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量產元年過半,宇樹、智元后業內呼喚「第三位」

人形機器人產業正經歷從技術突破到商業驗證的關鍵爬坡期。多元路徑的并行探索,不僅彰顯了市場需求的真實性與復雜性,更在實踐層面加速了技術瓶頸的攻克與成本曲線的下探。這種看似“野蠻”的生長,實則是產業生態在動態試錯中尋找最優解的必然過程。
作者:呂鑫燚
編輯:狄鑫彤
出品:具身研習社
回頭看,年初那句備受質疑的「量產元年」,如今正在被真金白銀的訂單洗刷冤屈。
當智元、宇樹聯合斬獲超億元訂單、眾擎實現千臺級交付、樂聚達成產品“下線即交付”的供不應求,行業圖景已悄然轉變。人形機器人本體企業不再囿于實驗室研發,為市場開拓所困,其核心焦慮已轉向如何快速提升產能,以滿足洶涌而來的交付需求。
松延動力創始人姜哲源對具身研習社表示,目前訂單量已破2500單,銀河通用也曾表示,已獲得100家門店訂單。
商業化的曙光無疑照亮了行業“自我造血”的可能性,但這束光芒并非普照。在本體賽道,伴隨格局逐步清晰,馬太效應日益凸顯:第一梯隊的宇樹、智元手握充裕訂單,而眾多腰部企業仍在兩位數乃至個位數的訂單數量中苦苦掙扎。
即使在聚光燈下的領先陣營,發展路徑亦呈現顯著分野:一部分企業堅持以終局思維為導向,持續深耕“通用型”人形機器人,追求以單一產品平臺覆蓋最廣泛的潛在需求;另一部分則采取“沿途下蛋”策略,優先滿足特定場景或大客戶的定制化需求,通過快速迭代實現商業化落地,并在實踐中逐步逼近其終極目標。
深究其里,商業路徑選擇的底層邏輯,聚焦于人形機器人產品商業本質之爭,它究竟是標準化可大規模復制的“標品”,還是需深度定制以釋放最大價值的“非標品”?前者追求以一款爆品滿足多場景的共性需求;后者則通過定制化解決方案深入釋放生產力潛能,盡管可能推高單次交付成本。
路徑的分野揭示了企業在戰略定位與核心能力構建上的不同選擇,這既是市場自然篩選的過程,也是產業生態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
我們手中沒有預言牌,尚不足以對任何企業的選擇做出論斷。但卻可以透過當下商業化的關鍵詞,來一窺未來景象。
第一梯隊逐漸清晰
“第三位”呼之欲出
無論是技術領先,還是訂單量持續增長,毋庸置疑的是,宇樹和智元已經牢牢坐穩人形機器人“第一梯隊”的位置。這一領先優勢正加速形成正向循環:終端客戶在采購決策中愈發傾向于選擇具備市場驗證與品牌認知的頭部產品,“強者恒強”的行業態勢持續強化。
尤其是租賃商在購買宇樹機器人后,自動化身“流量制造機”,為了將租賃生意拉上去,不停地給機器人整活。機器人“出洋相”已經不再新鮮,機器人rapper、機器人短劇更有看點,當社交媒體上到處都是宇樹機器人的視頻時,宇樹也憑借租賃商的流量嗅覺在C端徹底打開局面。
宇樹二字就像人形機器人身上的金邊,誰看了都會停留兩眼。

圖片來源:宇樹科技
技術底蘊得到流量加持后,最直觀的體現就在宇樹的訂單上。據公開資料,2025年3月宇樹獲得同濟大學10臺宇樹人形機器人訂單,中標價格為825萬元;CES 2025展會后,宇樹收獲美國某倉儲物流公司簽訂數百臺四足機器人采購協議;宇樹以4605萬元中標中國移動旗下公司,包括小尺寸人形雙足機器人、算力背包及五指靈巧手...
目前宇樹尚未公布過今年所有訂單量,但據具身研習了解,宇樹是為數不多能在C端擁有真實訂單的人形機器人本體企業。
值得一提的是,流量只是宇樹商業化的“錦上添花”,早在沒出圈前的2024年宇樹年營收就已達到10億元量級,投資人曾表示宇樹已經連續多年盈利。
和宇樹靠著機器人流量加成不同的是,智元自帶流量,創始人天才少年的標簽不僅深深刻進業內人士的心里,也在外界打下了烙印。更何況智元也并非只有這一塊“活招牌”,無論是大腦側和PI的合作突破復雜長程動作,還是兼具輪式和雙足優勢的新品,亦或是主打“交互”的靈犀X2,都在標志著智元具備“產品力”。

圖片來源:智元
僅7月,智元就頻頻傳來中標捷報,前有中標珠海具身智能應用創新中心數采及展演機器人采購項目,合同金額達1273.62萬元;后有以7800萬元中標中國移動旗下“全尺寸人形雙足機器人”標包。
宇樹和智元證明了在人形機器人本體賽道的商業化切口,離不開技術筑基,疊加一個“被看見”的理由。而該切口又恰好是跑通“自造血”持續領先的關鍵引擎,畢竟人形機器人需要靠源源不斷地真實場景數據喂養,率先交付的企業擁有場景數據主動權,更好反哺下一代產品技術,進而形成良性發展閉環。
當二者在訂單路上蒙眼狂奔之際,留給賽道其他選手的只有“馬太效應”的硝煙。再不出名,恐被強者永遠全方位領先。
至此,人形機器人“第三位”呼之欲出。
有的企業想要復制宇樹的流量神話,在整活路上一去不復返;有的企業在打磨技術差異化,以期突圍;還有企業選擇和單獨場景強綁定,形成小范圍心智;也有人主打全都要,在多個場景完成驗證,培養一個“多邊形戰士”。
然而盡管業內你追我趕的場景有多熱鬧,卻遲遲未有誰是第三位的定論(評判標準多維度并非單一技術、商業化等維度)。具身研習社在業內多方人士處了解到,目前熱門選手有固定幾家且各有所長。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商業化已成為行業格局的“拐點”。想要把握好拐點角度,技術、訂單、流量三者缺一不可。種心錨才能撬長線。
商業化路線的三層分野
商業化已成為行業發展的必然要求,而破題關鍵的路徑抉擇,各家都有不同的看法。
按照層級來分,最頂層的路徑分野在于商業和工業兩大場景。“工廠派”認為,人形機器人更適合落在工業場景。原因在于,工廠是實實在在有用工缺口的需求承接,剛性需求不僅能最大程度釋放人形機器人的生產力價值,也代表著未來商業化規模具有想象空間。其次,工廠結構化環境和標準化流程更適合人形機器人現階段的技術水平,能先讓人形機器人在真實場景中用起來、迭代起來。
而“商業派”則認為,工廠自動化標準程度很成熟,能被機器代替的工作流程早已部署多年,未完成自動化升級的工作流程均屬于復雜作業,并不適合當下人形機器人應用。更何況,工廠容錯率極低,交付后面臨的運維成本和信任成本更高。相比之下,商業場景容錯率更低,包容度更高。雖然面對非結構化和高動態場景,要求避障能力極強,但商業場景的需求指令相對標準化,整體來看對技術水平并未設置較高的門檻。
例如自變量機器人王潛就曾表示,工廠場景避開了模型最擅長的部分,服務業相對來說比較開放,有相對復雜的長序列任務。復雜場景才能真正促進模型能力有效提升,也是真正意義上存在客戶需求、用戶愿意買單、替代完成人類不愿意做的事情的領域。
兩大派系雖然各有側重,但實則都在探索同一條邏輯:讓人形機器人真正用起來。
底層邏輯相通,目標導向清晰下,路線分野便成了“無關緊要”的小事,相反兩大派系各自努力下,也在為賽道不斷拓寬落地邊界。
在場景抉擇之下,下一個存在分歧的路徑為產品邏輯的選擇。部分企業選擇用“沿途下蛋”的方式,包括產品、場景、技術。例如,當下的產品和匹配的場景,并非是企業方最終想深耕的路線,但卻是最適合當下掙錢的路線。先跑起來以此儲存足夠多的真實數據、被驗證可行的技術、真實訂單,彈藥充足后再打磨新產品達到最終通用技能,并完成千家萬戶的愿景;另一部分則是直接進入終局,通過一款產品深扎終局戰場,在終局場景中迭代。
最底層的分野,也是當下影響未來走向最關鍵的抉擇為“標品之爭”。
部分企業認為,人形機器人應該是標準化產品,以技術本身達到通用訴求,進而滿足絕大部分場景的絕大部分需求;另一部分企業認為,人形機器人應該是標準+定制化配合的模式,通過不同場景、不同客戶的訴求,來定制產品的功能。例如精細化操作要求不高可以選配二指抓夾作為末端執行器,要求更高的可以選配五指靈巧手;根據作業程度選配續航能力等。
關于“標品”與“非標”的爭論,其核心在于回歸應用場景的本質屬性。標準化產品憑借其規模效應與成本優勢,更契合需求相對同質化的商業服務領域;而工業制造場景則因產線高度差異化、定制化需求明確且客戶支付能力強,往往成為“標準平臺+深度定制”解決方案的理想試驗場,從而實現更優的應用效能與價值釋放。
簡單來說,沒有最優解只有最適配。
三層分野標志產業商業化仍處于野蠻生長期,但其并不是混亂,反而是產業走向成熟前的必經階段。不同層級、不同維度的路徑選擇,實質是企業基于自身稟賦、技術儲備與市場判斷,對“如何最有效地將技術轉化為用戶價值”這一核心命題的差異化答卷。 工業場景的“剛性需求”與“結構化環境”為技術驗證與價值釋放提供了堅實基礎;商業服務的“包容性”與“相對標準化需求”則為早期規模化與用戶教育開辟了獨特通道。“沿途下蛋”積累了寶貴的實戰經驗與生存資本,“終局思維”則牽引著技術創新的終極方向。而“標品”與“非標”之爭,最終也將在場景適配的法則下找到最優平衡點,標準化核心平臺保障效率與成本,場景化定制模塊釋放深度價值。
綜觀全局,人形機器人產業正經歷從技術突破到商業驗證的關鍵爬坡期。多元路徑的并行探索,不僅彰顯了市場需求的真實性與復雜性,更在實踐層面加速了技術瓶頸的攻克與成本曲線的下探。這種看似“野蠻”的生長,實則是產業生態在動態試錯中尋找最優解的必然過程。
原文標題 : 人形機器人量產元年過半,宇樹、智元后業內呼喚「第三位」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最新活動更多
-
11月7日立即參評>> 【評選】維科杯·OFweek 2025(第十屆)物聯網行業年度評選
-
11月20日立即報名>> 【免費下載】RISC-V芯片發展現狀與測試挑戰-白皮書
-
即日-11.25立即下載>>> 費斯托白皮書《柔性:汽車生產未來的關鍵》
-
11月27日立即報名>> 【工程師系列】汽車電子技術在線大會
-
11月28日立即下載>> 【白皮書】精準洞察 無線掌控——283FC智能自檢萬用表
-
12月18日立即報名>> 【線下會議】OFweek 2025(第十屆)物聯網產業大會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