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履不停| 2022,產業走過效率 創新 生態
導語:走過2022,產業“智”化,我們身在其中
出品丨數科社
作者丨檸溪
2022年在數字化的擁抱中走過,“智慧”一詞這般被重新切割和深刻理解,眼下,它所涵蓋的范疇已不再是單一維度的生產與制造,還包含了信用、效率、連接、共榮及其他種種。
2022年,在政府攜手企業共同培育肥沃的“數字土壤”里,我們看到“漫步在云端”的新技術更快融入產業核心場景,“孕育于數字”的新業務需求得到更大程度釋放。從出行導航、無人駕駛出租車、到智能客服……衣食住行很多領域都有了智慧的“身影”,生產制造也因此變得高效便捷。
如今,隨著量子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生物計算等前沿領域指數級技術的匯聚、疊加、融合,一個創新如潮的時代撲面而來,在這些行業發展史上足夠深刻的節點,總有人選擇向前、守新,去為新技術,新生活,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美好加冕,這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需要,是實現人民高品質生活的需要,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需要。
小到一個車間、一畝田地,大到一座城市、一個產業,隨著數實融合的加速推動,城市建設、產業發展開啟著新篇章。而回到最初,智慧生活的關鍵篇章里,各大技術廠商如何在一部分人、一座城市乃至整個中國的數智化轉型中乘風破浪?
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企業似乎得從自身已有的資源與稟賦中尋找解決辦法。只是當下,對于那些堅持數字化創新夯實底層技藝的企業而言,手中的武器或許早已超越技術本身。
01丨標準化引爆AI
智慧生活,數實融合,我們身在其中。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數智物流、智慧醫療、數字金融......以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為代表的技術正在驅動新一輪的商業創新,數字技術與產業融合,讓眾多傳統商業在新變量的“簇擁”下擁有了從線性增長進階到指數增長的新機會。
尤其是,2022年以來,各大企業對人工智能著墨頗多。從企業作為來看,作為拉動數字經濟向前發展的新動能,AI已成為支撐和引領數字經濟、新興產業、智慧城市、智慧社會發展的關鍵性基礎設施。不管是用友還是金蝶,亦或是微軟、百度、阿里,京東、商湯,2022年,一眾企業都在不遺余力推動AI應用落地和人工智能標準化落地工作。
今年的9月初舉辦的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人工智能龍頭商湯科技的CEO徐立曾拋出了一個耳目一新的理念:AI的“營造法式”。
《營造法式》中有句話叫“凡構屋之制,皆以材為祖”,在AI行業中,這里的“材”就是AI算法模塊,模塊有了度量的標準之后,就能得到更廣泛的普及。
“我們今天看似不同場景、紛繁復雜的應用,實際上背后歸根結類都是大數據生成的人工智能模型。”無論是無人駕駛、智慧城市、智慧醫療,都是一種模型的生產,從底層的算力、數據、算法模型,到上層的解決方案和應用,都有標準化結構的存在。
落實到實體生產環節,人工智能恰恰是通過計算機的算法,模擬人類對某些事情的判斷,這可以當做生產中環節的控制器,帶動線下生產線部分環節的純數字化和自動化改造,從而提升整個生產線的效果。再加上AI技術本身是從語音識別和圖像識別開始的,這些基于人類模擬感官的相應人工智能技術已經成熟,完全可以在生產過程中實現部分原本人類功能的自動化。
比如。在人工智能產業比較普遍的自動化標注領域,商湯的數據標注模型已可以全自動標注,將標注效率提升600倍,實現規模化生產。由模塊組建標準化模型后,還需通過協同和分工合作達到生產標準化。
過往AI識別需要標注幾千張圖片,經過訓練才能做出識別,但如今在小樣本識別方面,騰訊優圖實驗室和交通銀行一起研究AI識別單據的模型,僅用5張樣本訓練,就能做到90%準確率。
華為輪值董事長胡厚崑則認為,未來的算力網絡將像今天的電網、通信網和高鐵一樣,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新基礎設施。
此外,依靠大數據技術,在影譜科技、同盾科技、鷹瞳科技等一眾企業的守正創新下,今年以來零售、醫療、金融乃至政務等領域涌現了不少數字化解決方案,從市場和用戶的需求、反饋中汲取營養,創新迭代適應變化的技術產品和服務,讓技術從概念到真正落地解決實際問題。隨著產業需求不斷激增與數字產業規模的進一步擴大,未來數字化市場將涌現出更多創新、融合的企業,不斷融入產業數字化、智慧生活的浪潮中來。
02丨三大目標關鍵詞
不同的行業特性,數字智慧戰略的落地姿態也各式各樣。變與不變中,人們力求通過數字技術在解決什么問題,力求實現怎樣的目標?
可以從三個關鍵詞一探究竟:效率提升、簡單創新、共生共榮。
效率提升
眾所周知,效率是企業經營的關鍵。數字化首先讓目標變得可度量,可度量就可不斷優化,結果是提高生產制造、供需匹配、維保服務的效率,最終可以降低經營成本,提高企業競爭力。比如,今年雙11開門紅當晚,京東云每秒用戶訪問峰值同比提升62%,依托AI平臺言犀,累計咨詢服務量近200萬次,京小智則為超17.8萬商家提供智能服務,我們感受到的速度與剁手激情背后,不論是最開始的興建物流體系,抑或是如今的加注云計算,再或者是依托AI驅動產業制造,每一個業務背后都是京東云基于服務和效率的雙重邁步。這背后的邏輯在于,供應鏈的本質是為了解決生產效率問題,因此決定了效率水平,也決定了實體制造業的高低。
再比如,國產大飛機制造商“中國商飛”,用AI視覺技術輔助質檢員,捕捉人眼無法發現的材料缺陷,使缺陷檢出率提升到了99%。在汽車制造領域,一些無人駕駛車輛可以在數字仿真環境中,一天完成1000萬公里的測試。而同樣的測試,如果完全依靠打造樣車、實地進行,需要改裝出幾百輛車,花費幾年時間才能完成。結合高精度地圖、虛擬現實、游戲引擎等數字技術的仿真系統,不僅節約了打造樣車、燒油的費用,大大提高了測試效率,還規避了上路測試的風險。
產業互聯網的目的在于降本增效。向“數字”要“效率”,是產業重塑的必然選擇。而這樣的數字化還強調提升組織運轉的效率與彈性。做智能云多年,百度已經為制造業、能源、汽車、公共事業等多個領域占據領跑地位,成為這些領域背后企業崛起的數字支撐力量。
比如在汽車行業,傳統車企吉利引入百度智能云打造集團層面統一采用的專有云基礎設施,將管理運維成本降低30%,資源利用效率提高20%,并建設數據中臺、AI中臺等智能化中臺,實現“全場景上云”。
2022年起承轉合,釘釘更是把效率做成了生產力,通過AI 翻譯、語音速記、實時字幕、對話機器人、多模態等技術在語音 AI、視覺 AI方面的落地,把 AI 變成每個普通人觸手可及的生產力工具。
簡單創新
5G、物聯網、AI、云計算等技術的應用,讓生產、服務過程加速數字化、云化。技術疊加下,行業應用要變得高效更要越來越簡單,才能從最底層推動行業生產力提升。
在2022年的云棲大會上,人們關注到一個深刻論調:新一輪的科技變革深入發展,一個全新的計算體系正在到來,它將對IT硬件體系、軟件研發范式和終端世界帶來深刻變革。
換言之,數字技術驅動下的云計算展現出了巨大的張力:深度的效能提升與廣度的規模擴張。
比如硬件層面,飛天+CIPU能夠讓整個IT硬件體系效率提升20%;阿里云自研CPU倚天710已得到大規模部署,算力性價比提升超30%,單位算力功耗降低60%,這也是中國首個云上大規模應用的自研CPU。
此外,技術還通過軟件研發范式的變革,推動了應用開發以極簡的方式快速擴張。
這不難理解。以軟件架構全面Serverless化為例,它將軟件架構從原來的主機架構遷移到Serverless架構。這極大降低了軟件開發門檻,開發人員只需關注開發業務邏輯,而無須關心運維問題。比如,一家煙草公司只需要兩個開發人員就可以做出整套物流系統。
甚至在不久后,人人都能成為開發者。這就不得不提,如今火爆行業的低代碼應用。
在釘釘,兩年新增了500多萬個低代碼應用,聚集了380余萬低代碼開發者。在一汽大眾,目前有9000多位低代碼開發者,其中90%都是一線業務人員。用張建鋒的話說,未來80%的應用將由業務人員開發,不懂代碼就和20年前不會用word一樣。
作為自主可控的全棧平臺,百度飛槳提供了人工智能模型開發、訓練、推理部署提供全流程平臺,并提供模型庫、開發套件、配套工具與組件,通過開源開放,讓開發者無需每一個人都從第一行算法代碼寫起,可以直接調用飛槳提供的相關模塊,大幅降低了人工智能技術開發與應用的門檻,是加速我國技術普惠與產業賦能,構建國產化生態體系的重要一環。
所有這一切,本質都是讓云計算行業應用變得高效而簡單,從而推動行業生產力提升。
共生共榮
數字化轉型進入深水區,對各行業來說都是知易行難。企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和升級成功與否,不僅關乎企業本身的生存和發展,也決定了未來整個產業能否全面實現高質量發展。
特別是一些流程長、門類多、應用場景復雜的行業,更需要一個能夠看懂行業趨勢與轉型需求,進而推動其業務與技術進行深度融合的數字化轉型合作伙伴。只有行業參與者從“一起做項目”上升到“共同做產業”,才能形成新型生態合作關系下新的增長點。因此,產業數字化,生態共建是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這里不得不提一下小米。圍繞生態內的核心主業,小米對自身供應鏈的整體把控越來越側重于科技+金融的配套輸出,為供應鏈中的上下游合作伙伴、其他非強關聯的生態外實體智造企業提供金融服務;更甚的是,實現從原材料采購到終端銷售的全場景、全鏈條的金融服務覆蓋。打造生態共建共榮的閉合。
的確,個人“猥瑣發育”不如“團戰”的格局和能量大。往大了說,產業互聯網中,每個產業都有自己的生態,要想發展就必須融入各產業生態,結合生態伙伴的能力,為客戶提供服務。畢竟,數字化創新已成為國內經濟增長的新引擎,站在國家戰略的角度,這種社會化的數智改造就不應該只是強調個體主義的升級,而是應該站在大的產業層面,著力于在某種科技基礎上實現對外賦能,努力去謀求“代際迭代”。
2022年,百度智能云的“云智一體”架構進化到3.0,即圍繞飛槳、昆侖等進一步深化AI技術能力,從產業核心場景切入,向上優化已有應用、孵化新應用,向下改造數字底座,形成‘芯片-框架-大模型-行業應用’一套自成閉環的智能化路徑,從而能真正做到端到端的優化。
這套自成閉環的解決方案具備標準化屬性,而標準化,意味著能在不同場景去copy。如今,除了廣州,百度智能交管、車路協同、智慧高速解決方案還已幫助北京、長沙、重慶等城市大幅提高交通通行的效率,且覆蓋城市數量還在迅速上升。再比如制造業,即使各地產業結構繁雜,場景差異化不同,百度智能云也能跨地域跨場景給出解決方案。
縱觀百度智能云產品矩陣走的路,基本上可以歸納為兩條:一個是通過解決一家企業的問題,進而形成一個行業標準化的通用解決方案;另一個是解決一個產業一個區域甚至一個城市的需求,進而形成標準化的通用解決方案。
生態合作,就是比較優勢下的產業協同共贏。近年來,京東科技整合科技、零售、物流、工業、健康、金融等版塊以及外部生態能力,構建了“數智供應鏈”能力體系。由1個“數智化”基礎平臺,6大“全鏈路”數實能力,X個“社會化”行業創新為核心的數智供應鏈能力體系,正激發數智化、全鏈路、社會化的強勁動能,攜手合作伙伴,共同推動全社會數字化轉型。2022年,京東科技生態合作伙伴數量增長390%,業務規模超過千萬元的伙伴已經超過50家。
2022年,釘釘也進行了一次全面的品牌升級,Logo的重心從“閃電”變為“翅膀”,slogan也由“讓工作學習更簡單”,更新為“讓進步發生”。品牌升級的重大變化,指向釘釘不只是將自身定位為效率工具,而是作為PaaS底座,讓繁榮的SasS生態和B端應用在自身上面生長。
釘釘進一步明確了自身2022年開啟的開放邊界和戰略取舍:不再自己下場,親自為客戶服務,而只是專注做PaaS,給SaaS廠商提供幫助與服務,由SaaS廠商在釘釘上直接給企業服務。在釘釘看來,平臺應該要讓生態、合作方變得更偉大,這是平臺的特性,特別是在to B 領域。To B業務天生以企業為中心,不是薅別人流量,to C業務是誰掌握流量入口誰就贏,to B業務是誰掌握服務入口誰就贏。
可以說,2022年,“合作伙伴”成為互聯網TO B的重中之重,并常常被寫入阿里、騰訊、京東、小米的成績單中,甚至可以說這是當下一種互聯網科技企業的TO B焦點。
03丨步履不停,共啟未來
2022是產業數字化不斷向前,升級進化的一年。
在過去的300多天里,我們見證了產業數字化變遷的百態,也更感受著時代更替的速度,有遺憾,但更多的是希望。在全球局勢劇變之中,中國經濟開始邁向高質量發展,推動我國開放型經濟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各個領域在伺機而動,希望在機遇中進化新生,為這個時代寫下新的注解。
產業“智”化,我們身在其中。人們總說,一件商品的價值早已超越貨架上所標記的價格,其背后更多綁定的是硬件、消費、文娛、社交、醫療、出行、金融等重要要素在內的IoT物聯網生態,倘若映射至產業數字化的生態中,共榮一方面是自身商業閉環的沃土,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生態開放撬動更大的價值空間。
2023新的一年即將開啟,國內數字化市場正在發生劇變。阿里、華為競爭加劇,百度、騰訊生態加速擴張,字節跳動高調試探。巨頭之間的關系已經從分頭各自跑馬圈地轉變到了“貼面戰”。不難預見的是,產業數字化時代,各個玩家未來的命運恐將由自身的生態能力來決定,而這種能力的本質其實都指向于一點,那就是產融的結合與生態的共榮。
當然,生態共榮與產融結合之下,萬物互聯的廣度和深度也必將進一步加深。
從點到面,于你于我,敬請期待便好。
原文標題 : 步履不停| 2022,產業走過效率 創新 生態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最新活動更多
-
11月7日立即參評>> 【評選】維科杯·OFweek 2025(第十屆)物聯網行業年度評選
-
11月20日立即報名>> 【免費下載】RISC-V芯片發展現狀與測試挑戰-白皮書
-
即日-11.25立即下載>>> 費斯托白皮書《柔性:汽車生產未來的關鍵》
-
11月27日立即報名>> 【工程師系列】汽車電子技術在線大會
-
11月28日立即下載>> 【白皮書】精準洞察 無線掌控——283FC智能自檢萬用表
-
12月18日立即報名>> 【線下會議】OFweek 2025(第十屆)物聯網產業大會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