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融資格局解析:超100億資金流向三大梯隊

作者|向欣
在人形機器人的賽道上,資本下注的速度似乎比技術演進還要快。
雖然在應用上尚未規模化,但誰也不愿意放過那些未來可能成長為「下一個特斯拉」的萬億市值公司。
今年以來,多家企業都獲得了單筆高達億元級的融資,包括銀河通用、傅利葉智能、眾擎機器人、樂聚機器人、鹿明機器人、帕西尼感知等。融資熱度持續攀升。
有人半年融了三輪,一口氣拿下數億資金;也有人剛剛完成首輪融資,仍在尋找技術與資本的穩定錨點。經過三年左右的發展,這一賽道的融資格局初見分化。
據不完全統計,2025 年 1~6 月,國內人形機器人領域相關的融資事件高達 83 起,披露總額超 69 億元。
誰是真正被資本追著投的明星項目?是什么決定了資本的選擇?
我們系統梳理了人形機器人賽道上 23 家核心企業,統計了這些公司的所有融資歷程,并從企業梯隊劃分、投資方畫像到產業新動向,勾勒出這場人形機器人風口背后的資本版圖。
頭部層:人形機器人四大獨角獸
我們選取了 23 家以人形機器人為核心產品、未上市的創業公司,依據億元級融資輪次、融資進度與速度、單筆峰值、累積金額五大維度進行綜合評分,劃分出頭部、腰部與早期三大梯隊。
總體而言,人形機器人企業的融資呈現以下特點:
融資較為早期:多處于 A 輪前后;
融資集中在 2023 年爆發,2024~2025 持續增長;
從 2024 年開始,單筆億元級融資變得常見;
粗略預估,國內人形機器人企業融資規模已超 100 億元。
頭部層由宇樹科技、銀河通用、智元機器人、傅利葉智能四家公司構成,它們均已進入獨角獸行列。
頭部層企業有三大融資共性。
一是融資次數多,推進程度深,融資階段領先。
四家企業均已進入 B 輪及以上階段。融資次數接近或超過 9 輪。頭部效應明顯,在 23 家企業中,頭部層的 4 家企業至少吸納了 60% 的資金。
二是單筆融資數額巨大,均有超過 5 億元的單筆融資;融資總額高,均超過 10 億元。
例如銀河通用在近期完成了新一輪高達 11 億元的融資,宇樹在 2024 年 2 月完成了近 10 億元融資,傅利葉智能在今年 1 月獲得了 8 億元融資,智元機器人在 2023 年也獲得過超 6 億元人民幣的融資。
三是投資方數量多、追投意愿強。
宇樹科技、銀河通用、智元機器人的投資方均超過 30 家。傅利葉智能雖然投資方數量沒有其余三家多,但 15 家投資方中有 6 家都參與追投,復投率達到 40%。
這些頭部公司的吸金能力,很大程度來自四大核心能力:工程化能力+業務造血+市場流量+創始團隊光環。
工程化能力,指企業將原型機快速打造成批量化產品的能力,是人形機器人未來走向真實場景的門檻。宇樹、傅利葉、智元均已實現人形機器人的量產交付。
宇樹科技 2024 年人形機器人交付量超 1500 臺,預計 2025 年人形機器人出貨量將達 4000 臺,是目前全球人形機器人出貨量最高的企業;
智元機器人今年初也量產下線了 1000 臺通用具身機器人;
傅利葉智能是全球最早完成人形機器人量產交付的玩家,早在 2024 年 9 月就實現交付 100 臺,今年預計交付 300 臺;
銀河通用今年預計量產超 1000 臺人形機器人。
自我造血能力,是企業穩定發展的保障。宇樹的四足機器狗業務可以支撐其人形機器人研發持續投入,2024 年銷量達 2.37 萬臺,占全球近七成市場份額,王興興最近還透露,宇樹科技年度營收已超 10 億元;傅利葉的康復機器人亦為盈利業務,成為人形業務的重要支撐。
流量則能夠占領用戶心智,幫助打開品牌知名度。宇樹借助春晚登臺和超高性能展示霸榜社交平臺,智元機器人創始人、華為天才少年「稚暉君」作為百萬博主自帶熱度,是公司的流量 IP,強化了品牌認知度。
此外,創始團隊的履歷背景也是資本重要的加分項。
智元聯合創始人鄧泰華曾任華為副總裁,具備極強的資源整合與技術管理能力;傅利葉與宇樹也由機器人領域長期深耕者創辦,技術積淀深厚。
在四家企業中,銀河通用是個特例,其核心優勢在于大模型研發能力,依靠自研模型實現零樣本泛化。
相比其他三家公司都推出了不止一款人形機器人,銀河通用目前只有一款輪足式人形機器人,且設計相對穩定,并未公開迭代。
盡管尚未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我造血,但銀河通用的人形機器人已在北京十余家門店實現部署和常態化運營,對于桌面抓取、貨架抓取的工作成功率超過 90%,年內預計在全國百家門店投入使用。
這些頭部企業的共同點是,不僅能造出機器人,更能把機器人賣出去,或是讓機器人具備替代人類工作的基礎能力,才持續獲得了資本的肯定。
腰部層及早期層:具備融資爆發力
除頭部四強外,腰部層涵蓋 13 家企業,如星動紀元、逐際動力、樂聚機器人、眾擎機器人等,它們多處于 A 輪階段,但同樣在資本市場吸金頗豐。
腰部企業往往具備「融資爆發力」,即在短時間內完成多輪高額融資。例如鹿明機器人半年完成三輪融資,兩輪為億元級;逐際動力半年融得 5 億元。樂聚機器人、帕西尼感知等老牌企業累計融資次數已達 6 輪。
團隊背景成為腰部企業吸引資本的關鍵。
一類來自高校科研系統,如星動紀元、松延動力、加速進化等,擅長技術突破;
一類源于產業實戰,如樂聚、眾擎、魔法原子等,強于產品落地與供應鏈整合。
兩類企業,由于創始團隊的屬性不同,在產品表現上也出現了差異化。
技術驅動型團隊多關注運動控制、仿生結構等底層創新,致力于構建技術壁壘。
產品導向型團隊則側重以實際交付能力、場景適配為核心,面向客戶交付可用機器人。
這種差異,本質上是核心驅動力與資源稟賦不同的體現。
高校派依托高校或科研機構的資源優勢,適合開展長周期、高投入的技術研發。
產業派則手握供應鏈、客戶渠道和量產經驗等資源,能夠快速將技術轉化為可落地的產品。
如星動紀元的 STAR1 曾在地形復雜的河西走廊完成跑步挑戰,潛在速度達 6m/s,超過了馬拉松世界冠軍的跑步速度;而魔法原子則已將機器人送入追覓工廠產線訓練作業,樂聚機器人也已在汽車工廠與展廳實現交付。
樂聚人形機器人在一汽紅旗工廠
不過,腰部企業仍在摸索工程化路徑,量產普遍停留在百臺規模,應用多為測試或驗證,距離常態化運行仍有不小差距,自我造血能力較頭部層企業稍顯遜色。
早期層企業包括數字華夏、零次方機器人、靈御智能等。它們的融資多停留在 A 輪之前,且尚未獲得億元級融資,融資多為千萬元級別。
實際上,能夠在創業的起步期就獲得千萬元級別的資金,已經超過科技行業平均水平,只是由于人形機器人光環過盛,頭部企業動輒數億甚至數十億的融資規模拉高了行業預期,才顯得千萬元級別的融資不夠耀眼。
但這些早期層企業憑借精準的技術卡位(如零次方機器人利用人類視頻數據訓練)和細分場景深耕(如數字華夏專注于需要與人深度互動的各類場景),正逐步構建差異化競爭力,其發展潛力仍然不可小覷。
投資方畫像:風投機構、產業資本為主力
隨著行業升溫,背后的投資人也愈發多元。23 家人形機器人企業,吸引了超過 200 家投資機構,涵蓋四大類:專業風投機構、產業資本、政府基金、高校/科研機構基金。
專業風投機構如紅杉中國、經緯創投、藍馳創投、IDG 資本等,出手迅速,布局廣泛,在各類企業、各類輪次中都有涉及,數量最多,有顯著「賽道下注」傾向,為推動「人形機器人熱」的中堅力量。
戰略及產業投資方的投資目標則更偏向長期協同落地,為「深度綁定型」投資。涉及的產業方非常廣泛,包括阿里巴巴、美團、螞蟻集團、聯想、京東、比亞迪、北汽集團、中國移動、吉利汽車等。
部分參與被投的企業會與其背后產業方進行技術共研與場景驗證,如被美團投資的銀河通用,就與美團戰略合作,聯手打造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智慧藥房解決方案。
國家/地方政府基金涉及了北京、上海、深圳、浙江、江蘇、湖南、河南、安徽等地。這類基金的特點是政策導向明顯,偏好投資本地或重點產業項目。
其中,北京、上海、深圳三地最為活躍,這主要是由于三地都是國家戰略落地的核心樞紐,且擁有政策扶持、學術資源、產業鏈完備等多種優勢。
北京設有總規模達 1000 億元的政府投資資金支持人工智能、機器人產業發展;
上海浦東區也啟動百億級人形機器人基金產業基金;
深圳也設立了多筆資金支持人形機器人產業,總計規模達 600 億元左右。
高校/科研類基金則偏好投資校友項目或前沿研究團隊,在企業早期起到重要孵化作用,像水木清華校友基金便多次投資高校背景團隊,包括松延動力、加速進化、靈御智能,其公司創始人均為清華出身。
有不少投資方同時押注了多家企業。其中,英諾天使基金、經緯創投、深創投、商湯國香資本是投資最廣的投資方,都投了 4 家企業。銀河通用是其中最受青睞的公司。
若統計「最愛追投」的投資方,英諾天使基金、經緯創投、藍馳創投、深創投頻繁出現在多輪融資中,分別投出 9、7、7、6 次。
從這些投資行為可見,賽道型風投傾向于提前卡位;而產業方更關注深度協同的長期紅利。
投資風向:從本體轉向基礎設施
資本的風向正在微妙變化。人形機器人從風口之上進入技術驗證期,大量本體企業仍處于工程化爬坡期,落地場景有限,商業回報周期拉長。
與此同時,「是不是一定要做人形」成為業內新爭論焦點。
美國風頭最盛的人形機器人企業 Figure AI 創始人 Brett Adcock 堅持認為人形機器人是最優解。
他分析,如果針對不同的任務設計不同形態的機器人,會意味著人類可能需要數百萬種形態的機器人,但專用機器人的市場規模總是有限的,有很多公司未必能夠在競爭中活下來,所以「通用」形態的人形機器人才是最終答案。
英偉達 CEO 黃仁勛也認為人形機器人很可能是唯一可行的機器人。他曾表示,世界上只有兩種機器人系統可以輕松部署,一個是自動駕駛汽車,另一個是人形機器人。
「AI 教母」李飛飛與他們持相反意見。
她認為機器人的任務需求非常多樣廣泛,如果僅局限于人形機器人,能源效率會很低下,為了適應不同功能,機器人形態必將呈現多樣性,這樣才能實現整體效率和生產力的提升。
例如,水下機器人采用魚形結構更高效,飛行機器人則需適配空氣動力學。
但不論爭論結果如何,資本已開始從本體向更具技術壁壘和供給稀缺性的「基礎設施」廠商轉移:靈巧手、關節、傳感器等企業在近半年成為融資新寵,越來越多專注具身大模型的公司也進入投資人的視野,補全機器人大腦的短板。
今年以來,靈心巧手、因時機器人、傲意科技等靈巧手專研廠商都獲得了近億元人民幣的融資,南京因克斯、Motorevo 等機器人關節模組企業也收獲了數千萬至億元的融資。智平方科技、智在無界、千尋智能、自變量機器人等大模型企業的融資也在后來居上。
以前大家在投能動起來的機器人,而到了 2025 年,能做出本體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資本開始尋找能思考、能適應的機器人,以及讓它動得更像人、干得更靠譜的一整套生態部件。
資本的下注,正在由「投技術潛力」向「押產業能力」過渡。而對于做本體的人形機器人企業而言,打通從「數據—模型—行動—反饋」的閉環能力變得更為重要。
在這一趨勢下,第二波融資高潮的入場券,很可能掌握在那些滿足以下三類特征的人形機器人企業手中:
具備強集成能力:既能做大腦(大模型與算法),又能做身體(模組化本體、驅控器等)
場景黏性強:在某一場景下跑出 ROI,擁有自我造血能力;
成本與規模控制能力:具備明確的降本路徑圖,以及批量交付或標準模組出貨能力。
人形機器人的資本戰役已經打響,但真正的產業勝負場,才剛剛浮出水面。
原文標題 : 人形機器人融資格局解析:超100億資金流向三大梯隊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最新活動更多
-
11月7日立即參評>> 【評選】維科杯·OFweek 2025(第十屆)物聯網行業年度評選
-
11月20日立即報名>> 【免費下載】RISC-V芯片發展現狀與測試挑戰-白皮書
-
即日-11.25立即下載>>> 費斯托白皮書《柔性:汽車生產未來的關鍵》
-
11月27日立即報名>> 【工程師系列】汽車電子技術在線大會
-
11月28日立即下載>> 【白皮書】精準洞察 無線掌控——283FC智能自檢萬用表
-
12月18日立即報名>> 【線下會議】OFweek 2025(第十屆)物聯網產業大會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