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WE具身智能雙軌并行:人形機器人成“打卡點”,非人形“卷”場景驗證
當人形機器人和非人形具身智能均劍指家庭場景時,其并非零和博弈,而是共同指向具身智能的終極目標,通過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的深度融合,構建“人-機-環境”和諧共生的新生態。
作者:呂鑫燚
編輯:狄鑫彤
出品:具身研習社
作為全球三大消費電子展之一,2025年中國家電及消費電子博覽會(AWE 2025)再度匯聚產業目光。這場年度盛宴不僅成為頭部企業展示創新勢能的競技場,更折射出當下科技驅動生活演進的核心脈絡。
據具身研習社觀察,關于具身智能領域,本屆展會呈現兩大產業動向:
其一,人形機器人產業化進程已經來到“家門口”,正在探索家庭場景落地的可行性,多家頭部品牌均構建人形機器人產品矩陣;
其二,廠商開始將產品和具身智能深度融合,以新技術驅動產品迭代,進而觸碰“無人化家電時代”。以追覓科技為首,正在探索家用機器人的新可能,詮釋具身智能另一種演進方向。
此外,更有趣的是宇樹科技已成為知名“帶貨明星”,不僅自家展臺水泄不通,還頻頻亮相其他廠商展臺,以自身流量和廠商流量為支點,撬動廣泛參展人員的目光。
無論是人形機器人還是非人形具身智能產品,都在AWE 2025共同上演了一場“家用具身智能”產品和場景的暢想交響曲。
在具身研習社看來,雖然家庭場景容錯率較高,適合人形機器人落地,但真正走近家庭仍需要突破三重技術鴻溝:開放性物理空間下(非結構化)的感知能力;非標化任務指令的意圖理解精度;場景泛化水平和技術通用性。相比之下,非人形產品或將率先一步完成家庭商業化落地。
畢竟,不是人形才是具身智能,具身智能的商業化路徑始終遵循"場景定義形態"的鐵律。這要求產業生態構建者以需求解耦為基點,給出更多解決方案,共同朝著新生產力驅動生產生活范式變革努力,培育具身智能真正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人形機器人既是頂流也快成為標配
當宇樹科技在AWE 2025找到了“雙重身份”之際,其他家電廠商或機器人廠商也在紛紛秀人形機器人“肌肉”。一時間人形機器人活成了AWE 2025的“頂流”,也快成為家電領域的“標配”了。
先來看看宇樹科技,其在AWE 2025帶來了Go2四足機器人、G1人形機器人、健身泵PUMP等產品。
Go2不僅能做到在展臺上靈活跳躍、與觀眾互動合影。還具備持續進化功能,已經解鎖倒立行走、越障攀爬等能力,未來有望征服更多復雜地形,充分發揮機器狗野外越野、避障能力。值得一提的是,該機器狗還可以搭載宇樹自研的靈活機械臂,使其功能性得到進一步擴展。
具體而言,當下機器狗更多承擔的是“搬運工”角色,在泰山上收垃圾、電廠巡檢等,雖然能完成行走、搬運,但其上下貨物仍需要人工參與。外接機械臂后,其可以自主完成上貨、下貨的動作,減少人工參與環節。
宇樹G1機器人除了出現在自家展臺外,還充當了海信家電展館的“帶貨主播”,在海信展館和觀眾互動,雙手作出“太極”武術動作,為海信的家電產品吸引關注。

圖片來源:海信
雖然宇樹科技頻頻獻出技術殺手锏,觸碰外界想象中人形機器人走近“千家萬戶”的神經單元,但在其看來走近家庭場景仍需要面臨電池續航、產品自重、適配復雜場景等問題桎梏。“我們會先從簡單的、單一的工業場景去落地,有足夠多的經驗后再把它放到復合化的工業場景,過段時間再下放到真實的生活場景里面。”宇樹科技消費品渠道負責人鄭紹玨表示。
和宇樹科技同樣成為“頂流打卡點”的還有追覓生態人形機器人企業魔法原子的“小麥”人形機器人。
在追覓展臺上,小麥吸引了眾多參展人士前來打卡合影。除了和觀眾互動外,小麥還在展區玩起了抓娃娃機,雙手靈活操作按鈕的動作,暗戳戳展示了其靈巧手抓取能力以及環境感知能力。值得玩味的是,就連人形機器人也敗在了抓娃娃機上。

圖片來源:魔法原子
AWE 2025是小麥近期諸多打工場景之一,其在24小時內完成了從產品發布會主持人到展會“交互官”的多維角色跨越。
在前一天“小麥”以主持人的身份參與了2025年追覓科技生而無界2025生態發布會,在活動開場、嘉賓對談等主持環節掌控全場節奏,為具身智能在商業服務場景落地應用勾勒出一條全新曲線。
此前魔法原子和具身研習社溝通時,魔法原子表示小麥將于今年開啟量產計劃,適用于工業和商業場景,但目前尚未實現流水線的落地應用。
首次參加AWE展會的人形機器人企業“青心意創”也展示了其首款人形機器人產品“Orca I”。它以“擬人直膝”的步態出現,實現了穩定行走、爬坡,原地轉圈等運控能力。還具備自然流暢的情緒表達能力,其交互屏幕上可根據人類交互指令反饋不同情緒,比如當人類和它說開心的事情,它會手舞足蹈,給足情緒價值。
青心意創市場總監白兆洋表示:“目前人形機器人的商業化應用有多個方向,最多的是對高校、科研院所銷售,這也是目前最成熟的方向。”
而本次參加展會,青心意創意在挖掘家用場景的家電需求,尋找新的商業落地機會,“我們的目標就是機器人產品能夠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逐步進入家庭市場,當然目前可能還有一段距離。”白兆洋說道。
除了專注于人形機器人的廠商外,AWE 2025還涌現了跨界選手秀“新人”。
海爾在AWE上聯合樂聚,展出了國內首款面向家庭場景的人形機器人Kuavo。它可以實現跳躍,適應多地形行走,能做到洗衣,澆花,插花,晾衣服等操作。此外,海爾智家旗下海爾兄弟機器人與星動紀元舉行了戰略簽約儀式,雙方將攜手共同推出基于智慧家庭場景的服務機器人。

圖片來源:海爾
AWE 2025正在向我們講述未來人形機器人走近家庭場景的改變,描繪藍圖之際我們也確實看到了技術作為“壓艙石”,為未來發展提供了基礎助力。但至于人形機器人家用的“奇點時刻”何時會到來,還需要時間驗證。

非人形具身智能正探索更多可行性
相比于人形機器人,率先完成商業化規模落地的重任或許要落在非人形具身智能產品的身上。
AWE 2025中,追覓帶來了首創仿生多關節機械手技術。掃地機器人+機械手+大腦的搭配,讓清潔機器人突破傳統掃地機器人二維作業邊界,升維至3D立體空間清掃,詮釋了具身智能的另一種可能性。

圖片來源:追覓
硬件側,仿生多關節機械手具備5個自由度,伸展距離可達33厘米,能夠夾取寬度約為6厘米、重量500克以內的物品。兩套相機系統能夠識別地面上的所有物體,夾爪上的RGBD攝像頭則與主機雙目系統協同工作,使得機械手能精準確定抓取點,確保抓取動作的絲滑完成。機械手還搭配了單獨的配件倉,如吸塵器、海綿刷等配件,根據場景/臟污實際情況,自主導航在配件倉完成拿取及安裝工作。
大腦側,依托于具身智能大模型,掃地機器人具備了自主決策能力,能做到依據空間邏輯進行分類和歸置,通過深度學習和環境感知,自主規劃整理路徑。
長出一只手更聰明的掃地機器人,能絲滑穿梭在家里清潔地面的同時,處理地上散落的雜物,并將其歸納安置。
透過該產品來看,這不僅是具身智能產品的場景化驗證,更揭示了具身智能發展的關鍵路徑:當末端執行器與認知智能實現深度耦合,家庭服務機器人的能力邊界將向三維空間持續拓展。
云跡科技在AWE 2025帶來了首創新型服務機器人“復合多態機器人UP”,通過 “1+N+AloT” 模式,UP機器人可實現全時段、多場景、多功能、多任務協作。云跡科技以“場景智能體”為落地導向,構建了一整套運營系統+智能體服務閉環。
和傳統服務型機器人不同,UP機器人并非是“指令型選手”,僅完成配送服務。其主打的是“一機多能、分時復用”,能夠使用工具、理解并推理任務、進行群體協作。以酒店場景為例,它可以根據送物、清掃需求靈活匹配“工具艙”,形成“一機”多角色。深度挖掘服務機器人的商業價值,在落地場景中真正做到提質增效。
此外,UP機器人打通了從接單、取貨、派送,到通知、反饋的一整套閉環服務流程,進一步減少人工參與。
從酒店場景中“生長”出來的云跡科技,用新技術反哺場景,挖掘潛在需求。
實際上,該案例也是具身智能亟需的發展脈絡,業內苦于落地場景同質化、技術路線難形成差異化。致使技術實力和實際應用難以形成同頻共振。但脫離場景需求技術只能是“空中樓閣”,唯有懂客戶需求的廠商才能真正打破“落地難”。
AWE 2025清晰勾勒出具身智能產業的雙重演進路徑:一面是人形機器人以“頂流”姿態叩擊家庭場景的大門,通過擬人化交互與情感價值輸出,描繪未來智慧生活的理想圖景;另一面則是非人形智能體以功能導向突破技術瓶頸,在清潔、服務等垂直領域率先實現商業化閉環。
當前,人形機器人在開放性場景中的感知精度、任務泛化能力仍面臨代際性挑戰,但其在情感連接與多維服務中的潛力已初現端倪;而非人形產品正以“潤物無聲”的方式重塑家庭空間治理邏輯。
兩者并非零和博弈,而是共同指向具身智能的終極目標,通過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的深度融合,構建“人-機-環境”和諧共生的新生態。
站在產業拐點,企業既需仰望星空,以技術突破拓展能力邊界;更需腳踏實地,在需求解耦中尋找商業化錨點。當技術迭代、成本曲線與場景需求實現同頻共振,具身智能將不再局限于實驗室的聚光燈下,而是真正成為驅動生產生活范式變革的新質生產力。
原文標題 : AWE具身智能雙軌并行:人形機器人成“打卡點”,非人形“卷”場景驗證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最新活動更多
-
11月7日立即參評>> 【評選】維科杯·OFweek 2025(第十屆)物聯網行業年度評選
-
11月20日立即報名>> 【免費下載】RISC-V芯片發展現狀與測試挑戰-白皮書
-
即日-11.25立即下載>>> 費斯托白皮書《柔性:汽車生產未來的關鍵》
-
11月27日立即報名>> 【工程師系列】汽車電子技術在線大會
-
11月28日立即下載>> 【白皮書】精準洞察 無線掌控——283FC智能自檢萬用表
-
12月18日立即報名>> 【線下會議】OFweek 2025(第十屆)物聯網產業大會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