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全尺寸人形交互陪伴機器人GR-3有哪些亮點值得關注?
2025 年8月6日,即世界機器人大會(8月8日開幕)前兩天,傅利葉在北京正式發布首款主打交互陪伴、具備 “可觸摸” 特性的全尺寸人形Care-bot —— GR-3。作為 GRx 系列第三代智能人形機器人,GR-3 憑借柔膚軟包覆材設計與全感交互系統,推動 “有溫度的科技陪伴” 從概念邁向現實。
一、GR-3產品設計理念
1. 外觀設計
GR-3 的外形設計以“親和力”與“安全感”為核心理念,通過多維度設計強化 “有溫度的科技陪伴” 體驗:
在形象塑造上,以棕色靈動雙眼、柔和面部曲線、圓潤適中的身高比例搭配溫和自然的肢體語言,共同營造出輕松、靈動、可親近的機器人形象,弱化機械感以減少用戶的疏離感與畏懼心理;
在感官體驗上,采用莫蘭迪暖調配色,并以包覆材料結合安全環保的“固特棉 GFOAM” 軟包內里,為使用者帶來柔和親近的視覺與觸覺感受。
2. 本體結構設計
在本體結構上,GR-3 身高 165cm、體重71kg,全身多達55個自由度以支持更擬人化的肢體表達;通過優化頭部空間與軸心位置,實現了緊湊靈巧的結構設計。
同時,其采用模塊化設計,高效集成各類傳感與運算模塊,在保證美觀的同時兼顧實用性與拓展性,為多場景人機交互奠定基礎。
電池系統方面,GR-3 采用雙電池熱插拔架構,結合動態能源調配系統實現無縫切換,單次續航提升至3 小時。這一設計支持機器人不間斷供電更換電池,還能降低沖擊電流與電弧風險,從硬件底層保障 7×24 小時連續作業能力及能源供應可靠性。
3. “以人為本”的設計初心
傅利葉一直在做康復機器人,其核心理念是用“機器人技術去賦能于人”,去幫助人。傅利葉產品研發總監蔡宇圣在GR-3發布會上談到,GR-3 是 GR-1、GR-2 及開源機器人 Fourier N1 的集大成之作 —— 既往在算法、運控及硬件核心零部件上的優化成果,均在其性能中得到體現。例如其強調的交互功能,便依托于在 GR-1、GR-2 基礎上優化改進的穩定基座系統。
GR-3的每一處設計都在踐行傅利葉“以人為本”的初心——致力于成為能夠讀懂情緒、傳遞善意的社交陪伴伙伴,在公共服務空間中,用自然的交互方式,構建溫暖的人機情感連接及智能協作。

GR3發布會的功能演示技術圓桌討論環節(圖片來源:傅利葉)
另外,在GR3發布會的功能演示技術圓桌討論環節,傅利葉創始人兼CEO顧捷向公司產品研發總監蔡宇圣和產品設計總監鐘正杰提問到:“‘以人為本’的理念是我最初給GR-3項目定下的方向。從你們角度來看,什么才是‘以人為本’?”兩位專家從各自的角度給出了生動的闡釋。
鐘正杰認為:“對我而言,‘以人為本’ 不僅要考量使用場景與功能,更核心的是實現‘人機交互的以人為本’。例如,我們曾耗費大量時間調試‘眨眼’ 節奏,只為讓 GR-3 擺脫 ‘機械感’,具備‘眼神交流’ 的能力。我們期望人無需遷就機器;而機器能如伙伴般提供協助,構建真正富有人情味的體驗。”
蔡宇圣則從技術開發層面談到:“我們將這一理念落地為:所交付的產品需兼具完整功能、可拓展性與易開發性,以支持專業與非專業兩類使用者。尤其針對非專業使用者,要實現易上手、易用、易學習。同時,所有可靠性機制均由我們定義和設計,使用戶在與機器人交互時不會感受到突兀的機械感’。這是研發團隊在各模塊、子系統開發及全量系統迭代中均需關注的要點,亦是公司信條的落地實踐。”
4. 構建開發者生態
GR-3讓開發者體驗再次升級:傅利葉高度重視開發者體驗,基于前兩代用戶反饋,GR-3優化開發框架,支持服務器-客戶端架構 的算法開發。無論是機器人研究學者、工業自動化工程師還是AI軟件開發者,都能快速上手,高效定制多樣化的應用,推動機器人技術創新。
未來,傅利葉還將為場景開發者提供交互API,持續降低使用門檻,推動機器人在真實場景中實現個性化落地,讓技術真正服務于情感連接。
二、GR-3的三個核心亮點
GR-3追求的是親和、友好、溫暖的產品特質;這也是傅利葉從成立以來一直堅持的“以人為本,服務于人”的初衷—— 所有設計都圍繞人和場景展開。如果把GR-3的功能具體拆解,有三個核心亮點:全感交互系統、擬人化的動作和表達、整機可靠性。
1. 全感交互系統
GR-3的全感交互系統集成聽覺、視覺、觸覺三大模塊,通過協同反饋實現更自然、擬人的情感互動。另外,該系統還構建了“快思考”與“慢思考”的雙路徑響應機制。其中 ,“快思考” 對應機器人的 “本能反應”。例如,當它處于語音交互或人臉識別跟蹤狀態時,若受到突發觸碰(如腹部被觸摸),會立即切換行為優先級以響應觸碰 —— 這一被定義為 “本能層” 的機制,類似人類面對飛蟲靠近時的下意識眨眼動作,通過硬編碼方式實現。
而當同一指令被多次觸發(如連續追問、多次觸摸),則啟動“慢思考”模式——由大模型推理引擎理解復雜語義、交互歷史及觸發特征,生成更自然且適配場景的復合應答。

蔡宇圣表示,傅利葉深耕康復康養領域十年,期間逐步提煉出更廣義的“交互” 概念。在與患者接觸的實際場景中發現,“交互” 遠不止語音溝通,還包括通過觀察調整溝通策略、通過接觸傳遞信息,乃至以肢體語言、臨床反應主動引導患者 —— 這讓我們意識到 “交互” 的內涵極為寬泛。
要讓新一代機器人真正融入實際場景,必須將這種廣義交互落到實處。GR-3 在此方面進行了大膽嘗試,過程分為兩個步驟:
“第一步,在現有視覺、聲學感知基礎上,新增 “觸覺” 模態輸入。這對團隊構成不小挑戰:初始產品定義與目標雖詳盡,但落地時需兼顧體積限制、功能實現、任務完成及傳感器堆疊。因此,項目啟動即需明確:硬件層面如何實現傳感器的全面堆疊與結合?軟件系統如何預留接口?”
“第二步,鑒于項目周期緊,團隊延續傅利葉在人形及通用機器人賽道的節奏 —— 快速執行、快速迭代。在這樣的節奏下,我們完成整個系統的傳感器調試與鏈路打通,且最終還解決量產及規模化擴張問題,使機器人技術普惠更多使用者,踐行最初的初心。”

GR-3全感交互系統(圖片來源:傅利葉)
2. 擬人化的動作和表達
1)待機狀態設計:讓擬人行為更自然
GR-3 設計有 “NPC 模式”:即使處于待機狀態,也能持續傳遞 “正在觀察”、“正在思考” 的狀態。這一設計并非僅為美觀,而是為了構建人機間的信任與自然感。
鐘正杰講到:“早期測試發現,機器人啟動時易讓周圍人感到突兀—— 因人們難以判斷其狀態。這促使我們通過補充淺層交互傳遞 ‘狀態信息’,進而設計了類似 ‘愛豆待機動畫’的模式,使用戶能直觀識別其待機狀態。”
“在交互過程中,為使GR-3 能傳遞情緒價值,需重新考量技術落地方式。我們為此進行了新嘗試:依托現有軟硬件平臺,持續增加 ‘下意識反應’,以進一步豐富交互效果。”蔡宇圣補充說道。
2)多種步態演示:功能之外的表達
人類在不同場景下步態各異,機器人亦應如此。有人追求速度,有人側重穩定,亦有人傾向柔順步伐,GR-3 的研發也基于此思路,探索讓機器人在不同情境下匹配相應行走姿態。
對此,顧捷談到:“例如,標準自然步態中,其雙臂自然跟隨,可同步完成下蹲、彎腰、后仰等姿態調整以適應不同空間;直腿行走的擬人步態,則是為呈現更親和自然的形象;甚至有類似‘小鴨子’ 的搞怪步態,通過張開雙腿的可愛移動,將情緒注入步態。這類設計讓機器人的運動擺脫冰冷機械感,具備‘表達力’,使人能從其行走姿態中感知到機器人當下的‘狀態’。”
自然步態(圖片來源:傅利葉)

直立行走(圖片來源:傅利葉)

鴨子步(圖片來源:傅利葉)
他進一步補充說道“要實現這個目標,我們要不斷嘗試各種算法、調參、觀察模仿人的各種行為模式,這些成果都離不開我們研發團隊的辛勤付出。”
另外,蔡宇圣表示,GR-3 運控開發之初,團隊便針對這款在外觀、交互及功能設計上有重大調整的產品,探討運控層面需如何適配。經快速全面討論后,發現整體難度極高,過程中形成了三點核心思路:
其一,自始強調算法、硬件、產品定義團隊的深度溝通,通過前期充分規劃實現正向設計。為使機器人平臺能承載不斷涌現的新步態與新表現形式,團隊調研了過去30 年人形及通用機器人的設計文檔與基礎原理,據此選擇構型,為未來拓展更多表現張力預留空間。
其二,聚焦運控開發本身,針對每個單獨的運控功能,可能會采用模型控制、強化學習控制、模仿學習控制等不同的形式,突破技術項目本身命名的束縛,核心是將動作與任務形態盡可能原子化。
其三,在系統構建上,注重多原子化技能的有機融合,力求機器人的動作與形態展示并非基于刻板的模式或任務切換(如固定時刻展示特定動作),而是能基于與外界的實際交互自主決策表現形式。
3. 整機可靠性
感知交互的自然性、待機狀態與行走的擬人化等“以人為本” 的體驗,均建立在整機可靠性的基礎之上。若機器人不穩定、不可靠,再精妙的設計也會失去意義。
蔡宇圣解釋說:“我們團隊多出身于工業領域,對我們而言,系統與設計的可靠性是永恒且核心的議題。這一目標雖宏大且需長期踐行,但其實現終究要落實到工作的細節之中。”
“第一,硬件團隊在GR-3 的開發及團隊構建中,著重強調機器人設計中可量化分析的環節。在正向研發中,需于產品落地前明確:下一代技術可優化的環節,安全系數如何預留,以及整個設計語言與框架的迭代優化路徑。”
“第二,軟件系統層面,我們正逐漸將程序框架與數據鏈路框架升級為真正的‘機器人操作系統’(而非基于 Linux 的開發機),這需要清晰規劃數據鏈路、預留冗余機制、設計安全策略及緊急信息處理方案。”
“第三,對于主動可靠控制策略,我們預留了較大開發空間,這對未來真實交互場景至關重要—— 例如緊急情況下,機器人如何可靠回歸穩定狀態或恢復可執行狀態,將是接下來的開發重點。”
三、GR-3商業化落地場景選擇
傅利葉在功能優化的基礎上,賦予GR-3陪伴屬性,在保障核心功能的前提下,進一步追求情感存在感和交互體驗升級。傅利葉圍繞技術迭代、用戶體驗和商業化落地等多個產品維度,明確了未來機器人的發展方向和應用目標:
社交陪伴:聚焦人與機器人的情感連接,適用于公共空間、教育環境等場景。它通過日常互動、社交交流與情緒陪伴,承擔獨居老人陪伴、兒童互動玩伴等角色,用溫和響應構建情感紐帶。
輔助陪護:在情感陪伴基礎上延伸服務功能,覆蓋行動輔助、健康監測、康復訓練等專業場景。
顧捷表示:“傅利葉的核心是打造“賦能于人” 的機器人。我們雖從康復賽道切入,但不僅限于康復養老領域,例如,GR-3 也可應用于制造業工廠等提升效率的場景。”同時,他也坦率的表示,GR-3目前距離落地家庭場景仍有距離,因涉及行業規范標準等多重問題,需長期解決。但這款有趣、有愛且兼具功能性的機器人,已為傅利葉向家庭場景邁進打下了堅實基礎。

GR-3發布會現場
另外,關于傅利葉在機器人落地場景的選擇上,顧捷回答說:“人形機器人天然適配人類社會生活場景,但需明確技術落地的優先級:當下及未來一段時間,需判斷哪些場景更適合技術落地。家庭陪伴場景的實現尚需較長時間,而社區康復養老、導覽咨詢等公共服務場景落地性更強,有望盡快實現—— 這也是傅利葉當前優先聚焦的賽道。”
他進一步提到:“目前,傅利葉的機器人產品矩陣在醫療體系中已具備廣闊應用空間。未來,機器人可成為醫生的得力助手:從患者入院時的導診、評估、訓練,到出院后的遠程康復跟進,全方位提升醫療體系效率。”
顧捷還表示,傅利葉的技術研發既有短期突破,更有長期錨點:短期聚焦公共服務場景的效率提升,幫助人們從繁重工作中解脫;長期則致力于讓機器人走進社區、機構乃至家庭,成為人類的陪伴伙伴。
他強調,傅利葉不單純追求機器人的智能與強大,更希望其成為人類的“延伸”,與人類共同成長,從工具進化為伙伴。這背后是我們的核心價值觀:技術是工具,服務人才是目的。所有創新與突破,最終都要回歸 “讓機器人更好地服務于人” 的原點 —— 唯有站在人的角度創造,技術才有溫度,產品才有生命力,機器人才能真正從 “機器” 變為 “身邊的伙伴”。這是我們當下的理念,亦是未來的踐行方向。
因此,技術團隊在創新突破時,需融入人文視角,讓機器人真正幫助人、賦能人。
原文標題 : 聚焦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全尺寸人形交互陪伴機器人GR-3有哪些亮點值得關注?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最新活動更多
-
11月7日立即參評>> 【評選】維科杯·OFweek 2025(第十屆)物聯網行業年度評選
-
11月20日立即報名>> 【免費下載】RISC-V芯片發展現狀與測試挑戰-白皮書
-
即日-11.25立即下載>>> 費斯托白皮書《柔性:汽車生產未來的關鍵》
-
11月27日立即報名>> 【工程師系列】汽車電子技術在線大會
-
11月28日立即下載>> 【白皮書】精準洞察 無線掌控——283FC智能自檢萬用表
-
12月18日立即報名>> 【線下會議】OFweek 2025(第十屆)物聯網產業大會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