來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最新活動更多
-
11月7日立即參評>> 【評選】維科杯·OFweek 2025(第十屆)物聯網行業年度評選
-
11月20日立即報名>> 【免費下載】RISC-V芯片發展現狀與測試挑戰-白皮書
-
即日-11.25立即下載>>> 費斯托白皮書《柔性:汽車生產未來的關鍵》
-
11月27日立即報名>> 【工程師系列】汽車電子技術在線大會
-
11月28日立即下載>> 【白皮書】精準洞察 無線掌控——283FC智能自檢萬用表
-
12月18日立即報名>> 【線下會議】OFweek 2025(第十屆)物聯網產業大會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