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的各種機器人
芝能科技出品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已成為中國AI產業鏈整體技術能力的一次集中體現。
與往年偏重模型或芯片的展示不同,今年的展會呈現出高度系統化的特征,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垂直行業大模型與國產算力構成了完整的從感知、認知、執行到算力支撐的閉環。
尤其是在“麒麟”具身智能訓練場等新基礎設施的帶動下,具身智能成為新的技術高地,正在重塑機器人訓練、工業自動化、服務協作的核心方式。
我們從訓練平臺、應用模型與國產算力三大層面,梳理2025年WAIC上人工智能體系化發展的核心脈絡。

01
具身智能成為新焦點:
訓練基礎設施的進化
本屆WAIC的一大亮點,是具身智能從概念走向工程落地的趨勢顯現。
在展館內模擬的“WAIC里·技能大舞臺”區域中,20余款人形與結構機器人完成了一系列高精度操作,如剝蛋、寫字、舞獅、串煮、搬運等,表明動作控制與場景泛化能力均已具備實用性門檻。這些展示背后,是更為底層的訓練系統支撐能力的提升。

作為目前全國首個異構人形機器人訓練平臺,“麒麟”具身智能訓練場首次被系統性披露。該訓練場位于上海浦東,面積達4000平方米,可容納超過百臺機器人并行進行交互訓練。
其核心機制是通過真實物理交互環境生成結構化數據,實現動作執行、任務理解、路徑規劃與人機交互等行為數據的聚合。
每天可生成約5萬條高質量交互記錄,計劃至2025年年底,累計將達到1000萬條數據規模。這一量級的數據,對于復雜控制系統的微調、模態遷移能力的檢驗,以及泛化模型的構建具有決定性價值。
技術上,訓練場并非只是傳感數據的收集地,更關鍵的是其對異構系統的兼容與訓練流程的標準化能力。
在同一物理平臺上,協同運行多家企業提供的人形機器人本體、執行器、視覺模組與后端大模型,其核心難點在于建立統一的任務分解標準與動作評價體系。
目前,“麒麟”平臺已實現多型號、多架構機器人間的協同訓練,初步形成一套低成本、高頻率的“具身學習流水線”。
訓練場并非孤立設施,而是嵌套于浦東模力社區這一城市級AI資源集群中。依托社區提供的本地算力、云數據調度與硬件資源支持,訓練場實現了“任務驅動—數據采集—模型訓練—反饋迭代”的快速閉環。
這種多主體協同的生態式基礎設施,為未來具身智能在制造、養老、物流、救援等多場景下的能力驗證與迭代提供了新范式。
02
從多模態模型到算力平臺:
國產AI生態加速整合
除了具身智能與人形機器人基礎設施的進化,WAIC2025的另一個技術看點是大模型與國產算力的深度融合,以及場景化落地能力的系統強化。
在展會現場,可以明顯觀察到模型能力已從單一文本語言處理,拓展至圖像、視頻、音頻、空間感知等多模態輸入,并與垂直行業應用密切掛鉤。
圍繞3D內容生成的模型在本屆展會中首次批量亮相。
相較于以往需使用專業建模工具與人工流程構建虛擬三維環境,當前模型可通過自然語言或圖片輸入,在數分鐘內生成復雜場景,極大降低內容生產門檻。
這種生成能力,不僅適用于文娛、教育等虛擬現實應用,也可反向嵌入機器人路徑規劃、場景理解等物理空間任務中,成為具身智能的上層感知支持。
在工業側,模型設計正在向端到端架構演化,取代以往的模塊式任務分解與特定邏輯流程。
部分模型直接從采集到的傳感器數據中輸出動作或控制命令,省去中間的狀態建模與邏輯結構設計,提高泛化性能。尤其在高風險環境(如礦山、災后區域)或弱結構環境(如家庭服務)中,這種一體化模型顯著提升了部署效率與系統魯棒性。
支撐上述模型訓練與實時部署的,是國產算力基礎的快速成長。WAIC2025期間,多家本土芯片企業集中展示了新一代AI芯片與平臺系統,涵蓋從TPU、GPU到異構計算節點的多種架構路徑。
在推理和訓練合一的場景下,本土研發的芯片平臺已具備基礎可用性。
如新一代訓推一體GPU系統,通過自研架構與HBM高帶寬顯存的結合,提升了數據吞吐能力,滿足百億參數級模型訓練需求。
另一類TPU平臺則強調能耗控制與大規模集群互聯能力,支持1024片芯片間高速通信,可滿足大模型低延遲、高并發的計算場景。
更具系統性的進展在于,國產算力平臺正從單點芯片能力走向全鏈路生態構建。
從編譯器、驅動協議、開發套件,到算力調度平臺與服務端系統,多個展臺展示了從終端芯片到集群平臺的完整方案。這不僅是對“自主可控”的回應,更意味著中國AI基礎設施建設進入以場景適配為導向的成熟階段。
算力基礎的建設也嵌入到了上海的城市級資源布局中。以張江機器人谷為例,上游關鍵部件(如減速器、傳感器)企業與下游算法公司、高算力平臺集聚分布,形成了緊密耦合的產業閉環。
而模力社區、模速空間等區域,也在提供本地算力、數據治理、應用調度等服務,構建了覆蓋“模型—芯片—場景—服務”的AI生態完整體。
小結
2025年的WAIC,不僅展示了中國人工智能領域技術能力的階段性突破,更首次呈現出一種結構化的體系圖景。
大模型、具身智能、國產算力的并行發展,以及它們通過場景、數據、平臺彼此打通的能力,中國AI正從“單點創新”向“系統融合”轉型。
原文標題 :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的各種機器人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最新活動更多
-
11月7日立即參評>> 【評選】維科杯·OFweek 2025(第十屆)物聯網行業年度評選
-
11月20日立即報名>> 【免費下載】RISC-V芯片發展現狀與測試挑戰-白皮書
-
即日-11.25立即下載>>> 費斯托白皮書《柔性:汽車生產未來的關鍵》
-
11月27日立即報名>> 【工程師系列】汽車電子技術在線大會
-
11月28日立即下載>> 【白皮書】精準洞察 無線掌控——283FC智能自檢萬用表
-
12月18日立即報名>> 【線下會議】OFweek 2025(第十屆)物聯網產業大會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