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手增收不增價,可靈AI利潤難填成本坑,路還很遠
一年之前,互聯網新勢力還在努力重構行業格局,成功實現逆市大增的拼多多、字節跳動一度風靡全球市場,彼時老玩家騰訊、阿里還在奮力尋求新增量市場。
一年之后,AI正式成為眾多互聯網科技企業競技的新陣地,一切從零開始。日前,以阿里、騰訊為首的中國互聯網巨頭在公布最新年度業績報時,都有一個共同點,也是市場翹首以盼的核心點:重金投入AI領域。
包括科技大佬華為,其常務董事汪濤也公開表示,為了迎接加速到來的通用人工智能時代,公司將全面推進全面智能化(AllIntelligence)戰略。
而繼它們之后,作為新一代頭部內容社區與社交平臺,快手日前公布的年度財務報表里,也用了很大一部分篇幅來介紹其AI布局以及實力,以此著重強調快手未來的成長方向。對此,甚至有自媒體戲稱“這不是財報會,這是可靈AI發布會。”
顯然,AI將是互聯網賽道,乃至科技圈格局重塑、規則重制的核心,這一點已然初步形成了產業共識。
產業達成共識的背后,不少資本勢力也在尋尋覓覓,挖掘投資新機遇。興業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張憶東“隨著AI技術逐步落地,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民企龍頭公司的成長性將會恢復;他們的估值也會從過去四年的向下崩塌轉為向上重塑。”
曾經的短視頻時代先行者,快手能否以可靈AI為梯,重新攀回上市初期創下的高點嗎?

圖:截自可靈AI 1.6模型概念宣傳片
短視頻龍頭,入局AI賽道的兩重必要性
在互聯網行業增長趨緩、流量紅利見頂的大背景下,短視頻巨頭快手入局AI賽道有其必要性,當然也有基因優勢。
不日前,快手以一份營收利潤雙增的成績單,試圖回應市場對其增長韌性的質疑。全年總營收1269億元,同比增長11.8%;經調整凈利潤177億元,同比大增72.5%。
看似亮眼的財報發布后,快手股價卻繼續陷入回調中。3月25日業績披露次日,股價盤中一度跌超5%。這種“增收不增價”的背后,既有短期借利好兌現的意思,也有部分是投資者對快手主站業務降速的擔憂。
從財務數據看,快手盈利能力提升顯著。毛利率從50.6%提升至54.6%,經營利潤率翻倍至12%,降本增效成效顯著;全年公司經營利潤激增137.7%至152.9億元。
但同大多互聯網服務企業類似,營收增速放緩成為快手的硬傷,當然這本質上就是互聯網流量進入存量競爭階段后的一種集體表現。
財報顯示,24Q4單季快手營收354億元,同比僅增8.7%,低于市場預期的1272.4億元。
更值得關注的是,核心增長引擎出現分化:廣告收入占比57%,同比增20.1%,但增速較2023年的23%放緩;電商GMV雖破1.39萬億,增速卻從2023年的28%降至17.3%;與此同時,用戶增長顯疲態,第四季度日活用戶同比增4.8%,增速也較23Q1的8.3%放緩近一半;且環比也降了1.6%,減少了700萬戶。
行業用戶規模接近天花板,增量紅利消退,迫使快手轉向存量精細化運營。這也就構成了快手加速推進AI布局的第一重必要性。
另一重必要性則在于AI技術迭代正在重塑內容生產、分發與商業變現邏輯。而當這一切已經明牌時,作為典型的內容服務平臺,不玩就意味著未來的落后。
目前包括海外的YouTube、Snapchat、Netflix、Spotify、Reddit、Pinterest等,國內的B站、騰訊、抖音等都是熱門的AI商業化應用玩家。更何況,其中已有不少玩家成功驗證了AI技術重驅短視頻與社交媒體內生增長力的可行性,譬如先后與谷歌、OpenAI達成合作的知識問答平臺Reddit。
同為互聯網基因服務平臺,財報電話會議中快手CEO程一笑指出,“作為一家中國和全球領先的內容社區和社交平臺,快手正站在AI技術與視頻大模型重塑產業格局的關鍵節點,AI不僅是效率提升工具,更是驅動平臺在流量增長的同時,創造更多商業生態價值的核心引擎。”
可靈AI要再造短視頻“快手奇跡”?
可靈AI當前取得階段性優勢的結果也給了快手不少底氣。
去年第四季度可靈AI獨立App正式上線,為全球用戶提供網頁端和獨立App多個入口選擇。
優秀的產品力下,借助此前構筑的良好內容生態,自開始商業化至今年2月,可靈AI累計收入已超1億元,成為了國內商業化第一的視頻大模型,商業化變現呈現穩步加速的趨勢。
而為了實現這一步,去年6月推出可靈1.0版本后,僅半年內快手完成近20次技術迭代升級,目前最新的1.6版已在物理規律模擬、人物表情捕捉和語義理解上達到行業領先水平。

圖:截自可靈AI 1.6模型概念宣傳片
這種快速迭代能力得益于快手的技術積累:其自研的DiT架構結合flow模型基座,通過分布式訓練集群和算子優化,將硬件利用率提升40%,并創新式采用分階段訓練策略,初期用海量數據強化概念理解,后期用高質量數據打磨細節。
全年快手研發投入達122億元,占收入9.6%,與上一年基本持平,重點投向視頻生成和智能推薦。
除去這部分直觀收入外,可靈AI的技術突破還直接反哺平臺生態:電商場景中,AI生成的商品展示素材轉化率提升20%,帶動泛貨架GMV占比達30%;廣告業務方面,可靈驅動的eCPM提升高單位數,助力線上營銷收入增長20.1%至724億元。程一笑在電話會議中強調,可靈AI已形成“創作工具-內容生態-商業變現”的閉環,未來將探索更多元的變現模式,包括企業級定制服務和海外市場拓展。
整體可靈AI配套推出了“C端+B端”兩線并進的商業化策略:C端推出會員付費模式,首月19元的低價策略吸引用戶,續費率超40%;B端則通過API接口向電商、影視、廣告等行業輸出技術能力,目前已與包括小米、亞馬遜云科技、Freepik、藍色光標等數千家海內外企業客戶在API訂閱上達成合作。
很顯然,以可靈AI為矛,創造AI視頻內容生產的新賽道,這大概是快手對可靈AI最重要的規劃。
據悉,快手目前把主要算力聚焦在視頻大模型上,試圖以此形成競爭優勢。程一笑在財報會議中強調,公司將在未來3年甚至更長時間進行更大規模研發投入,計劃將可靈 AI 打造成“視頻內容生產的基礎設施”,服務于快手主站的內容生態。
這一幕似乎回到了2011年快手的前身“GIF快手”憑空問世,并掀起了短視頻的蔚藍大海。
群雄圍獵,誰是“王炸”誰是“炮灰”結局尚早
不過,盡管可靈AI目前的表現很亮眼,但潛在風險不容忽視。
首先,技術路線尚未固化。當前視頻生成領域存在Diffusion、DiT、LLM三種路徑,可靈采用的DiT架構雖對標Sora,但谷歌的VideoPoet等LLM模型已展現出更強的多模態融合潛力。若未來技術路徑生變,可靈可能面臨架構重構風險。
其次,用戶體驗仍有痛點。目前市面上AI生成視頻的良品率集中在40%-85%,物理穿幫、邏輯混亂等問題頻發,部分用戶需嘗試百次才能獲得可用素材。這種“抽卡式”體驗可能會延遲這一應用大規模商業化的進程。包括可靈AI在內的玩家都需要進一步加碼提升其生成良率。
此外,結合眼下全球科技巨頭都在AI領域重金布局,譬如微軟、谷歌年投入超千億美元研發大模型;字節跳動推出“云雀”、阿里發布“通義千問”,均試圖通過AI重構內容生產與商業生態。
此時,快手選擇聚焦視頻生成垂直賽道,差異化路徑或有助于避開通用大模型的“燒錢陷阱”,但其技術通用性可能限制長期應用場景。
并且作為AI技術最佳應用場景之一,這個垂直賽道的玩家其實已經不少了,譬如背靠字節跳動算法優勢的抖音、擁有最大社交生態的騰訊視頻號其實都在加碼AI視頻+生態。
而可靈AI雖在技術參數以及商業化進程上領先,但商業化收入僅到總營收的0.1%,尚未形成第二增長曲線;且目前的利潤顯然遠未到COVER所有硬件成本,而未來能不能做到也還是一個問號。
最重要的是,用戶增長遭遇瓶頸,若快手最終無法通過AI工具提升用戶粘性,很可能影響其市場地位與長期估值。
本質上,AI技術算是互聯網企業在身陷存量危機時,可以抓得住用于重構商業模式引擎的一把利刃,可能會傷到自身,但也可突破增長瓶頸。
因此,在互聯網行業從“流量戰爭”轉向“技術戰爭”的當下,快手的AI戰略既是一次豪賭,也是一條必經之路。其成敗不僅關乎自身命運,亦將為行業探索技術與商業的融合提供重要參考。
至少眼下,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可靈AI們”的每一次迭代都可能重新定義短視頻行業的未來邊界。
值得期待的是,3月27日,快手微信公眾號顯示,全球知名AI基準測試機構Artificial Analysis發布了最新的全球視頻生成大模型榜單,快手可靈1.6pro(高品質模式)以1000分的Arena ELO基準測試評分登陸圖生視頻賽道榜首,Google Veo 2、Pika Art位居其后。
來源:港股研究社
原文標題 : 快手增收不增價,可靈AI利潤難填成本坑,路還很遠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最新活動更多
-
11月7日立即參評>> 【評選】維科杯·OFweek 2025(第十屆)物聯網行業年度評選
-
11月20日立即報名>> 【免費下載】RISC-V芯片發展現狀與測試挑戰-白皮書
-
即日-11.25立即下載>>> 費斯托白皮書《柔性:汽車生產未來的關鍵》
-
11月27日立即報名>> 【工程師系列】汽車電子技術在線大會
-
11月28日立即下載>> 【白皮書】精準洞察 無線掌控——283FC智能自檢萬用表
-
12月18日立即報名>> 【線下會議】OFweek 2025(第十屆)物聯網產業大會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