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體,大廠的第二曲線
作者|林飛雪
編輯|何坤
運營|陳佳慧
出品|零態LT(ID:LingTai_LT)
頭圖|網絡公開用圖
毫無疑問,智能體正悄悄鉆進我們身邊的各種場景里。它能當你的AI助理,也能成為團隊里的“隱形搭子”,不少流程能自動跑起來,連用戶自己都沒察覺。
在這背后,其實是大廠們早就悄悄埋下的棋。從算法到接口、從插件到計費模式,路子雖然各不相同,但目標都是要將智能體變成真正能掙錢的新業務,這回不講概念、不拼噱頭,直接上干貨。拼的不是誰先做出來,而是誰能真跑通、跑順,還能跑出錢來。
據天眼查公開數據及IDC在《多模態融合與全鏈路賦能,雙趨勢顯現——IDC發布AI Agent企業應用與生成式AI營銷雙報告》(下文簡稱“報告一”)中預測,中國企業級智能體應用市場規模,在2028年保守估計將達270+億美元。
過去一段時間,BAT三家大廠從研發PK走向商業落地,明爭暗斗越來越激烈,最終目的卻別無二致,搶占通往下一個時代的增長通道。
什么是智能體的真正價值
智能體的價值,不在答得好,而在干成事。
從能對話到能交付,從內容生成到任務跑通,這場看似平靜的產品進化,實則正是智能體真正跑向商業化的分水嶺。
AI的盡頭,是效率焦慮。真正能創造業務價值的,不是模型能寫什么,而是能“做”什么。這恰恰是智能體登場的意義,從“你問我答”到“你說我辦”。
相比傳統的大模型交互方式,智能體強調的不再是“響應”,而是“執行”。這一點,在BAT三家大廠的路徑中已初現差異。
騰訊在2025年9月2日發布了開源框架 Youtu-Agent,其在官方公眾號列舉文件管理、數據分析、學術研究與廣域綜述等四個案例,展示其面向真實場景的即用型智能體工具能力。

▲圖:騰訊優圖公眾號
阿里云百煉智能體官網文檔則指出,大模型固然強大,但缺乏實時信息、私域知識與插件協同能力,因此需要通過RAG、插件、MCP等機制進行任務增強。

▲圖:阿里云智能體官方文檔
為此,其構筑的智能體應用涵蓋私有領域知識問答、個性化聊天機器人、智能助手等場景,結合RAG、長期記憶及自定義插件,構建智能助手。
而百度旗下文庫、網盤也在近期聯合發布了全端通用智能體GenFlow2.0,據其官方介紹,該智能體支持超100個專家智能體同時干活,而且3分鐘并行完成超5項復雜任務。

▲圖:百度網盤微信服務號
盡管路徑各異,但騰訊、阿里、百度的實踐共同指向一個方向,智能體的競爭核心正在從模型本身的對話能力,向對真實世界任務的執行與交付能力轉變。
智能體日新月異的當下,大廠們早已明爭暗斗。功能閉環的盡頭,是用戶停留;而任務閉環的盡頭,是復購、留存與規模化變現。這就是能不能干活比能不能對話更重要的原因。商業入口,從不是最先打開,而是誰能守得住流量。以任務為單位的智能體應用,意味著平臺要像經營商品一樣經營可調用的任務。
“一句話辦事”不僅是體驗革新,更是用戶入口的重新分配機制。那些率先跑通用戶側智能體的廠商,將可能主導下一輪平臺流量的重心遷移。
不過,個人用戶的體驗只是故事的起點。智能體能否真正成為大廠的第二增長曲線,更大的考驗在于如何征服企業客戶,打造出真正提升效率的“無形團隊”。
如何部署無形團隊
過去,企業要跑一套流程,得招一堆人、搭班子、跑會議。現在有了智能體,很多重復的、標準化的事,開始被“看不見”的數字員工悄悄頂上。它能拆解目標、細化分工、出結果,像看不見的小團隊,完成一整套像模像樣的流程任務。
在實際落地中,智能體的最大突破在于,將傳統人力流程壓縮至可以為一句話啟動的閉環任務鏈。例如,財務部門可指令智能體完成2025年上半年支出對賬,系統自動調用采購單據、更新財務系統表格,完成整個流程。
2025年7月,IDC在“報告一”中披露,中國企業AI智能體應用雖仍處于追趕全球的階段,但其中34%受訪企業開展測試驗證,30%進入“較大投入+采購培訓”階段。

▲圖:國際數據公司(IDC)相關報告
報告指出,在技術成熟度、成本優化與行業接受度的三重拐點疊加下,智能體已突破實驗室場景,在金融、制造、零售等流程標準化程度高的領域形成規模化落地。
表面看,智能體大多像是一個個聊天界面。但深層看,它其實是個無形的“數字員工”,能管文件、調系統、跑流程,甚至能管別的智能體。這正是大廠比拼的底層競爭力所在,即,不是只調試得像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一樣絲滑,而是部署出一支能做事的無形團隊。只有能做到這一點,才能更接近AI的真正生產力。
在智能體的開發與實際應用中,能力本身比發送指令更重要,智能體不是聊天工具,而是執行任務的虛擬員工。
而智能體是否真的能跑通流程、替代部分崗位,也不再只是紙上談兵。
據百度官方公眾號,“目前,千帆平臺上已經誕生了130萬個Agent,服務央國企、金融機構、互聯網、高校、創企等46萬家企業。”
此外,騰訊、阿里在面向企業級智能體服務上,也各有動作,比如騰訊利用企業微信嵌入多種場景,阿里則與電商、出海等項目相連接。
這些落地場景,不是實驗室的項目,而是真正在企業內當員工用的智能體無形團隊。換句話說,大廠已經不滿足造一個智能體,而是開始探索如何造一個會“自組織”的智能體團隊。
如果說大模型是一臺機器,那么智能體就是給它植入了組織能力。而組織能力能跑通多少任務,則決定了它在企業里能頂幾個崗位、干多少活。
智能體不看技術,看產出;不是單純的自動化工具,而是流程自動化和組織形態的演進。誰能將智能體變成企業級服務的全新運營操作系統,誰就有可能重塑AI時代的應用市場格局。
商業閉環才是賽點
當所有大廠都能搭建智能體平臺時,差距不再是有沒有,而是能不能跑起來、跑得穩不穩,能不能形成商業閉環。
2025年6月,IDC發布的另一份研究報告——《中國A IAgent企業級應用現狀與推薦》中,IDC中國人工智能高級分析師楊雯指出,“2025年企業級AI Agent的核心價值在于大模型調度能力與全鏈路自動化閉環——通過跨工具鏈協同實現復雜任務自主執行,推動企業從流程提效向決策智能化躍遷。”
說白了,智能體到底值不值錢,不在于有多少人能用,而在于有多少任務能賣出去、被復購、產生現金流。智能體真正的競爭,正從技術比拼向任務商品化的能力競賽轉變。
換言之,買功能變成買任務,是智能體從工具變成商品的一個必然過程,也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商業變現模式所在。
傳統SaaS時代,企業買的是功能模塊、頁面入口、服務時長。而智能體時代,企業買的則將是任務本身,比如生成一份市場分析、調度一個流程審批、做一套材料校對,而不是后臺系統或插件組件。
在圍繞智能體商業變現與商用付費層面,IDC在“報告一”中進一步指出,中國企業表現出鮮明的付費邏輯,66%偏好“基于業務成果計費”,遠超全球52.7%,推動頭部廠商形成場景價值評估、POC驗證、規模化擴展的一體化落地路徑。

▲圖:國際數據公司(IDC)相關報告
可以說,這種付費偏好,倒逼大廠需要確保智能體交付的不僅是技術,而是可衡量的業務價值,從而加速智能體任務商品化的進程。
這也解釋了為什么BAT三家大廠都在強調“Agent商城”或“任務上架”機制。在三家大廠智能體的官方文檔頁面,無不標明類似于“支持將完成特定任務的智能體打包為商品上架”,或是將Agent任務封裝成“無代碼可售產品”,抑或低成本封裝為企微Bot,投放至企業流程場景內,形成服務流動路徑等。
誰先把任務標準化、模塊化、商品化,誰就越容易把智能體能力變現,而不是停留在演示階段。
復購率比DAU更重要,任務鏈能否多場景復用是關鍵。智能體最大的價值不是能完成一次任務,而是能反復完成任務。當供給在擴容,“任務即服務”很大程度上會成風向。
智能體的閉環點在哪里?
至少在這樣三點。其一,任務規模能不能做大;其二,調用頻次能不能跑起來;其三,能不能擴展到更多客戶,讓這些任務跨公司、跨行業推廣出去,把“一個單位”變成“一個網絡”。
目前,大廠正走在智能體生態和商業閉環探索的分水嶺上。他們已經不僅關注智能體本身,更在乎誰能把智能體當商品跑通規模和口碑。
因為,智能體最終的賽點,注定是能不能、會不會寫進營收報表。
當智能體變成標準任務、可持續被調用、被復購,就不再是一個AI項目,而是可以按調用計費、按月訂閱、按人頭分發的商業閉環和服務生態。
那么,三家大廠誰能先一步將智能體寫進財報、撐起增速,誰或許就能在AI產業下半場,率先突圍。
寫在最后
智能體的真正邊界,或許還沒人能說得準。
看起來只是任務執行與交付,其實背后是人機協作模式的進化與重構。當模型變得更懂上下文,智能體便開始擁有進化目標,越來越多的業務流程將從人類手中悄然交接。
而誰能讓老板少跑幾趟審批、讓員工下班快半小時,誰就贏了一半。誰能讓一個流程自動走完、一個方案快速落地,客戶自然愿意掏腰包。
最終拿到個人用戶流量、企業客戶訂單的,不一定是技術最強者,而是建立了智能體供給體系和標準化能力的大廠。從這一視角看,押注智能體的未來,某種程度上就是押注平臺型大廠在AI戰略上的執行深度與生態能力。
End
原文標題 : 智能體,大廠的第二曲線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最新活動更多
-
11月7日立即參評>> 【評選】維科杯·OFweek 2025(第十屆)物聯網行業年度評選
-
11月20日立即報名>> 【免費下載】RISC-V芯片發展現狀與測試挑戰-白皮書
-
即日-11.25立即下載>>> 費斯托白皮書《柔性:汽車生產未來的關鍵》
-
11月27日立即報名>> 【工程師系列】汽車電子技術在線大會
-
11月28日立即下載>> 【白皮書】精準洞察 無線掌控——283FC智能自檢萬用表
-
12月18日立即報名>> 【線下會議】OFweek 2025(第十屆)物聯網產業大會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