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正式啟動 醫療AI還有多長的路要走?
人工智能技術自提出以來,在社會各行各業進行了廣泛傳播和應用嘗試,當下的AI技術運用已經開始從基礎層向應用層發展。HIMSS Analytics針對美國醫院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前景開展了一項調查,調查分析,在85家醫院中目前已應用人工智能技術的僅占4.7%。同時調查顯示,大約35%的醫療機構計劃在兩年內使用人工智能技術,而計劃五年內應用人工智能的醫院超過一半以上。
億歐大健康4月12日消息,2018中國“互聯網+”數字經濟峰會——醫療AI論壇在重慶舉行。大會上,騰訊公司獲批承建,并正式啟動了醫療影像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從創新創業、全產業鏈合作、學術科研、惠普公益四個維度推動國家人工智能戰略在醫療領域的落地,構建一個醫療機構、科研團體、器械廠商等多方參與的開放平臺,共同推進AI技術在醫學影像、輔助診斷、醫療機器人等眾多醫療環節的探索和應用。
初篩成為分級診療的發展瓶頸
為解決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等問題,我國開始推行分級診療,并出臺了一系列關于醫聯體建設、家庭醫生簽約等相關文件;2017年的醫改重點工作主要是圍繞基本建立分級診療、全民醫保等5項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框架展開。
中國醫學科學院主任、北京協和醫學院腫瘤醫院流行病學研究室研究院/教授喬友林表示,在推行分級診療的過程中,我們花了大力氣將推行初篩、分流以緩解大醫院看病難,提升患者就醫體驗的問題。但分級診療的發展瓶頸最終仍卡在了疾病初篩階段,喬友林認為其主要原因是從省級醫院開始,越往下級醫院推行,其醫療服務能力就越弱。
然而,在“健康中國2030”規劃中要求,到2030年的人均壽命達79歲,總體癌癥5年生存率提高15%,早期診斷率提高15%。同時,規劃中還強調要進行健康中國建設,堅持預防為主,優化健康服務體系,強化早診斷、早治療和早康復。
對此,國家消化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柏愚教授則表示,從消化道疾病來看,我國的食管胃腸癌診斷率低于15%;同時,與日韓胃腸癌五年生存率達到60%至70%的數據相比,我國五年生存僅為30%至50%。柏愚認為,提高我國的胃腸癌早診早治率,每年可減少數十萬的晚期病例。
柏愚教授認為這是沒有形成癌癥防治策略導致的后果,他認為從消化癌的判斷層面來看,AI技術的介入有利于輔助醫生進行判斷消化道息肉,從而提高醫生工作效率、減少醫療資源浪費現象。同時,喬友林表示,臨床醫生是會犯錯誤的,而“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可以將以往經驗總結起來輔助醫生進行日常的診療工作。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圖片新聞
最新活動更多
-
即日-10.29點擊報名>> 【免費參會】2025韓國智能制造及機械設備企業貿易洽談會
-
即日-12.12點擊報名>>> 【免費試用】宏集運輸沖擊記錄儀
-
即日-12.31立即下載>> 【限時下載】《2025激光行業應用創新發展藍皮書》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高價值貨物的‘數字保鏢’:沖擊記錄儀重塑貨運安全與效率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在線研討會】解析安森美(onsemi)高精度與超低功耗CGM系統解決方案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在線會議】CAE優化設計:醫療器械設計的應用案例與方案解析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