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智能體開發者的生存境況

去年開始,智能體成了科技圈最火的搞錢賽道。一批低代碼、無代碼開發平臺,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把過去需要編程、調模型的復雜開發流程,簡化成了搭積木式的拖拽操作,只用幾個步驟就能搭建一個智能體。
一時間,無論是辭職創業的資深程序員、課余折騰的高中生,還是完全不懂編程的心理咨詢師,都涌進了這個領域,人人都想試試“做個智能體賺錢”。
喧囂過后,第一批智能體開發者的生存境況到底怎么樣呢?

目前看,國內外開發者已經處于平行世界,完全是兩種模式了。我們能在谷歌、Meta的發布會,或是海外開發者社區workshop上,聽到“一人開發800個智能體”的創業神話,那邊的開發者靠通用工具訂閱費就能活得滋潤。
而中國第一批智能體開發者的生存模式,比起硅谷同行,要更復雜一些。

如果給國內第一批智能體開發者貼一個標簽,首選是“草根”。過去一年多以來,涌現出了大量的非傳統開發者,他們大多沒有專業編程能力,僅憑創意和低代碼平臺,就能做出能用的智能體產品,甚至拿獎賺錢。
比如百度聯合英偉達舉辦的2024百度搜索·文心智能體創新大賽總冠軍曉曉,原本是百度問一問的情感答主,38歲失業后,她抱著試試的心態,搭了個情感咨詢導師智能體。
還有很多做小紅書的寶媽,日常時間零散又有限,手動做圖文內容特別耗時。用Coze智能體搭一個專屬Agent,不用額外輸入參數,提前把工作流設好,比如選好小紅書常用的圖文尺寸,設定固定風格,如育兒干貨、母嬰好物分享的專屬版式,Agent就能自動批量生成符合平臺調性的博文圖片。后續寶媽們只要找時間直接發布,不用再在圖文制作上費心思,能省不少精力。

更讓人意外的是這個群體的年齡跨度:某平臺的智能體創新大賽里,有9歲的小學生提交作品,也有51歲的退休教師。
不難發現,硅谷的智能體開發熱潮,還是以技術極客、連續創業者為主。跨專業、無技術背景的人群進入開發領域,是國內智能體爆發之后的一個獨特現象。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差異?一是國內的低代碼和無代碼開發平臺更“卷”,把技術門檻降到了拖拉拽的水平,會用電腦就會開發智能體。秒噠、扣子這類零編程基礎即可開發的平臺問世,讓開發者群體從技術圈層擴展到教師、退休人員甚至學生。

更關鍵的是,國內龐大的細分需求需要草根開發者填補,創意的價值在垂直場景里被放大了。無代碼平臺把技術能力封裝成現成模塊,開發者不用關注底層邏輯,只需聚焦解決問題,比如法律咨詢、面向寶爸的育兒知識,還有醫院導診機器人緩解導診護士的壓力……這些場景十分細分,互聯網巨頭或軟件服務商來做人工成本高、回報低,恰恰成了草根開發者施展的舞臺。
但是,有夢就一定有錢賺嗎?

就在國內智能體百花齊放的時候,我們不能忽視的是國內智能體開發者的商業變現,跟海外同行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在海外,智能體訂閱已經是成熟到甚至“群魔亂舞”的商業模式。有開發者吐槽,東南亞有大量短平快的智能體,短時期就能吸引大量用戶訂閱,已經成了商業健身房一樣的套路。
可在國內,智能體開發者的日子要緊巴得多。比如之前提到的曉曉,有了情感咨詢智能體的穩定收入,但一個月也就3000元。全網10萬+粉絲的律師,靠智能體分身提供法律咨詢,拿到的有效線索里,最高成交金額才數萬元,與其本職工作相比,顯然不夠看。
而這些,已經是智能體開發平臺的標桿案例了,更多智能體還處于免費或極低訂閱費的狀態。
同樣是做智能體,為什么國內外差距這么大?最主要的因素是獨特的付費環境。

國內C端用戶對工具類智能體的付費意愿低,還有很多免費同類應用可選,導致智能體的商業冷啟動周期長,剛開始只能靠免費試用來引流,可這樣一來,付費轉化率也跟著降低。
面向B端市場呢?龍頭或大型企業的AI智能體開發訂單,大多被基礎模廠或有規模的ISV服務商包攬,個人開發者很難撬動這塊大蛋糕,而中小企業客戶的預算往往有限,只能賺點小錢。
除了外部市場環境,國內開發者本身更草根,也是影響收入的一個原因。無代碼開發讓非技術人員靠拖拽就能完成智能體的開發,低門檻既是機遇也是負擔,直接導致市面上的同類智能體泛濫。諸如“小紅書文案生成器”“情感博主”之類的簡單智能體,在各平臺扎堆出現,模仿者多了,加上功能重復,開發者的收入也隨之暴跌。
所以說,國內智能體開發者還真沒辦法像海外同行那樣輕松賺到錢。不過,他們也有自己的生存哲學。

沒有成熟的軟件付費市場,也沒有企業金主的大訂單,國內開發者走出了一條更務實的生存路徑,靠小而散的需求拼出了自身的生存空間。
在三類生存實踐里,我們能看到草根開發者的務實與靈活:
一類是抱大腿型。
對缺流量、缺變現渠道的草根開發者來說,抱緊大互聯網平臺的現成生態,把智能體嵌進成熟生態里賺錢,是最省心的選擇。

以兩大移動支付生態為例,騰訊基于混元大模型打造的低代碼AI智能體平臺騰訊元器,就把智能體與微信生態深度綁在一起,提供微信支付MCP,一個奶茶店小老板,可以在平臺搭一個智能點餐助手,直接接入微信支付,還能通過企業微信給新顧客發滿20減5的微信優惠券,把點單效率與消費者黏性拉起來。
螞蟻集團推出的無代碼AI智能體平臺百寶箱Tbox也具備類似的能力,支持調用支付寶的支付、會員、生活服務等接口,開發者輕松做出支付寶生態內的AI應用。
字節跳動的Coze,也能給開發者提供全平臺流量池,Coze整合了抖音、微信、飛書的插件,還自帶豆包大模型,個人開發者半天就能搭出能用的工具,分發到服務號、個人社交媒體等渠道,提供客服、互動咨詢等互動。

第二類生存模式,是小而精,專啃巨頭看不上的那些垂類小場景。
模廠和ISV服務商更愿意盯著政務、金融等高投入場景,而那些小而散的需求,比如寶媽做母嬰媒體的內容工具、社區夫妻店的私域群客服。這類需求不用做復雜功能,靠低代碼平臺的模板就能落地,賺的錢雖不多,但勝在穩定,需要接地氣地理解,成了草根開發者的專屬領地。
比如百度的文心智能體平臺,把零代碼邏輯簡化到選模板、填需求、生成、上線,還提供流量扶持,特別適合做ToC小場景的智能體。京東云的言犀智能體平臺,提供客服、供應鏈的現成模板,則盯著電商場景,線下小店主改改描述就能用。

還有一類技術水平略高的智能體開發者,則可以面向中小微企業的痛點,走定制型的生存之路。
此前我們曾采訪過一個獨立AI開發者,幫中國數千個工廠做視覺識別的定制化模組,很多客戶都是通過抖音平臺直播找過去的。而中國有幾千萬家中小微企業,它們沒能力請AI小虎、智能體小龍做定制化AI系統,但也有“私域問題回復不過來”“產品圖冊整理不全面”“客戶跟進慢”之類的困擾。
這些廣覆蓋、低預算的企業需求,其實不用做復雜的架構,只要能解決具體問題,企業就愿意付費,也是草根開發者團隊的定制生意來源。
幫助企業用戶搭建一個智能體系統或數字團隊,現在也變得格外簡單。今年WAIC大會上,BetterYeah AI就展示了數字員工的極簡流程,只用一分鐘,就能拼出一個數字員工智能體,還能對接企業現有的CRM、ERP系統,進行協作,百麗這樣的大企業用它開發“貨品AI助理”,草根團隊也能借鑒這套邏輯,依托這類開箱即用的企業級開發平臺,吃到B端市場的定制化蛋糕。

從這些生存哲學背后,我們可以大致描摹出第一批草根智能體開發者的日子,那就是:或許無法一夜暴富,卻足夠扎實。
不用靠風口割韭菜,不用跟巨頭搶賽道,就靠解決一個個小問題,在小而散的場景里,給中小微企業和普通人帶去用得起的AI,從而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
這種生存之道,或許不像硅谷創業神話那樣炫酷,卻恰恰是中國AI產業最接地氣的底色。

智能體開發極大地降低了普通人參與AI的門檻,這些草根開發者的生存與成長,正是中國AI產業最鮮活的生命力。AI產業之爭,最終是生態之爭,而開發者是生態的核心。
要吸引更多人入局智能體,低代碼開發平臺不能只停留在工具層面,還得搭建商業舞臺,切實解決智能體賺錢、分發的核心訴求。
目前,智能體開發平臺的生態建設還遠未成熟,賦能與加持開發者,將長期成為智能體開發平臺的主旋律,還有很多細節需要打磨。最緊迫的任務,很可能成為平臺之間競爭的核心賽點:
首先還是要完善底座,做好開發者社區與工具建設。

通過更豐富的工具和模板,進一步降低技術門檻,讓更多非技術背景的人也能上手就來。文心智能體平臺的做法就很典型:它提供上百個場景模板,開發者選好模板后,只需填寫“服務對象”“核心功能”等基礎信息,平臺就能自動生成AI邏輯;加上可視化工作流和只需拖拽的流程節點,全程不用寫一行代碼。只有讓退休教師、學生、寶媽這些非專業人群都能輕松做智能體,生態才有足夠的活水。
第二個緊迫任務,是讓商業回歸商業,設計合理的分利政策與分發體系,讓開發者真正賺得到錢,有持續開發和更新維護的動力。
目前百度文心智能體平臺、字節跳動Coze都有相應的流量分成機制,通過大量互聯網應用來讓智能體真正觸達用戶,幫助草根開發者變現,來獲得收入。公開數據顯示,文心智能體平臺已有30%的智能體開始賺錢了。

此外,平臺不能忽視智能體落地所需要的多技術能力,成為開發者的一站式平臺,十分重要。許多智能體落地需要有硬件載體或聯網設備,俗稱“賣盒子”,比如社區醫院的導診智能體、兒童的陪伴智能體,有一個獨立的硬件更方便使用,這是因為把AI部署到現實場景中,還需要集成計算硬件、芯片、網絡模組、視覺能力、IoT、藍牙、溫度傳感器等許多非AI的能力。這時候,智能體開發平臺支持多技術整合,可以減少開發者“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的繁瑣選型,不用自己對接復雜接口,減少適配兼容問題,從而做出更有競爭力的智能體產品。這種一站式的能力支撐,會增強開發者對平臺的依賴與凝聚力。
可以說,草根開發者與低代碼平臺的共生共長,為中國智能化踩出了一條接地氣的落地路徑。
當開發者能靠自己的創意和努力安穩活得好,更多普通人愿意為有價值的智能體買單,中國AI產業才真正扎實起來,成為推動社會進化的重要力量。

原文標題 : 第一批智能體開發者的生存境況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最新活動更多
-
11月7日立即參評>> 【評選】維科杯·OFweek 2025(第十屆)物聯網行業年度評選
-
11月20日立即報名>> 【免費下載】RISC-V芯片發展現狀與測試挑戰-白皮書
-
即日-11.25立即下載>>> 費斯托白皮書《柔性:汽車生產未來的關鍵》
-
11月27日立即報名>> 【工程師系列】汽車電子技術在線大會
-
11月28日立即下載>> 【白皮書】精準洞察 無線掌控——283FC智能自檢萬用表
-
12月18日立即報名>> 【線下會議】OFweek 2025(第十屆)物聯網產業大會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