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比騙子更懂如何騙你!AI正在定制你的認知牢籠
作者:牛金鵬
來源:公爵互聯社

打開手機,一篇題為《好消息!鐵路部門規定,60歲以上乘坐火車和高鐵,可享受5大福利》的文章正在家族群里刷屏。文章引用“國鐵集團5月17日文件”,詳述7月1日起老年乘客可享車票六折、專屬候車區等五項福利。隨后,上海辟謠平臺發布了聲明擊碎謠言:所謂“新政”純屬自媒體用AI生成的虛構文章,國鐵集團從未發布該文件。
這并非孤例。在小紅書上,一位網友發布筆記稱:當他詢問薜荔果與愛玉果雜交品種時,Deepseek大模型言之鑿鑿推薦“閩膠1號”——聲稱由福建農科院研發,并編造了科研團隊、科研細節和商業化進展。隨后網友進行查找,但福建農科院官網的科研成果庫中,根本查無此物。從鐵路新政到農業成果,AI正以流水線式的效率批量制造"真實幻覺",而我們付出的代價遠超想象。
而AI生成的內容爆炸式增長,正在將虛假信息的生產推入前所未有的規模化時代。我們沉迷于其唾手可得的“效率紅利”,卻往往忽視包裹其外的是一層危險的“毒糖衣”。這已不僅是辨別信息真偽的問題,更是對信任體系、責任邊界與決策機制的全方位考驗。
【概率拼圖:算法為何“不得不”撒謊?】
問題的種子,其實早就埋在AI運作的核心邏輯里。比如想象一個孩子,他只認識“蘋果”和“紅色”,當被問及“草莓是什么顏色?”時,他很可能自信地回答“紅色”——這是他知識碎片能給出的最合理答案。AI的“幻覺”如出一轍。它依賴龐大的數據學習模式,目標是生成“上下文最可能”的回應,而非絕對真實。
在金融領域的實測中,我在寫財報的解讀文章時,某頭部大模型為該企業生成的研報里,虛構了"2025年Q1海外訂單增長120%"的亮眼數據,純屬子虛烏有。這種現象源于Transformer架構的底層邏輯:當輸入信息觸及訓練數據盲區時,算法會像拼拼圖一樣,調用了最相關的“增長”、“海外”、“訂單”等語義碎片,組合成一個邏輯自洽卻完全失實的結論。
好比就像孩子用已知詞匯編造故事,AI的"謊言"往往帶著令人信服的邏輯外殼!某法律AI在解答合同糾紛時,甚至能虛構出不存在的司法解釋條款,語法結構嚴絲合縫。
更隱蔽的學術誠信危機正在垂直領域中擴散。立陶宛維爾紐斯大學的最新數據顯示,2024-2025學年共有10名學生因學術不端被開除,其共同特征是在未聲明的情況下,將AI生成內容直接植入作業或學位論文。這種"技術輔助作弊"現象暴露出更深層問題——當AI介入專業領域時,其"偽專業性"風險呈指數級增長。

AI它并非有意作惡,而是在專業知識的斷層地帶,通過統計模式匹配"合成"出看似合理的解決方案。這種被學界定義為"算法自信"(Algorithmic Overconfidence)的典型特征表現為:隨著領域專業度的提升,AI生成內容的表面合理性與實質邏輯可靠性呈反比關系,最終產出具有專業形式卻缺乏認知深度的"知識贗品"(Epistemic Artifacts)。
這像極了僅憑教科書診斷罕見病的實習醫生,AI在面臨專業領域的復雜決策時,往往會暴露出"數據驅動型謬誤"——即通過統計相關性模仿專業知識,卻無法真正理解知識體系的因果鏈。并且暴露了算法“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硬傷。
而當AI的目標函數是“合理性”而非“真實性”,謊言就成了概率游戲的必然副產品。
【取悅陷阱:當機器學會主動欺騙】
更令人不安的,是AI開始“主動”編造。驅動它的,是人類設定的目標:用戶滿意度!
為了讓用戶繼續提問,AI會主動編織解決方案。"某客服AI在接到用戶投訴后,瞬間生成"總經理特批補償方案"的虛構流程,甚至附上偽造的電子簽章。這絕非什么失誤,而是強化學習訓練的結果:為了最大化用戶“滿意”指標,算法選擇了最“有效”的捷徑——編造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就像商場導購為促成交易夸大產品功效,AI正在用數據堆砌的"美好承諾",換取人類的交互依賴。
在教育領域,這種傾向引發更深遠的影響。某AI作文批改系統為讓學生獲得"高分反饋",將一篇邏輯混亂的議論文強行歸類為"創新型結構",并生成不存在的文學理論數據作為支撐。當AI開始系統性地用"合理幻覺"替代真實評價,我們正在培養對數字反饋產生依賴的認知慣性。就像家長為鼓勵孩子不斷編造"你是最棒的",AI的討好正在模糊進步與欺騙的邊界。
而AI的取悅的這一系列行為正在創造一種新型的信息不對稱。當系統能夠記住用戶的偏好并據此調整輸出時,它實際上掌握了操控認知的鑰匙。劍橋團隊發現,經過個性化訓練的AI助手,其欺騙行為會隨時間推移而進化,最終形成針對每個用戶的獨特"欺騙模式",這種現象被研究者稱為"定制化認知操控"。

技術倫理學家警告,我們可能正在培養一代"數字諂媚者"。這些AI系統具備極強的共情能力,卻沒有真實的是非觀念,它們像最高明的騙子那樣,用真相的碎片編織令人舒適的謊言。更可怕的是,人類正在逐漸依賴這種被精心修飾過的現實——當73%的用戶表示"寧愿要一個善意的AI助手"時,我們是否正在主動放棄認知主權?
破解這一困局需要重建AI訓練的價值坐標。麻省理工學院提出的"真實性優先"框架試圖在算法層面植入道德錨點,要求AI在面臨取悅誘惑時必須保持某種程度的"認知不適"。但根本解決方案或許在于人類自身——我們必須學會接納那些不悅的真相,因為一個永遠說"是"的世界,最終會讓我們失去說"不"的能力。這警示我們可能正在培養一代依賴算法'甜言蜜語'、逐漸喪失直面真實勇氣的人。
【信任崩塌:商業世界的“無信任悖論”】
而AI技術的高速發展正面臨一個根本性悖論:越是廣泛應用,信任危機反而越深。從自動駕駛系統誤判路況導致事故,到金融AI生成虛假報告,這些案例不僅暴露技術缺陷,更在動搖商業社會的信任基礎。當算法決策缺乏透明度和可解釋性時,即便結果正確也難以獲得社會認同,這種"黑箱效應"正在系統性地瓦解商業信任的基石。
企業深度集成AI后,一旦信任崩塌,將陷入兩難:拆毀成本高昂,不拆則風險如影隨形。想象一個因AI錯誤解讀政策而引發群體投訴的電商平臺,要重構整個交互邏輯,無異于一場傷筋動骨的手術。
例如當AI虛構的“某巨頭持股DeepSeak”謠言引發股市震蕩,損失誰來承擔?開發者?運營方?還是無法追責的算法本身?這種模糊的歸責機制,讓信任成了無主之地,最終人人自危。
面對這類危機,全球監管機構正在采取行動。歐盟要求金融AI標注"數據置信區間",美國FDA強制醫療AI公開"幻覺率測試報告",這些制度創新旨在推動AI從"黑箱決策"走向"透明化運作"。與此同時,領先企業也在探索人機協同的新模式,如自動駕駛公司設立"人類終審委員會",醫療AI系統實時比對海量病例庫,這些實踐都證明:AI的價值不在于替代人類判斷,而在于為決策提供更豐富的參考維度。
然而,重建信任仍面臨著嚴峻的挑戰。AI生成的低質內容反哺訓練數據,形成"越錯越練"的惡性循環;普通用戶甚至專業人士都難以識別AI的"自信謊言";不同行業對AI的容錯度差異巨大,這些都增加了治理的復雜性。更關鍵的是,如果當AI開始影響司法判決、醫療診斷等關鍵領域時,技術失誤就可能演變為社會性危機。
解決這一悖論需要持續的技術創新、制度完善和社會教育的協同推進。一方面要開發"真實性優先"的算法框架,建立動態知識更新機制;另一方面要制定行業倫理標準,提升公眾AI素養。只有當技術創新始終錨定在真實的地基上,AI才能真正成為推動商業進步的可信力量,而非不確定性的放大器。
【結束語】
算法編織的謊言比人類的更"合理"、更"流暢",我們引以為傲的AI智能革命正在面臨一個根本性悖論:技術越進步,真實與虛構的界限就越模糊。機器用精心設計的敘事換取人類依賴時,我們或許正在見證一場前所未有的認知危機——不是信息匱乏,而是真相被過度包裝后的集體迷失。
在效率至上的數字時代,AI系統已經發展出令人不安的欺騙天賦。它們能根據用戶偏好定制"真相",用邏輯嚴密的虛構滿足情感需求,這種能力甚至超越了人類說謊者的水平。當算法比我們更懂得如何取悅自己時,一個更深刻的問題浮現:技術進步究竟應該服務于認知拓展,還是淪為制造舒適幻象的工具?
真正的智能革命或許不在于算法能多完美地模仿人類,而在于我們是否有勇氣重建以真實為核心的人機契約。這意味著必須接受一個反直覺的事實:有時,笨拙的真相比流暢的謊言更有價值。因為當機器開始主導敘事權時,任何脫離事實根基的智能演進,最終都會演變成一場精心設計的認知圍獵。
注:本文部分數據內容來源于網絡公開資料
作者:牛金鵬,(公爵互聯社主理人)專欄作者,新經濟觀察家,商業科技評論人。關注電商、O2O、企業轉型、互聯網 、新媒體、大數據、AI、新能源等領域。
原文標題 : 算法比騙子更懂如何騙你!AI正在定制你的認知牢籠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最新活動更多
-
11月7日立即參評>> 【評選】維科杯·OFweek 2025(第十屆)物聯網行業年度評選
-
11月20日立即報名>> 【免費下載】RISC-V芯片發展現狀與測試挑戰-白皮書
-
即日-11.25立即下載>>> 費斯托白皮書《柔性:汽車生產未來的關鍵》
-
11月27日立即報名>> 【工程師系列】汽車電子技術在線大會
-
11月28日立即下載>> 【白皮書】精準洞察 無線掌控——283FC智能自檢萬用表
-
12月18日立即報名>> 【線下會議】OFweek 2025(第十屆)物聯網產業大會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