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全球第一,Figure AI 有頂級陽謀

作者 | 毛心如
連續三天,接連三個重大公告,應該沒有一家具身智能公司能比 Figure AI 更高調了。
此前,Figure AI 創始人在社交平臺上預告「未來三天,每天會有一個重大公告」:
9 月 16 日,宣布 C 輪融資超 10 億美元,投后估值達 390 億美元,較上輪 26 億美元估值翻了 15 倍;
9 月 17 日,與全球最大的另類資產管理公司之一 Brookfield 合作,為訓練 Helix 模型創造大量真實家庭場景;
9 月 18 日,啟動 Go-Big 項目,目標構建世界上最大、最多樣化的人形預訓練數據集,目前已經實現零樣本人機數據遷移。
這三條公告合起來是一套清晰且聯動的戰略動作:一方面,大額 C 輪融資贏得了研發、算力與量產的時間與資源;另一方面,與 Brookfield 的合作為 Helix 模型提供了大量真實場景,既降低了數據獲取成本,也搭建了數據壁壘。
Figure 同樣還在宣告,其重點向家庭場景投入研發和資金資源,除了之前展示的疊毛巾、洗碗機裝載,Figure 機器人正在拓展更多家庭場景功能。
以胡潤研究院今年 6 月發布的《2025 全球獨角獸榜》為參考,Figure AI 的估值已經來到了全球第 11 名,超越了估值 2600 億元的區塊鏈公司幣安。同時 Figure AI 也正式問鼎全球估值最高的初創具身智能公司。
除此之外,Figure AI 也打破了自身于 2024 年 2 月完成的 6.75 億美元 B 輪融資所創下的全球人形機器人單筆融資記錄。
此次 C 輪融資的敲定,宣告 Figure AI 在融資規模與估值上,為具身智能領域創造了新的紀錄。
10 億美金,解決三個問題
在此輪融資中,Figure AI 明確了資金使用的三個方向:
將人形機器人擴展到家庭和商業運營
構建下一代 GPU 基礎設施以加速訓練和模擬
為 Helix 啟動高級數據收集工作
簡單講,就是要解決「量產+商業化、算力、數據」這三個問題。
一位業內人士曾在采訪中表示,人形機器人賽道正在經歷「冰火兩重天」。一邊是相關企業獲得大額融資,估值水漲船高,另一邊則是關鍵零部件產能不足、生產工藝落后導致量產瓶頸難以突破,商業化落地舉步維艱。
Figure AI 計劃今年開始量產第三代機器人 F.03,并在 4 年內量產 10 萬臺。為此,Figure 特地建造了制造工廠 BotQ,預計初始產線年產 12000 臺,并強調「機器人參與制造自己」的概念,以提高自動化率、降低成本。
無疑 BotQ 工廠的落地為量產打下了基礎,但可靠性、維修與運維網絡才是真正決定商業化能否落地的要素。
與大家電、汽車不同,人形機器人在關節、傳感器、軟硬件協同等方面復雜度更高,部署到客戶現場后,需要成熟的遠程診斷、快速配件替換與長期學習升級方案。
換句話說,制造只是第一步,運營與生命周期成本才決定利潤。華爾街與行業媒體對 Figure 的高估值是基于對未來流量化運營的想象,但如果運維成本高于預期,商業模式就會被壓縮。
此次 C 輪投資中,英偉達參與了追投。而前不久英偉達發布的新款「機器人大腦」NVIDIA Jetson AGX Thor,Figure AI 跟宇樹、銀河通用一樣,都是首批體驗用戶。
在公告里,Figure AI 明確要構建下一代 NVIDIA GPU 基礎架構,用于加速訓練與仿真。要訓練 Helix 這類端到端 VLA 模型,尤其是進行大規模仿真和在線訓練,對 GPU 集群、低延遲互聯和成本控制的要求極高。
綁定英偉達這樣的「算力大腿」,至少對于 Figure 而言是一筆穩賺不虧的買賣。因為算力不只是一筆單純的資本性支出,它直接決定研發速度、模型迭代頻次與仿真覆蓋面。
很多機器人公司在早期靠秀 Demo 就能夠吸引階段性融資和訂單,但要跨越「從實驗室到現實世界」的鴻溝,就必須依賴指數級增長的數據與訓練循環,而這需建立在穩定、可持續、可負擔的算力基礎之上。
而在數據方面,Figure 與 Brookfield 的合作側面揭開了真實世界數據的兩個挑戰:
一是規模與覆蓋,這需要在千變萬化的環境、不同人體、物件與任務下采集;
二是隱私、合規與標注成本,真實場景里人臉、人物隱私,場地同意等問題讓數據采集問題變得敏感。
許多研究表明,只有依托大量且多樣化的真實交互數據,才能將仿真訓練中學到的策略推向現實環境,并保障其長期可靠性。
牽手巨頭,Helix 有新突破
剛宣布與 Brookfield 的合作時,有些人感到失望,以為會是發布技術更新內容。但從合作內容來看,Figure AI 在為第三天 Helix 的模型升級做鋪墊。
作為此次 C 輪融資的投資方之一,Brookfield 是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之一,擁有超過 1 萬億美元的資產和 10 萬個住宅單元。
數據顯示,其住宅空置率至少約為 5%,這意味著至少有約 5000 套配有基本家具的空置住宅,可作為 Figure 進行數據采集的真實場景,用于 Helix 模型訓練。
從公告來看,兩家公司合作主要通過三個渠道:
利用 Brookfield 的工業、商業空間:在大量不同類型的真實場景收集頻、深度、力覺、語音、操作軌跡等多模態數據
搭建可擴展訓練與邊緣基礎設施:在存儲、標注、模型訓練與持續在線評估方面形成工業級流水線,支持大規模 Helix 訓練與推理。
與商業部署閉環結合:在 Brookfield 管理的商業場景中進行早期真實部署試驗,加速「數據-模型-部署-反饋」的閉環。
人類訓練視頻
隨即啟動的 Go-Big 項目,宣告著 Helix 模型的升級。在與 Brookfield 的初期部署中,Figure 機器人經過人類第一視角視頻針對性訓練,可執行「去冰箱拿東西」等自然語言指令,并實現自主導航。
在此前的 Helix 模型展示中,機器人大多專注上半身任務,例如分揀包裹、疊毛巾、洗碗機裝載等。但如果要讓機器人在家庭這類非結構化環境中真正發揮作用,智能導航能力才是關鍵。
通過前期采集的人類導航數據,Helix 能直接將人類策略轉化為機器人控制,無需機器人演示,僅靠新加入的訓練數據即可實現。
目前,Go-Big 項目已為 Helix 帶來三點升級:
語音導航:Helix 可以直觀地響應對話命令,例如「去澆花」,從像素自動生成閉環控制,在復雜家居環境中自主移動
單一且統一的模型:One Helix 網絡同時輸出靈巧操作指令與導航命令,不再依賴多套分系統
零樣本人機遷移:首次實現僅憑人類視頻就完成端到端學習——從圖像和語言直接生成底層 SE(2)速度指令
與 Brookfield 的這次合作,其實是 Figure AI 為解決算法模型難題打出的一張「明牌」。
王興興曾表示過,數據非常重要,但優質數據稀缺且難以辨別,只有提升數據利用率,模型端才能得到實質進步。
所以 Figure 的第一步就是建立數據壁壘。人形機器人要在真實世界可靠運行,依賴覆蓋面廣、標注細致、包含豐富人機交互的真實數據集。Brookfield 的場景資源降低了 Figure 獲取這類數據的時間與金錢成本。
相應的,Brookfield 的場景網絡系統化用于數據采集,Figure 能獲得大量覆蓋商業與家庭環境的多元數據,這將直接提升模型泛化與魯棒性。
此外,這些住宅場景既是訓練場也是試驗田和最終部署點,可以推動 Figure 快速迭代并搭建「部署-數據-迭代」的商業閉環。
這次合作也建立了從研究到規模化的橋梁。很多機器人或大模型成果在受控環境效果好,但遷移到真實、雜亂的環境表現容易失效。Go-Big 項目的目的,就是把「訓練分布」真實化,從而縮短研發到量產和商業部署的鴻溝。
具身智能,終局考驗在「人」的押注
今年,具身智能一直處在投資熱潮,無論是國內銀河通用的 12 億元融資、自變量的 10 億元融資,還是 Figure AI 的 10 億美元融資,無不展現出資本市場對這一賽道的看好。
對研發技術難、周期長,資金需求大的具身智能行業來說,投資人除了「投技術」,也要「投人、投故事」,這一點在美國資本市場尤其明顯。
Figure AI 的創始人 Brett Adcock 曾連續成功創業 2 次,2012 年他押注線上人才市場創辦了 Vettery,2018 年押注電動飛行器創辦了 Archer Aviation。2022 年,他創辦了 Figure AI,押注人形機器人會是 AGI 的終極形態。
從 Brett Adcock 的創業路徑不難看出,他敢于押注「超前」方向,尤其擅長長周期、大敘事行業。他不僅擁有將早期科技公司做大并成功退出的記錄,還擁有硬件+平臺的雙重經驗。
而美國資本愿意頻頻向 Figure AI 下注,主要基于四個核心因素。
首先是創始人與團隊敘事夠吸引人。硅谷與機構投資人偏好能夠把復雜工程化成可交付產品的創始人,而 Brett Adcock 的履歷恰好契合,當投資者相信這個人能把事做成時,他們愿意用資金換取時間窗口。
第二是市場想象空間夠大。人形機器人走入工廠和家庭,意味著其長期可服務總量大,資本愿意為潛在巨量市場支付溢價,哪怕當前收入很少。華爾街與 VC 在判斷早期硬科技時,經常以「未來收入的折現敘事」作為重要依據。
第三是其技術路線的獨特性。Figure AI 以軟硬一體路線為主導策略,既有自研 VLA 模型 Helix,又擁有自建工廠 BotQ,一旦自研大模型趨于成熟,Figure AI 會迅速建立起技術壁壘。
事實上,美國市場上與 Figure AI 同路線的競爭對手只有特斯拉 Optimus,但特斯拉在公司性質上跟 Figure AI 截然不同。
而其他潛在競爭對手,Agility 和 Apptronik 注重硬件,大模型缺位;Skild AI 更注重軟件,本體穩定性不及 Figure AI;Physical Intelligence 和 Field AI 則只做機器人大腦。
最后就是要客觀看待美國的資本環境,美國市場在 AI 狂熱前已經積累了大量的基金備用金,再加上本地可投資標的少,Figure AI 又在技術路徑上更具備優勢,所以可以持續獲得大量投資。
跳出資本視角回看,具身智能最終考驗的還是對「人」的押注:創始人對團隊的管理、對技術路線的判斷、對外宣傳的節奏、對投資人講故事的技巧……這些都與公司命運緊密相關。
而 Brett Adcock 顯然是個成功的會「講好故事」的創始人。
所謂「講好故事」包含兩層:一是融資敘事,讓風投與戰略巨頭相信其路線圖值得長期投入;二是產品敘事,讓潛在客戶相信你能在短期內解決他們的痛點。
在具身智能領域,這兩者互為放大器:資本注入提供實驗資源,好的落地成果反過來驗證敘事,吸引下一輪資本與客戶。
因此,Figure 無論是展示機器人 Demo、公布工廠計劃,還是宣布戰略客戶,都有節奏、有策略,這也為其贏得巨額資金打下現實基礎。
截至目前,Figure AI 累計融資金額已達 17.54 億美元,估值高達 390 億美元。公開合作客戶包括與寶馬的試驗性部署與數據采集,以及與 Brookfield 的合作,旨在擴大真實場景數據獲取與商業落地渠道。
具身智能行業正處于「群雄逐鹿」的階段,Figure AI 的暫時領先,為行業注入了活力,但也讓我們看到,這一領域沒有「一勞永逸」的成功,只有「持續迭代」的生存。
未來,Figure AI 能否將優勢轉化為「勝勢」,關鍵在于能否把融資額變成技術成果,把 Demo 能力變成產品實力。
當機器人真正能看懂復雜場景、理解人類意圖、可靠完成任務時,具身智能的價值才會真正落地。
原文標題 : 估值全球第一,Figure AI 有頂級陽謀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最新活動更多
-
11月7日立即參評>> 【評選】維科杯·OFweek 2025(第十屆)物聯網行業年度評選
-
11月20日立即報名>> 【免費下載】RISC-V芯片發展現狀與測試挑戰-白皮書
-
即日-11.25立即下載>>> 費斯托白皮書《柔性:汽車生產未來的關鍵》
-
11月27日立即報名>> 【工程師系列】汽車電子技術在線大會
-
11月28日立即下載>> 【白皮書】精準洞察 無線掌控——283FC智能自檢萬用表
-
12月18日立即報名>> 【線下會議】OFweek 2025(第十屆)物聯網產業大會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