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家醫療AI公司進入重醫附一院 醫療影像AI應落腳于服務臨床醫生
隨著醫療AI產品的不斷成熟,越來越多的醫療AI公司的產品開始在醫院落地試用打磨。尤其是在放射影像領域,一些大三甲醫院放射科的醫療AI合作伙伴甚至超過了10家。在重醫附一院放射科,就有7家醫療AI公司需求與其合作。

呂發金主任
面對市面上眾多醫療AI產品,重醫附一院是如何選擇的,他們使用醫療AI產品的出發點又是什么?對此,動脈網記者采訪了重醫附一院放射科呂發金主任,了解他們使用醫療AI的過程。
醫療AI起于臨床篩查需求
呂發金主任告訴動脈網記者,重醫附一院接觸醫療AI產品起于2017年初,當時醫院在進行6000多名全員職工的肺癌篩查工作。
這項工作是從2016年開始的,當時的篩查量為2000多人,共篩查出22名早期肺癌患者。重醫附一院放射科共有專家18人,醫生42人,科室一邊從事日常的接診工作,一邊完成醫院職工的篩查工作,花了2個月完成任務。
這個篩查量在2017年猛增到6000多人,可科室工作人員并沒有明顯的增加,想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篩查任務,并維持日常的接診任務,呂發金主任明顯感到人力不足,而放射科的醫生人力不足已經成為所有醫院面臨的困境。
在2017年時,醫療AI產品已經在各大醫療會議上頻頻露出,尤其是肺結節篩查產品已經在交流群中頻繁討論,因此呂發金主任想到借助醫療AI產品幫助科室醫生完成龐大的篩查量。
所以自2017年開始,多家醫療AI公司的產品陸續進入重醫附一院放射科。面對眾多的醫療AI產品,呂發金主任表示,并不是所有的產品都會在臨床上打磨、訓練、試用,進入臨床前他們會先進行考核。
醫生關注準確性和可操作性
呂發金主任告訴動脈網記者,由于醫療AI產品訓練數據和醫院的不同,這些產品在重醫附一院使用肯定會有性能上的差異。所以,進入臨床前的考核是必須的。
考核的方式是科室依據日常的臨床工作流程建立一個試驗區,然后用重醫附一院的臨床數據驗證,只有通過了測試的產品才可以進入到臨床進行試用。
沒有通過的產品就不能上臨床,反饋給企業讓他們自行矯正。
呂發金主任表示,準確性是醫療AI產品可以進入臨床的試用的前提,截止目前已經有三家公司通過了驗證,其中推想科技所提供的解決方案在現場開發能力上表現突出。
通過測試醫療AI產品在幫助放射醫生找出結節的同時,放射醫生也會找出產品的優勢和不足,反饋給企業,幫助企業不斷地改進產品。
呂發金主任表示,通過一段時間的使用,一線的放射醫生表示,他們在關注產品準確性的同時,也會在乎產品操作的方便性,關注產品是否與現有的醫生工作流程相吻合。
醫生平時的工作都是在醫院的信息化系統中進行,放射醫生擁有自己的PACS系統,日常工作中是通過PACS系統來進行影像數據的傳輸、存儲、調閱。
所以放射醫生希望醫療AI輔助診斷系統也可以嵌入到PACS系統中,推想科技的產品就提供了醫生極大的便捷。
呂發金主任表示,那些離線的、需要醫生專門拷貝、傳輸數據的系統會將讀片時間從10分鐘變為30分鐘,這樣的產品肯定會被淘汰,所以對于醫生來說便捷性是非常重要的。

AI系統把好讀片的第一關
面對醫療AI迅速的發展,呂發金主任認為,這是一個可喜的現象,但是行業也應該清醒的認識到現階段醫療AI產品的一些不足。
比如,多數醫療影像AI系統基本上只能查出肺結節異常,但是肺部疾病遠不止肺結節的篩查。
放射醫生在檢查一份肺部影像時,他還要關注篩查者是否患有肺氣腫、支氣管擴張、肺炎、縱隔病變、胸壁病變,掃描范圍的上腹部病變等胸部疾病。
一線的放射醫生希望未來的AI系統可以像醫生一樣,對胸部疾病進行全面的檢查,然后出一份初步的檢查報告。
呂發金主任告訴動脈網記者,現在每一份影像檢查要經過兩道審查。初級醫生先根據醫學圖像做出一份檢查報告,然后提交專家醫生審核,專家醫生審核后簽字,臨床醫生結合影像報告作出臨床診斷,再進行后續的治療。
呂主任希望,未來醫療AI系統可以做預處理,在初級醫生看片子之前,先由AI輔助診斷系統出具一份篩查報告,然后再經過初級醫生和專家醫生審核,為患者提供多一份安全把控。
關于近期行業關注的安全責任問題,呂主任認為,現階段所有的篩查體檢報告都是由醫生簽字確認的,即使在讀片過程中使用到了醫療AI產品,它也只是醫生使用眾多工具中的一個,所以萬一出現漏診或者其他醫療事故,也應該是醫生擔負責任而不是工具承擔責任。
AI賦能基層醫療機構
談及醫療影像AI產品的應用場景,呂發金主任表示,三甲醫院的放射科并不是唯一的應用場景,對于三甲醫院的放射醫生來說,即使沒有醫療影像AI產品的幫助,他們也可以將醫學圖像讀的很好,只是沒有醫療AI的幫助,每天的接診量存在瓶頸,無法充分滿足民眾日益增長的檢查需求。但是用上更多的時間也是可以解決。
另外,呂主任強調,醫療AI系統并不能增加醫院的體檢量,體檢人數的增加是和群體疾病發生率和民眾健康意識相關,與醫生使用那些工具并沒有必然的聯系,所以醫療AI會增加醫院的體檢量的說法是有問題的。
對于基層醫療機構來說,基層醫生讀片能力有限,他們不敢擅自下結論,對于他們來說漏診是需要擔負醫療責任的,基層醫生不能拿自己的事業開玩笑,所以基層醫療機構即使有好的影像設備也不敢盲目接待此類患者。
未來,隨著醫療AI系統的不斷成熟,產品獲得藥監局審批以后,會為基層醫生增加診斷的信心,幫助基層醫生完成體檢篩查業務,增加基層醫療機構的收入,緩解三甲醫院的接診壓力。
未來,醫療AI系統在基層醫療機構大有可為。

對落地的產品負責
談及醫療行業的競爭,呂發金主任希望醫療AI公司可以對自己的產品負責,現階段醫療AI產品還需要不斷完善,需要醫生和IT工程師共同為產品的迭代打磨努力,而不只是將產品放在醫院。
就像推想科技一樣,扎根臨床,根據醫生的意見不斷迭代產品,讓落地的醫療AI產品像為醫院定制的一樣,讓醫生用起來越來越順手,成為醫生日常工作中的一部分。
對于醫生來說,一旦他們養成了使用某款產品的習慣,其他的同類型產品很難再有機會切入進來,所以企業要珍惜進入醫院的機會,對落地醫院的醫療AI產品負責。
從最近的一些采訪中,記者感覺到醫療AI公司要想使自己的產品進入醫院讓醫生使用,要有三個前提條件:
第一,優秀有經驗的銷售團隊。醫療行業相對門檻較高,有經驗和背景的銷售人員相當于是一個敲門磚。
第二,產品的性能要過關。銷售團隊只是敲門磚,醫生是否會把公司產品放在臨床用,這完全取決于產品的性能。當然銷售隊伍過硬,或者其他因素也會使產品進入醫院。
第三,產品團隊與臨床醫生緊密溝通,深入臨床。任何一款醫療AI產品進入一家新的醫院都需要一個打磨的過程。不然產品進入了醫院臨床,出現問題不能即使解決,醫生也會放棄使用該產品,畢竟現在醫生的選擇有很多,而想要把這個事情做好,做踏實的公司也很多。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圖片新聞
最新活動更多
-
即日-10.29點擊報名>> 【免費參會】2025韓國智能制造及機械設備企業貿易洽談會
-
即日-12.12點擊報名>>> 【免費試用】宏集運輸沖擊記錄儀
-
即日-12.31立即下載>> 【限時下載】《2025激光行業應用創新發展藍皮書》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高價值貨物的‘數字保鏢’:沖擊記錄儀重塑貨運安全與效率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在線研討會】解析安森美(onsemi)高精度與超低功耗CGM系統解決方案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在線會議】CAE優化設計:醫療器械設計的應用案例與方案解析
-
5 創新藥泡沫破了?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