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廠造平臺,初創拼應用:Agent浪潮下的雙軌敘事。
作者|古廿
編輯|文昌龍
“大廠傾向于推出AI化的‘全家桶’,而初創企業更熱衷于原生型Agent。”一位產品經理向「市象」總結:“前者是用AI重做舊產品,后者是用AI重生新產品。很難說哪種路徑更優,但市場總愛聽屠龍少年的故事。”
自互聯網敘事向AI轉軌,科技巨頭們也在爭相為自己貼上“Agent”標簽。過去一個月,國內的騰訊、百度,海外的微軟、谷歌,幾乎每一家大型企業在發布會上都強調:要做Agent,要搭建Agent基建平臺。
但是另一方面,據AI Agents Directory統計,截至2025年4月7日,全球已上線的AI Agent數量達1211個,覆蓋57個垂類領域。具體來看,Agent開發平臺有136個,生產力Agent94個,客戶服務Agent66個,個人助手Agent50個。
這意味著,Agent的開發者工具快要趕上落地的應用數量了。
一邊是過去數月各大公司推出的Agent相關產品,大多是平臺型基礎設施:字節跳動發布了“扣子空間”,騰訊上線“騰訊云智能體開發平臺”,微軟提出“Open Agentic Web”,Anthropic則圍繞Claude 4搭建Agent系統接口。
另一邊是在應用落地層面,憑借邀請碼機制一炮而紅后,Manus最近的多個動作主要圍繞商業化進行,在Agent的產品功能更新方面沒有進一步出圈的動作推出。熱潮背后,Agent的實際能力邊界也正在被逐步驗證。
2024年發布的RE-Bench基準測試數據顯示:在2小時短任務中,頂尖Agent的表現可達人類專家的4倍;但在32小時長任務中,Agent則明顯掉隊——人類展現出更強的戰略規劃和動態適應能力。
這組數據揭示了一個核心矛盾:Agent可以很快、很準,但還不夠持久。它仍未掌握復雜任務所需的韌性與穩定性。
在這個意義上,Agent浪潮距離“通用智能”的實質性突破尚遠。正如一位業內人士所言:“OpenAI普及了大模型的通用性,DeepSeek實踐了‘思維鏈+強化學習’的路徑,而Agent目前還沒有出現那個可以‘定格行業時間線’的關鍵節點。”
相比那些改變技術歷史的里程碑式事件,當下的Agent更像是一種商業現象級話題。
能夠以一種產品概念講融資故事的時代,似乎又來了,往前數十年,國內市場的上一次類似情況還發生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如果說百模大戰時代需要的技術研究型創業者,那么Agent時代可能更需要的是AI需求封裝者。
01 千元起的Agent定制生意
技術永遠在更迭,不變的是傳統的賺錢模式。
“開發一個小紅書Agent1萬元,可以實現選題、撰寫、發布的自動化。涉及到外部平臺的多種交互,這個難度比較大。如果只是簡單的內部效率型工具Agent,最低可以做到2000左右,從給到需求到出產品,大概需要一周左右。”Agent個人開發者李祥對「市象」稱。
在他看來,和市場上傳播的“GitHub爆火、VC搶投”的Agent敘事不同,實際在和大多數客戶接觸時,最終的對話還是會回到傳統軟件外包時期的兩個核心:多少錢能做,都能實現什么功能。
當技術落地到商業應用階段,ROI成為衡量Agent生產力有效性的直接數據。李祥說之前圈子里面有個調侃Agent生產力的段子:“調用1美元的token,產出1元的價值。”直戳許多是難以產出可交付成果的Agent產品。
所謂大道至簡,個人開發者面對的客戶用ROI衡量Agent生產力的關鍵問題,也間接呼應了紅杉提出的下一輪AI共識“賣的不是工具,而是收益”。簡單地說就是進入AI的生產力階段,token付費模式不再有效,按效果付費成為真假Agent的判斷核心。
但是熱潮之下,泡沫總是有的。在Agent私人定制的中介王磊看來“Agent還是比傳統外包好做一些,基本明確需求以后,依托一些外部的Agent開發平臺2-3天就可以搭建一個可交付的個人定制產品。”
同時因為往往是To C的個人定制化產品,不少定制的人都是出于嘗鮮的目的,或者想了解一下Agent的能力邊界,所以即使沒有達到想要的效果,也沒有太多的售后維權扯皮發生,整個行業目前也沒有傳統外包那么卷。
相比私人定制的Agent嘗鮮生意,企業級的Agent需求,才是紅杉口中的萬億市場規模核心。但是在行業相關人士來看,因為需要可控性、穩定性,企業級的需求,目前多數還是被之前在傳統SaaS行業擁有資源的人拿走了。同時,傳統的SaaS企業也在全面向Agent轉型融合。本質上AI只是讓產品更新換代一遍,但是并沒有讓To B的資源重新流動分配。
對于Agent的共識,國內外是一樣的。
在Reddit海外社區,一個深耕企業級Agent開發者直言不諱地指出:“現在定制AI代理的需求激增,但市面上90%的代理都是垃圾。”問題的根源在于,開發者們沉迷于花里胡哨的UI交互,而非專注于解決具體問題。
這位曾為多家初創企業搭建過的Agent系統的開發者經驗是,企業不在乎AI用了哪個模型,而在乎它是否能帶來明確的ROI。他說得直白:“構建Agent只是整件事的30%,部署、維護、更新API才是最耗精力。”
技術堆疊并不能換來客戶滿意,真正有價值的是“每周能節省xx個小時”的實打實回報。所謂Agent,最終還是回到商業效率本身。
02 摸著Kimi過河的Agent明星們
對于市場買單的Agent產品有共識,但是這并不意味著ROI是Agent產品走紅的關鍵。
在一個尚未統一答案的行業里,滿足大眾的想象,往往比滿足企業的預算更重要。“什么是Agent?”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解釋。但從技術路徑上拆解,Agent=大模型+工作流規劃+記憶系統+工具調用。
它不是某種全新形態,而是一種對AI能力的“打包式交付”。因此當Mauns等產品火起來時,也引發了不少技術圈的質疑:只是“AI套殼”,并不創新。但問題在于,“套殼”未必無效。
打包的最大價值,是滿足了人們和AI交互的想象路徑。
一位AI測評愛好者這樣形容傳統AI使用體驗:想做一份PPT,先用ChatGPT消化資料、總結要點;然后把這些要點丟進WPS生成初稿;接著用圖庫配圖,再自己逐頁調整。流程鏈條可能涉及十多個網頁、三五個不同產品。
但是在Agent的產品理念中,是把這一整套操作“串起來”包裝成一鍵式體驗。用戶點一次,Agent幫你從讀資料到生成PPT全部搞定。
“這種一鍵生成的產品體驗,是初創企業向用戶預支的Agent信任。”AI傳播人士章邯認為,盡管最終產出的成果不一定可交付,但是這種革命性的工作流程重塑還是會告訴市場什么是Agent式體驗。
畢竟相比大廠,在大模型基建、資本能力、生態資源方面都不具有優勢,而一鍵生成,恰好滿足了用戶對“Agent”的科幻想象。
這種打法,和當年Kimi憑借“一次喂完《紅樓夢》”在百模大戰中脫穎而出是一個道理。不是多模態的能力,也不是生成效果最好,而是選對了一個“最能傳播”的點。這也是當下,不少明星企業共同遵循的一套Agent商業敘事。
如今在Kimi鋪出來的路徑上,還有更多的Agent產品在探索“滿足想象力”的新方式。比如flowith最新推出的“無限Agent模式”,支持無限步驟、無限上下文、無限工具鏈,理論上可以完成以“年”為單位的任務執行過程。
只要賬號不封、網絡不斷、token充足,它就能無限執行任務——因此也被稱為“數字生命”的Agent雛形。這類產品,并不著眼于當下的效率提升,而是激發用戶對Agent式未來的預期。
正如Kimi把“長文本”變成記憶力的象征,Agent產品也在努力將“執行力”變成它的新神話。無論一鍵生成,還是無限流,本質上都不是注重降本增效,而是先搶注意力——走紅的不是功能,而是敘事。
革命不是通過生產力發生的,而是通過敘事結構引發的,也成為不少Agent賽道創業明星的商業底色。
03 降本增效的大廠Agent
和初創企業熱衷講述“屠龍少年”的故事不同,大廠對于Agent的態度更符合ROI的Agent需求共識。盡管在Manus走紅后,百度推出心響,字節也上線“扣子空間”,甚至字節還借鑒了Manus的“邀請碼”策略,但是在定位上,大廠更傾向于構建Agent開發平臺。
對于字節旗下的扣子,一些技術人員更傾向于基于通用大模型增強的舊產品。比如字節扣子的Agent開發路徑是基于通用大模型,用戶自主搭建workflow,這種LLM+workflow的實現路徑,本質是一種類Agent。
其中通用大模型作為流程中的工具人,僅處理特定環節,無自主決策能力。流程規劃由人工預先編排,各模塊獨立運行,缺乏動態協作。本質是開發者基于通用大模型,部署并定義的靜態工作流。
但是人工自定義,也意味著可以更快的融入到已有的工作流,對傳統工作流實現大模型的增強提效。
根據《特工宇宙》調研數據,第一波下場做智能體的創作者收入主要來源于四部分,知識付費、定制開發、比賽獎金、模板分成,場景以私域營銷,自媒體運營為主,收入在1w至100w不等。
其中字節扣子的模板創作,在閑魚、小紅書等多個平臺,買扣子的工作流模板,也成為不少Agent嘗鮮者賺到的第一筆錢。這也間接呼應了大廠對于Agent的態度,不在于概念更在于實際帶來的產出。
相比字節的工程路徑,美團則更顯“冷靜”。在最新財報會上,美團CEO王興對“Agent”字眼并無過多著墨,僅將近期推出的AI編程平臺“NoCode”歸類為“無代碼工具”。他更強調:“我們重點關注的是AI在實際場景中如何支持中小商戶數字化轉型。”
截至目前,美團員工基于NoCode平臺已創建9410個應用,其中超過1600個活躍使用。在內部研發流程中,約52%的新代碼由AI生成,一些團隊的AI使用率已超過90%。此外,62%的產品經理和28%的業務分析師也在使用該平臺開發效率工具和原型應用,覆蓋HR、財務、產品等多個崗位,實現全員參與的智能工具生態。
在騰訊的AI戰略中,“務實”同樣是關鍵詞。正如CEO馬化騰在財報電話會議所言:“AI能力已對效果廣告與長青游戲等核心業務產生實質性貢獻,同時我們也在加大對元寶應用及微信AI生態的投入。”
其中,騰訊正在推進兩類Agentic AI戰略:
一類是通用型Agent,具備鏈式思考和復雜任務執行能力,可與外部API和系統交互,正在“元寶”等原生AI產品中迭代推進;另一類是嵌入微信生態的專屬Agent,借助微信的社交關系鏈、小程序體系和內容分發網絡,探索具有“社交嵌入感”的差異化助理產品。
馬化騰強調,這兩類Agent代表不同路徑,后者尤其有潛力建立騰訊在AI助手賽道的獨特護城河。但是至于怎么做,什么時候上新Agent應用,手握AI基建、資金、以及生態優勢的大廠并不著急。
說到底,Agent就是AI的自動駕駛。放到汽車行業同樣成立,只有新勢力講激進的自動駕駛故事,老牌車廠講的還是穩定、安全、省錢。對于Agent這波浪潮同樣推出,講好“故事”的是初創公司,真正把AI變現的,仍是那些慢而穩的大玩家。
(文中受訪者為化名)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