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白 鴿
編|王一粟
作為中國云計算的一哥,阿里云正在前所未有地押注AGI未來。
2023年9月,阿里004號員工,最年輕的“十八羅漢”之一的吳泳銘,正式成為阿里云新任“掌門人”,阿里云也邁入吳泳銘時代。
吳泳銘上任后,就對阿里云的組織架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確立了“AI驅動,公共云優先”的戰略。2024年一整年,更是不斷通過價格戰、加強服務商聯盟等方式,持續擴大公有云規模。
盡管吳泳銘身兼數職,僅是兼任阿里云CEO,但不可否認的是,其在接任阿里云一年多時間后,阿里云的財報經營數據確實更好了。
據最新財報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的季度,阿里云實現營收317.42億元,同比增長13%,相比上一季度7%的增速接近翻倍。對于這一增長,阿里云將其歸功于AI相關產品推動的公共云收入增長,且AI收入已連續六個季度呈三位數增長。

可見,AI的確成了拉動阿里云再次增長的關鍵。也正因如此,邁入2025年,阿里云正式開啟了未來三年投入計劃,而這計劃的關鍵,就是加大對AI基礎設施的投入。
2月24日,吳泳銘宣布,阿里云未來三年將投入3800億元,用于建設云和AI硬件基礎設施,總額超過去十年的總和。如此巨額投入的背后,是阿里巴巴對AGI的全力押注。
“阿里集團AI戰略的首要目標是實現AGI(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定義是AI能完成80%以上的人類能力。所以如果AGI成真,人工智能產業可能成為全球最大的產業。”吳泳銘在2025財年第三季度財報分析師電話會上如此說道。
但現階段AI仍處于發展早期,阿里云過去十幾年的投入也才達成盈虧平衡不久。如此龐大的資金投入,將如何轉變為真正的市場收入,則成為擺在阿里云面前的一大難題。
那么,臨陣掛帥的吳泳銘,真的能帶領阿里云穿越“寒冬”,賭對AGI的未來嗎?
AI基建的新周期,阿里云的新三年
全球AI算力基礎設施的建設需求空前旺盛。
據IDC報告顯示,在2024年上半年,全球組織在AI計算和存儲硬件上的投資同比增長了37%,總額達到了318億美元。 這一增長的主要動力來自對AI服務器的大量投資,這些服務器占到了AI基礎設施總支出的89%,同比增長了37%。
尤其是在云和共享環境中部署的AI基礎設施,占到了AI服務器總支出的65%,這表明超大規模提供商、云服務提供商和數字服務提供商正在積極擴展他們的AI基礎設施能力。
事實上,單從云廠商的角度來說,全球云廠商巨頭都在2025年繼續加碼AI基礎設施建設,新的基建周期也才剛剛開始,而新基建周期背后,則折射著云巨頭們之間的白熱化競爭。
在全球市場中,亞馬遜在AI基礎設施建設上的投入最為激進。
亞馬遜在2025年的資本開支將達到驚人的1000億美元,用于支持與AWS有關,包括支持對AI服務的需求,以及支持北美和國際細分市場的技術基礎設施。
微軟次之,其計劃投資800億美元,用于開發數據中心,以訓練人工智能模型,并部署人工智能和基于云的應用程序。谷歌排名第三,計劃在2025年投資750億美元,主要用于擴展包含服務器、數據中心、網絡設施等技術基礎設施。
但從整體云業務的業績來看,盡管亞馬遜云是全球云計算市場的領軍者,但其增速卻略低于競爭對手微軟云和谷歌云。
微軟此前發布的財報顯示,Azure云業務的收入增長了31%;谷歌發布的財報顯示,谷歌云的收入增長了30%,而亞馬遜云的收入卻只增長了19%。
不難看出,作為全球云計算的一哥,亞馬遜云也面臨著來自微軟云和谷歌云的強勢競爭。而激進的資本開支策略,也顯示出了亞馬遜云想要搶奪未來AI時代商業機遇的決心。
亞馬遜首席執行官Andy Jassy表示:“巨額投入是因為看到了AI業務的強大需求,出現了像人工智能這樣難得的商業機遇。從中長期來看,我認為這將推動AWS業務的增長。”
全球云巨頭們,正在一致地押注AI。
在中國云計算市場中,阿里云其實一直是走的與亞馬遜云相同的路線,都是堅持以公有云為發展目標。但現如今,其制定新三年投資計劃的背后,似乎也處于與亞馬遜相同的市場情況。
一方面,阿里云是中國云計算市場中,最舍得在技術早期做重金投入的玩家。此次3800億人民幣的投入,也是中國民營企業在云和AI硬件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有史以來最大規模投資。
在阿里云官宣之前,有消息稱,字節跳動2025年的資本開支將達到1500億元-1600億元人民幣,其中900億元將用于AI算力卡采購,700億元用于數據中心基礎設施建設及配套硬件。
百度方面日前則表示,在并購YY的項目中,釋放出來的110億資金,將投入云及AI基礎設施。
而相比于其他廠商,阿里云制定如此激進的AI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計劃,背后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是因為,“目前推理需求正在爆發,60%-70%的新增客戶需求都是推理需求。這些客戶基礎和應用場景的擴大會提升利潤率。” 吳泳銘說道,而云計算的規模效應非常重要,這次巨大的投入會對未來整體硬件采購和大規模建設成本有比較大的改善。
也就是說,當AI基礎設施建設越來越完善,就能夠通過規模效應降低云計算產品和服務的價格,及AI大模型的使用成本,最終可通過低價吸引更多用戶使用大模型來間接調用阿里云,形成完美的“飛輪”效應,從而不斷擴大公有云規模。
無疑,AI大模型成為了云廠商們的流量入口。
二是因為,近年來,阿里云也正面臨著來自華為云、騰訊云、三大運營商云等友商的競爭,且阿里云近些年在云計算IaaS市場的份額,也在持續降低。
2022年,據行業分析及中國信通院報告,阿里云在中國IaaS市場的份額約為30%;2023年上半年,IDC數據顯示阿里云在中國IaaS市場的份額降至29.9%;2024年上半年,IDC數據顯示阿里云在中國IaaS市場份額進一步降至25.9%。

不過IDC數據顯示,2024年Q2阿里云在公有云IaaS+PaaS綜合市場份額為31.9%,仍居首位。
也正因此,面對在laaS層被不斷擠壓的市場份額,相比于其他云廠商,阿里云對AI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更為激進。
“阿里云每年采購量都在增加,但去年相比前年確實有較大漲幅。”一位AI服務器廠商負責人對光錐智能說道,“今年采購量應該還會增加,畢竟DeepSeek來了后,整體大環境更好一些。”
綜合來看,大幅加碼對AI基礎設施的投資,開始AI基建新周期,是科技巨頭們的共同舉措,但在DeepSeek出現后,也有眾多投資者對AI基礎設施投資的龐大資本開支產生疑慮。
在市場競爭如此激烈的環境下,科技巨頭們如此龐大的投資,究竟該如何才能夠在短期內獲得足夠的回報?是否能夠最終真正地轉化為營收?
吳泳銘也坦言:“不可否認,未來三年這個阿里集團史上最大的AI基礎設施開發周期,會或多或少影響利潤率。”但這對于AGI來說,卻是一筆不得不做的投入。
大模型開源,阿里云的陽謀
如此龐大的AI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勢必最終要折算成實際的營收業績。
因此,在AI驅動,公有云優先的戰略下,阿里云需要想盡辦法去擴大公有云的市場規模,而這其中,大模型開源則成為阿里云關鍵策略之一。
開源和閉源,一直是AI大模型行業中爭論的焦點,而爭論的背后,本質其實是商業利益的爭奪。
從開源閉源之爭來看,此前OpenAI是大模型閉源的堅定支持者,而阿里則是堅持走開源路線。
但隨著DeepSeek開源大模型爆火之后,短時間內看,似乎大模型開源逐漸占據上風,甚至百度也直接調轉橋頭,開始走大模型開源路線。
但是,大模型開源并不是做慈善,而是以開放的生態,讓生態中的參與者實現共贏,而開源精神之所以能夠得到長期傳承,也是與這種大家一起掙錢的狀態相關。
相比較來說,阿里云在開源路線上走得尤為堅定,背后也有一套閉環的商業邏輯。
自2023年8月以來,阿里已開源多個Qwen家族的大模型。近期,阿里巴巴還宣布全面開源旗下視頻生成模型萬相2.1模型,以及推理模型通義千問QwQ-32B。

萬相模型開源
截至2025年1月31日,基于Qwen模型家族在Hugging Face上開發的衍生模型數量已超過9萬個,使其成為全球最大的AI模型家族之一。
截至2025年2月中旬,由阿里牽頭發起的AI模型社區“魔搭”模型總量超過4萬個,涵蓋LLM、對話、語音、文生圖、圖生視頻等多個領域,已服務超1000萬名開發者。
在光錐智能看來,阿里開源策略本質是 “以開放換生態,以生態鎖云端” ——通過開源模型構建技術標準和開發者社區,阿里將技術優勢轉化為云計算服務的流量入口,同時通過企業級服務、數據價值挖掘和硬件適配來實現商業化閉環。
從技術的角度來說,大模型開源于云廠商來說,是構建AI云生態的關鍵。
Gartner研究副總裁周玲對光錐智能表示:“開源大模型的路線能夠幫忙云廠商構建生態,基于社區的貢獻,能夠加速模型性能和技術的調優及提升。”
“而當企業和個人開發者使用應用時,也可以幫助云廠家孵化業務場景,拓展AI應用,探索合適業務模型,并使其能夠獲益于開源模型帶來的算力和云服務需求的增長。”周玲說道。
阿里通過開源模型能夠吸引全球開發者參與,加速技術迭代與應用場景落地。
如萬相2.1開源后,開發者可基于其文生視頻能力開發影視、廣告等場景應用,形成 “模型開源 - 生態繁榮 - 技術反哺” 的循環。
而從商業模式來看,大模型開源可以為阿里云帶來兩大板塊的收入:
一是開發者基于阿里開源模型開發應用時,需要依賴阿里云的彈性計算、存儲、渲染加速等服務。 如用戶生成短視頻后若需4K高清渲染,會轉向阿里云的算力資源。阿里云2025年Q3財報顯示,AI相關產品收入連續六個季度三位數增長,開源模型帶來的流量轉化是重要驅動力。
而在硬件上,開源模型的技術架構(如FSDP并行策略)往往需要特定硬件支持,這也就推動了企業去采購阿里云適配的服務器或芯片。
二是阿里通過為企業提供定制化模型微調、數據保護、合規審查等增值服務時,收取相關費用,如通過千問大模型的衍生版本,企業可快速構建智能客服、數據分析系統,按調用量或訂閱制收費。 這種B端服務模式與閉源廠商的API收入邏輯類似,但依托開源生態覆蓋更廣的長尾需求。
不過,周玲也表示:“每個行業或企業都有其特定的業務場景,技術需求和挑戰,云廠家目前的大模型無法直接進行適配,并且為了構建適用于不同垂直行業或者特定業務場景的GenAI模型,可能還需要大量的定制開發和優化,交付周期較長,無法形成產品標準化,同時成本較高。”
基于此,從現階段情況來看,阿里云的營收中,大模型API調用所占比例并不高。
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蔡崇信也在業績會上回應:“第一點,現在收費API創造的營收還比較小,但相信隨著模型能力提升以及未來客戶需求提升,API收費作為一個模型最基礎的變現方式還會存在。”
不過,由于通義是一個開源模型,有相當多開發者會基于這個模型去開發垂直模型或者應用,這部分開發者會天然地使用阿里云,因為效率最好。
“某種程度上,雖然通義千問不見得直接帶來非常大的收入,但是對于云的商業模式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蔡崇信說道, 未來90%的token將會在云計算網絡上生成, 阿里云的目標是成為AI智能最大的云計算網絡之一。
無疑,在當前由DeepSeek帶起來的開源之風下,阿里云堅持大模型開源的模式,不僅是順應行業開源趨勢,更重要的是,能夠充分發揮阿里云的基礎設施優勢,也為其3800億AI基建投資提供了戰略支點。
千億投入背后,阿里云的增長壓力
“我們往往會高估一項技術的短期效應,而低估其長期效應。”
基于過去一年阿里云所取得的業績,以及對未來技術發展的預期,國外投行也重新對阿里云進行了估值。
此前,摩根士丹利Gary Yu團隊發布研報,預測阿里云收入將在三年內翻倍,從2025財年的1180億元增長至2028財年的2400億元。阿里云的EBITDA利潤率將從2025財年的約20%提高到2028財年的約35%。
同時,大摩預計,在基礎情景下,阿里的分拆估值(SOTP)為每股200美元,其中云業務估值為每股60美元(對應5倍EV/銷售額),結合阿里已發行股票數量,阿里云市值為1400億美元。
盡管資本市場非常看好阿里云的未來三年發展空間,但從實際層面來看,現階段中國云計算市場整體增速已經放緩,在AI大模型尚未迎來真正爆發之前,很難有飛躍式的增長。
同時,3800億元龐大的資金投入,也勢必會擠壓未來三年阿里云的利潤率。
據阿里披露財報數據,2024年四季度(自然年),阿里巴巴單季度資本開支達317.75億元,同比激增259%,主要用于云基礎設施擴建。
若按四季度增速推算,2024年全年集團資本開支可能突破1200億元(自然年口徑),其中 云計算和AI是核心投入方向,其資本開支占比通常在30%-50%之間,按此估算,阿里云投入可能在360億-600億元區間。
而將3800億平均到每年則是投入約1267億,每個季度則需要投入約317億,這一季度數字就已經完全比擬去年一年阿里云所投入的資金值。
在營收上,2024年阿里云自然年總營收為1134.96億元,較2023年的 1054 億元增長13%, 剔除并表業務后 ,公共云收入同比增長11%。在2024年第四季度,經調整 EBITA 為31.38億元(約4.3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23.64億元增長33%。
對比來看,亞馬遜云2024年全年營收1185億美元,同比增長19%,營業利潤428億美元,同比增長47%,第四季度營收287.86億美元,營業利潤為106億美元,同比增長47%。
可以很明顯看到,阿里云整體的營收增長速度略遜于亞馬遜云,利潤上更是差距特別大。
那么,阿里云究竟如何才能實現3年營收翻倍的預期?
目前阿里云依然還是“賣鏟人”,銷售仍是以算力,以及云計算工具鏈產品為主,并通過不斷擴大公有云的規模優勢,來實現產品的極致性價比。
“大模型來了后,有很多客戶都來咨詢,但真正能夠付費落地的,卻比較少。”另一位阿里云渠道商銷售對光錐智能說道,“包括這次DeepSeek火起來,也是咨詢的多,能付費的少。”
這背后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大模型當前技術發展尚未成熟,如何與業務場景進行深度結合,還在探索期,二則是對于大多數企業來說,如果前期測試階段,目前云廠商也提供了一定的免費額度,能夠進行基礎的業務集成測試,無需在開始就進行深度付費。
也正因此,對于阿里云這樣的云廠商來說,當前以大模型API調用為主的MaaS產品,當下充當的角色,更多的還是引流入口,將其轉化為對底層云算力的使用。
從阿里云本身的業務情況來看,除了底層的基礎設施之外,PaaS層也在持續做技術產品優化。
比如數據庫產品中,阿里云PolarDB云原生數據庫,通過與英特爾至強處理器等軟硬件的結合、單機性能優化等方式,突破了單集群管理瓶頸,實現了100PB級數據管理,最高擴展至數千個計算節點的能力,單核性能相比原紀錄提升1.8倍。同時,借助高性能RDMA、持久化內存AliSCM、SmartSSD等新硬件,PolarDB將I/O延遲最低降低至25微秒。

阿里云智能集團副總裁、數據庫產品事業部負責人李飛飛
“數據庫產品毛利非常高,即使降價之后也是非常高。”阿里云智能集團副總裁、數據庫產品事業部負責人李飛飛如此說道,“而我們推出極致性價比的數據庫,更多的是通過市場機制以及技術的優化,來獲取成本的優化提升,這也是公共云的價值。”
另外,阿里云的市場增長壓力,也體現在對渠道商的政策上。 目前阿里云渠道商主要銷售的產品仍是以阿里云的七大件為主,包括存儲、計算、網絡、數據庫等,大模型的銷售額并不多。
一位阿里云渠道商銷售小小(化名)對光錐智能表示:“去年公司整體業績達到了2.6億元,但今年想要再拿到去年的折扣,就需要把業績做到翻番。”
同時,這些渠道商主要的客戶群還是以互聯網為主,比如游戲、在線教育、電商等。“阿里云每年還會直接從我們這拿走大客戶,嚴格控制我們公司業務的增長速度。”另一位阿里云渠道商銷售香香(化名)對光錐智能說道。
阿里云對服務商銷售額的極致要求,也體現了自身業績上的壓力。
另外,阿里云堅持走公有云優先戰略,其渠道商也很少做私有化部署項目,“如果有企業有私有化部署的需求,就直接進行服務器部署就行了。”香香說道。
但是 , 一位頭部云廠商戰略規劃人士認為,公共云是未來5年-10年的發展方向。但在未來3年,中國云市場核心增長點是私有云、混合云,選擇公共云等于選了更難的路。
尤其是對于政企市場而言,很多企業都存在著需嚴格保密的數據資料,如果上傳到公有云,則將有可能存在泄露的風險。因此,當前政企市場中,以華為云、三大運營商云占據著主導地位。
除了押注AI,阿里云作為公有云更需要堅持擴大規模,于是出海,向海外尋求更多的增量空間,也成為業績增長的關鍵手段之一。
近年來,阿里云在國際市場上增長迅速,市場規模五年增長20倍以上。
目前,阿里云的云服務覆蓋全球29個公共云地域、87個公共云可用區、3200+邊緣節點,能夠實現全球一朵云,通過全球一張網提供394款云與AI產品、59項技術服務。
從大規模投入AI基礎設施建設,到以開源做生態,用生態閉環云端形成完整的商業閉環,再到海內外雙向尋求公有云市場規模的增長,阿里云在吳泳銘執掌中,必將邁上一個新的臺階。但在這個新的階段里,如何擠出利潤,仍然是阿里云乃至所有中國云廠商的難題。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