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企促推機器人國家戰略,以應對中國帶來的競爭壓力
前言:機器人作為AI的物理體現,其發展不僅關系到技術革新,還牽涉到制造業的升級換代和經濟效率的提升等多個維度。
全球產業格局面臨重塑,美國機器人企業所倡導的[國家戰略]不僅旨在整合國內產業,而且可能對全球機器人市場產生深刻影響。
作者 | 方文三圖片來源 | 網 絡

美國企業敦促推出機器人國家戰略
美國企業界呼吁政府制定一項機器人國家戰略,旨在推動智能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并建立一個聯邦機構,以促進在國際競爭中開發新一代機器人。
繼芯片和AI等關鍵產業之后,美國政府和國會可能會將智能機器人產業的發展納入國家戰略規劃。
在美國東部時間周三,包括特斯拉、波士頓動力和敏捷機器人等多家美國機器人公司的代表前往國會山,與美國議員會面,并敦促他們啟動一項國家機器人戰略。
他們建議成立一個聯邦機構,專注于推動機器人產業的發展,以助美國企業在國際競爭中開發下一代機器人。
美國先進自動化協會表示,如果能夠建立機器人國家戰略,將有助于美國機器人企業擴大生產規模,并推動機器人成為AI的現實應用。
該組織指出,中國和其他幾個國家已經制定了類似的計劃。
該協會在聲明中表示,缺乏這樣的領導力將導致美國不僅在機器人競賽中落后,還會在AI競賽中失利。
該組織還建議美國政府采取稅收激勵措施,并為機器人行業的學術研究和商業創新提供聯邦資助。
考慮到該行業在全球范圍內的激烈競爭以及技術的日益復雜性,成立一個新的聯邦機器人辦公室被認為是必要的。
前谷歌首席執行官埃里克·施密特指出,中國與美國在AI技術的發展上呈現出齊頭并進之勢。盡管如此,美國在機器人技術領域可能仍保有若干優勢。
眾多企業宣稱,計劃于2025年啟動大規模生產人形機器人,這被視為運營穩定性的一個重要標志,同時也是通過規模經濟降低生產成本的策略之一。
在全球機器人產業迅猛發展的背景下,中國憑借其強大的制造業基礎、政府的有力支持以及企業的創新活力,在機器人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并展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
這些問題限制了美國在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潛力,若不采取有效措施,美國可能在全球機器人經濟中逐漸落后,錯失這一關鍵產業發展的機遇,從而可能將勞動力市場的優勢讓與中國。
這亦是美國企業倡導成立[國家機器人辦公室]的根本原因所在——他們期望通過政府層面的協調與資源整合,增強整體競爭力,以應對來自中國的競爭挑戰。
若該戰略得以實施其影響將多維度展現
在技術領域,美國有望進一步鞏固其在高端機器人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
例如,波士頓動力公司在動態平衡和運動控制技術方面的領先地位,與特斯拉在AI和自動化生產方面的積累相結合,可能會推動美國在人形機器人、醫療機器人等前沿領域取得新的進展。
在市場領域,美國可能通過政策支持和補貼,加速其機器人產品在全球市場的滲透,從而壓縮中國等國家的市場份額。
美國還可能通過制定技術標準和國際合作,構建以美國為主導的全球機器人產業生態系統,進一步鞏固其在供應鏈和價值鏈中的主導地位。
然而,該戰略的實施并非無挑戰。
機器人產業的發展需要長期的資金投入和技術積累,而美國政府的財政狀況和政治分歧可能限制其戰略的執行力度。
其次,美國在制造業基礎上的不足,可能成為其規模化生產機器人的一個重大障礙。
美國在機器人產業多個領域表現欠佳
高產量、高質量、低成本的制造能力主要集中在諸如中國等國家,美國在這一領域難以匹敵,特別是在原材料供應仍依賴中國的背景下。
在美國,所謂的[美國制造]標簽有時會誤導消費者,甚至可能帶來不利影響。
依據[實質性轉型原則],外國原材料,尤其是來自中國的,可以在第三國進行加工,隨后在美國進行組裝,并被貼上[美國制造]的標簽,這掩蓋了實際的供應鏈依賴性。
眾多美國企業利用這一法律漏洞,從中國進口廉價的原材料,加工成機器人硬件,并貼上[美國原產]的標簽,這削弱了真正本土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這一問題不僅難以討論,而且解決起來也相當困難。
實現工業機器人的規模化生產遠比預期更為復雜和耗時。
全球供應鏈高度專業化分工,許多關鍵組件的生產已經由成本更具優勢的國家所主導。
供應鏈的中斷已經多次對西方經濟造成沖擊。
盡管美國在尖端科技產業方面具有顯著優勢,但該國在國家戰略方面存在缺失,并且正面臨制造業外流的嚴重問題。
由于制造業成本過高,美國難以與中國的產品競爭,而中國產品以較低的價格提供了高質量,這使得美國的[質量優勢]逐漸被削弱。
在全球機器人密度排名中,美國位列第十,但即便在工資調整后,其自動化技術的采用率也比預期低了49%。
盡管在AI技術方面處于領先地位,但美國的機器人產業卻發展緩慢。
政策層面缺乏一致性,例如《芯片法案》和《通脹削減法案》因政府更迭而面臨被廢除的風險。
經濟結構更傾向于數字創新和服務產業,導致許多企業選擇將生產外包至成本較低的地區,從而加深了對中國制造業的依賴。
目前,自動化與機器人技術正經歷一場根本性的變革,預示著制造業及關鍵行業的全面自動化即將到來,這將深刻改變全球經濟的結構。
中國在機器人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2023年機器人年安裝量達到27.6萬臺,占全球總量的51%。
相比之下,美國在機器人發展方面面臨諸多挑戰,制造業的外流導致其產業基礎受到削弱,供應鏈對中國過度依賴,關鍵零部件和材料大量進口。
此外,美國缺乏長期的國家戰略,在機器人密度排名中僅位列第10,與其科技實力并不相符。
機器人產業的發展至關重要,若美國不采取積極措施,加強戰略規劃、重建供應鏈、培養專業人才,將可能在全球機器人經濟的競爭中逐漸落后。
產業正經歷中國制造與美國算法的競爭
中國利用其在稀土加工和減速器國產化方面的優勢,有望掌握核心部件70%的產能,進而成為全球機器人硬件的主要生產基地。
與此同時,美國則依靠3D打印技術和復合材料等領域的優勢,保持其在高端市場的競爭力。
在軟件生態系統方面,特斯拉Optimus計劃利用其全自動駕駛(FSD)算法構建一個封閉的生態系統,并向第三方收取授權費用;
而華為、百度等中國企業則傾向于推出開源的機器人操作系統,以吸引中小型企業參與。
這種軟件生態系統的分化將為人形機器人產業的未來發展開辟更多可能性。
中國的戰略側重于產業鏈的整合和成本控制,通過政策推動迅速占領中端市場;
而美國則依賴于尖端算法和資本密集度來構建技術壁壘,在高端市場占據主導地位。
未來五年,雙方可能會走向一種[差異化共生]的模式——中國將在教育、服務機器人以及核心部件供應方面發揮主導作用;
美國則可能在高端工業和醫療機器人市場保持壟斷地位。
而中國有望憑借其先發優勢,在未來機器人產業中占據主導地位,并引領全球機器人經濟的發展趨勢。
至2023年,中國新增機器人安裝量達到276,000臺,占全球機器人安裝總量的51%,這一數字已超越美國、日本、韓國及德國四國的安裝量總和。
同時,中國機器人產業的國產化步伐亦在加快,國內企業在本土市場的占有率穩步提升,從2020年的30%增長至2023年的50%。
相比之下,美國在機器人產業的表現則顯得不盡人意。
美國在機器人關鍵零部件的生產方面對中國存在顯著依賴。
例如,構建一個與Universal Robots UR5e相似的機械臂,在美國的成本大約是中國的2.2倍。
即便某些零部件標榜為[美國制造],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賴于中國制造的零件和材料,且目前尚無有效的替代方案。
國內機器人產業落地各地都在推進之中
[具身智能]首次被納入《政府工作報告》,地方領導親自掛帥,針對這一新興領域,通過調研、討論會、政策制定等多種方式,積極布局具身智能產業。
在硬件領域,機器人核心零部件,包括電機、傳感器、減速器、軸承等,國產供應鏈已非從無到有的狀態。
相較于國內廠商的產品方案,人形機器人硬件技術路線已逐漸趨于統一,大部分核心零部件正處于發展階段,部分已接近成熟,國產化程度較高。
以人形機器人為例,其技術可反哺城市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智能駕駛領域。
當前,主流汽車制造商正致力于實現[L3級自動駕駛]技術的商業化落地。
人形機器人進入汽車制造廠工作,能夠收集更多物理環境數據,實現數據閉環,進而提升車輛與智能系統的協同效率。
2024年被視為機器人產業基金的落地高峰期,各省市、地區紛紛設立機器人產業基金,多個規模達百億以上的產業基金相繼成立。
自年初以來,廣東、江西、天津、南京、蘇州等地的機器人基金也陸續推出。
據業界專家預測,到2025年、2026年,機器人產業的資金短缺問題有望得到緩解,這將推動人形機器人整機的迭代更新以及商業化的加速實施。
結尾:
2025年標志著人形機器人產業進入大規模生產的新紀元,同時亦是中美兩國在技術領域展開激烈競爭的重要時刻。
中國在產業鏈的整合和成本控制方面具有顯著優勢,而美國則依靠先進的算法構建了技術上的優勢。
展望未來,兩國可能會實現一種[差異化共生]的局面。
中國將在教育、服務機器人以及核心部件供應領域占據主導地位,而美國則可能主導高端工業和醫療機器人市場。
然而,無論技術如何進步,構建一個全球性的治理框架將是至關重要的。
硅基研究室:《2025,誰能成為[機器人第一城]》,科創板日報:《機器人,美國下一個國家戰略?》,芯聞報告:《人形機器人[新勢力]崛起,中美角力下的產業變革與未來藍圖》,AgeTech新視野:《中美機器人大戰:2025誰將主導未來生產力?》,南京大學企業家研究所:《美國錯失新勞動力經濟:機器人領域的挑戰與中國的崛起》,AI科技港:《被逼急了!美國機器人企業集體發聲抱團取暖》
原文標題 : 產業丨美企促推機器人國家戰略,以應對中國帶來的競爭壓力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最新活動更多
-
11月7日立即參評>> 【評選】維科杯·OFweek 2025(第十屆)物聯網行業年度評選
-
11月20日立即報名>> 【免費下載】RISC-V芯片發展現狀與測試挑戰-白皮書
-
即日-11.25立即下載>>> 費斯托白皮書《柔性:汽車生產未來的關鍵》
-
11月27日立即報名>> 【工程師系列】汽車電子技術在線大會
-
11月28日立即下載>> 【白皮書】精準洞察 無線掌控——283FC智能自檢萬用表
-
12月18日立即報名>> 【線下會議】OFweek 2025(第十屆)物聯網產業大會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