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融資超百億元,資本瘋搶人形機器人

量產和商業化落地仍面臨挑戰
撰文/ 李覲麟
編輯/ 李 季
排版/ Annalee
從蛇年春晚的一首《秧BOT》到接連舉辦的機器人馬拉松、機器人格斗賽,再到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80多家人形機器人企業齊齊亮相,2025年無疑是人形機器人的破圈之年
收獲熱度的同時,資本也在不斷拋來橄欖枝。明星企業宇樹科技開啟上市輔導,估值超過120億元,有望成為科創板的市值新龍頭;“人形機器人第一股”優必選開啟第五次再融資計劃。
7月以來,整個人形機器人賽道平均每1.5天-2天就有一起投資事件發生,其中“億元級”融資規模更是成為常態。
資本正在押注人形機器人的未來,但量產和商業化落地方面的困境卻是人形機器人的現在。資本市場的火焰燒得越旺,企業的自我造血能力和完整的商業邏輯也更需要經得住考驗。
153億熱錢涌入,2天一起融資事件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一個又一個見證歷史的時刻正在誕生。
相比去年的18家企業,今年人形機器人領域參展的企業連翻數倍,80多家企業同臺炫技。
玩拳擊、打冰壺、抓豆腐、寫書法……人形機器人已經實現了從“動起來”到“用起來”的創新突破,應用場景不斷擴展。
例如,擎朗智能的雙足人形具身服務機器人XMAN-F1,在展會期間展示了流暢制作爆米花的技能,而且還會根據顧客需求調制各類飲料,提供“是否加冰”等多種選擇;
素有“社交悍匪”之稱的靈犀X2雖然身形纖小,但卻能掌握走、跑、跳、騎自行車、負重深蹲等高難度運動技能,還搭載多模態交互大模型,能展示“偷看”“撓癢”等擬人化表現;
上海電氣帶來了一款以“工業基因·場景定制”為開發理念的人形機器人,身高167厘米、體重50千克、全身擁有38個自由度,能夠在多種工業環境中靈活行動并自主識別、定位和搬運不同規格的箱體,大幅提升倉儲作業效率。
從井噴的成果可以看出,人形機器人正從“花瓶”發展為 “幫手”,行業來到了質變時刻。

圖源: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官方
與此同時,在科技與資本的雙重驅動下,人形機器人行業正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融資熱潮。2025 年,這一領域的熱度急劇攀升,成為全球投資者矚目的焦點。
從融資事件的數量來看,呈現出爆發式增長。數據顯示,2025年至今,人形機器人領域投融資次數108次,金額達153.5億元。
7月以來,整個賽道的融資節奏更是進一步加快,平均每1.5天-2天就有一起關于人形機器人的投資事件發生。
種種數據直觀地反映出,越來越多的資本開始涌入人形機器人賽道,行業的吸引力與日俱增。
融資金額方面,更是屢創新高。
億元級融資已成為常態,大額融資事件頻繁出現,更不乏紅杉資本、高瓴資本等全球頂尖投資機構。深圳市越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宣布成功完成定向增發,募集資金總額達 10.37 億港元;深圳市眾擎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連續完成 Pre-A++ 輪與 A1 輪融資,總額近 10 億元;智元創新(上海)科技有限公司、深圳逐際動力科技有限公司、杭州云深處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也在 7 月公布了相關融資進展,單筆金額均超億元。
明星企業當然也在行列之中,今年春晚的《秧BOT》成功出圈后,宇樹科技成為了人形機器人界的“當紅炸子雞”,不僅引起了消費市場的廣泛關注,掀起一輪租賃機器人的熱潮,還在資本市場受到追捧。

宇樹科技最新融資進程
中國移動、雷軍(順為資本)、騰訊、阿里、螞蟻集團等巨頭爭相入局,使得宇樹科技在 C 輪后估值漲至 120 億元。日前,證監會官宣宇樹科技已開啟上市輔導,有媒體預測宇樹科技的上市板塊大概率為科創板,以其目前的估值來看,宇樹科技將有望成為科創板的市值新龍頭。
而已經上市的港股“人形機器人第一股”優必選也在“借東風”增厚實力。7月22日,上市19個月的優必選發布公告稱,開啟第五次再融資計劃,擬以每股82港元的價格配售約3015.545萬股新H股,募資約24.73億港元,經扣除相關費用及開支,募資凈額約24.10億港元。
頭部企業憑借領先的技術、強大的團隊以及良好的市場前景,成為資本競相追逐的對象,進一步推動了行業估值的提升。
征服萬億級市場,先解決量產
今年以來,無論是從資本熱度還是市場訂單來看,人形機器人行業都迎來了井噴時刻。7月11日,中國移動計劃用4605萬元采購宇樹科技的小尺寸人形雙足機器人、算力背包和五指靈巧手,這是國內人形機器人領域最大單筆公開訂單,也意味著“國家隊”給人形機器人規模化商用再添一把火。
放眼未來,EVTank預計2035年全球人形機器人需求量將達到1800萬臺,市場規模將攀升至1.5萬億元。摩根士丹利也預計,人形機器人在2025年下半年將于中國“被廣泛采用”。

圖源:新戰略
政策與前景,讓人形機器人行業今年正式迎來“量產元年”的呼聲越來越高,但現實情況是,盡管人形機器人行業在技術研發和資本注入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但在量產和商業化落地環節仍面臨諸多挑戰。
從生產工藝來看,人形機器人的制造涉及機械、電子、軟件等多個領域的復雜技術,對生產工藝的要求極高。
“目前大多數人形機器人企業的生產仍依賴手工完成,雖然小批量生產時不會出現太大問題,但一旦進入大規模生產階段,就會暴露出生產效率低下、產品質量不穩定等問題。”某人形機器人企業人員透露。
關鍵零部件的產能瓶頸也制約著人形機器人的量產進程,以行星滾柱絲杠為例,作為人形機器人的關鍵零部件之一,其生產工藝復雜、技術門檻高,且具備規模化生產能力的供應商數量有限。
目前,行星滾柱絲杠的生產仍依賴手工操作,導致產能嚴重不足,難以滿足市場需求。此外,其他關鍵零部件,如伺服電機、減速器、傳感器等,也存在類似的產能問題,因此整機制造成本居高不下,且由少數企業主導,議價空間極小。
對于人形機器人企業來說,要實現從百臺到千臺甚至萬臺的跨越,不僅需要在生產工藝上進行重大創新和改進,提高生產自動化水平,還需要加大對關鍵零部件供應商的扶持力度,培育更多具備規模化生產能力的供應商,以保障零部件的穩定供應。

馬斯克透露預估2026年開始量產Optimus
再談商業化落地問題,人形機器人的成熟應用場景相對有限,大多仍處于展示和試點階段。
例如春晚的《秧BOT》節目讓宇樹科技的人形機器人一夜之間有了極高的品牌知名度,引發消費市場和租賃市場的火爆,但隨著熱度降低,其產品在二手市場的價格也開始大幅下跌,這或許能從一定程度上說明,表演、觀賞場景還不足以打開更廣闊的消費市場。
在其他場景的應用中,人形機器人能夠提供的作用也十分局限。例如傅里葉智能在2017年就切入了醫療康復機器人市場,在養老護理場景中,雖然人形機器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為老年人提供陪伴、健康監測等服務,但由于老年人的身體狀況和需求復雜多樣,機器人在應對突發情況和提供個性化護理服務方面也仍然存在著明顯不足。
教育場景中,優必選的人形機器人已經進入學校進行試點教學。作為教學輔助工具,雖然能夠為學生帶來新穎的學習體驗,但目前其教學內容和方式還不夠豐富和靈活,難以完全滿足教學需求。
此外,“軟硬一體”交付能力仍是行業痛點。人形機器人不僅需要具備先進的硬件設備,還需要強大的軟件系統來實現其智能化功能。然而,目前很多企業在硬件和軟件的協同發展方面存在不足,導致機器人在實際應用中出現軟件與硬件不兼容、系統穩定性差等問題,影響用戶體驗和產品推廣。
當前,人形機器人行業正處于一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關鍵時期。近期的融資熱潮,彰顯了資本對這一領域未來發展潛力的高度認可,但行業在量產和商業化落地方面的困境也客觀存在著,人形機器人行業要實現從概念到現實、從實驗室到市場的跨越,一切還需要耐心。
原文標題 : 半年融資超百億元,資本瘋搶人形機器人
 
    最新活動更多
- 
			                11月7日立即參評>> 【評選】維科杯·OFweek 2025(第十屆)物聯網行業年度評選
- 
			                11月20日立即報名>> 【免費下載】RISC-V芯片發展現狀與測試挑戰-白皮書
- 
			                即日-11.25立即下載>>> 費斯托白皮書《柔性:汽車生產未來的關鍵》
- 
			                11月27日立即報名>> 【工程師系列】汽車電子技術在線大會
- 
			                11月28日立即下載>> 【白皮書】精準洞察 無線掌控——283FC智能自檢萬用表
- 
			                12月18日立即報名>> 【線下會議】OFweek 2025(第十屆)物聯網產業大會
 
						 
						

 
  				 
      			 
           
          
 
           
           
          	 分享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