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AI攻克肺癌的路徑,2018首屆中國肺癌與人工智能高峰論壇召開
每年中國新發肺癌病例78.15萬例,每年肺癌死亡病例達到62.64萬,肺癌發病與死亡均占到全球肺癌發病與死亡的40%。2017年人工智能的發展被正式寫入國家政府工作報告,成為2030健康中國發展戰略。
在《“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到2030年實現總體癌癥5年生存率提高15%。如何提高肺癌早診早治,降低肺癌死亡率成為國家科研攻關重點,如何推進胸部低劑量螺旋CT在高危人群肺癌篩查,運用人工智能和三維重建技術科學精準診斷在篩查和體檢工作中發現的肺部小結節、避免過度診療成為肺癌早診早治工作的重點。
目前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的關鍵技術的開發和臨床應用研究尚屬初級階段,急需建立健全行業準入機制和標準,盡快形成醫工交叉學科專家共識,建立高水平的人工智能大數據,加強行業內部的交流與協作,進一步推動醫工結合和醫工企融聯合,是當前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研究與應用面臨的問題。
有鑒于此,由首都醫科大學肺癌診療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醫工交叉創新研究院、中國胸外科肺癌聯盟、北京前沿國際人工智能研究院等機構聯合發起主辦了“首屆中國肺癌與人工智能高峰論壇”,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杭州英庫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真健康(北京)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和格麥迪(北京)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作為承辦單位。
北京航天航空大學副校長房建成院士、首都醫科大學黨委書記呼文亮教授、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吳英鋒副院長、中國胸外科肺癌聯盟主席支修益教授在論壇上發表重要講話,中國肺癌防治和人工智能領域專家、以及工作在臨床一線的肺癌診療領域中青年專家300余人參加了會議。
支修益教授在開幕式致辭中表示,論壇旨在搭建醫工交叉學科之間交流合作的橋梁,推動并加強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的研究與應用。首屆高峰論壇聚焦中國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肺癌,結合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組織多學科跨領域專家共同探討肺癌篩查與早期診斷、肺部小結節精準診療和外科手術術前導航定位等開展臨床多中心研究與臨床實踐,建立有中國特色的肺癌與人工智能的高水平數據庫。
支修益教授在報告中指出,人工智能技術能快速高效的進行肺小結節自動檢測識別,提高早期肺癌診斷效率和準確率,大幅減少醫生工作量。通過肺小結節良惡性診斷,鎖定疑似早期肺癌患者,幫助判斷患者隨訪時間、決定是否需要進行醫療干預。
張永奎教授介紹了舟山肺癌中心十年來在肺部小結節診斷研究成果及診治經驗,指出人工智能擁有深度學習能力,提高診斷準確率,有效解決影像科醫生水平不一、狀態不同對肺部結節診斷準確率的影響。同時,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早期肺癌篩查與診斷,可實現偏遠地區與基層醫院的全覆蓋,使偏遠地區及基層醫院的肺癌診斷、治療水平與大城市達到同質化,而三維重建是其中核心的“武器”之一。
在本次論壇中,眾多醫工專家圍繞如何快速、精準的進行肺癌早期診斷和術前定位導航等熱點問題各抒己見,并就三維重建技術在肺部手術術前規劃、手術方案設計、模擬手術功能,以及對精準微創手術開展普及帶來的幫助從多角度分享了自己的經驗。專家一致認為醫學影像三維重建是指導臨床工作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最大優勢在于可以提高微創手術的準確性和安全性,同時能有效幫助基層醫院和中年輕醫生從三維立體角度熟悉肺段解剖結構,縮短住院醫師的學習曲線,與患者和家屬的術前談話變得直觀、直接,更容易取得病人和家屬的配合。進一步推廣和普及三維重建在肺部小結節診療中的應用,以便讓這一技術更好的服務于臨床,造福于患者。
在本屆高峰論壇上,圍繞人工智能產業現狀和發展趨勢,中國信通院、騰訊公司、杭州英庫醫療科技有限公司(Incool3d)、國投創新、真健康(北京)醫療科技有限公司、泰格麥迪(北京)醫療科技有限公司、泰智會產業加速器、中關村醫療器械園等企業代表,就人工智能在肺癌醫療領域的實踐和產業發展趨勢發表意見,就如何整合醫療與人工智能領域內的產、學、研、用資源,服務于肺癌早期診斷和精準治療的跨領域研究與臨床實踐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圖片新聞
最新活動更多
-
即日-10.29點擊報名>> 【免費參會】2025韓國智能制造及機械設備企業貿易洽談會
-
即日-12.12點擊報名>>> 【免費試用】宏集運輸沖擊記錄儀
-
即日-12.31立即下載>> 【限時下載】《2025激光行業應用創新發展藍皮書》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高價值貨物的‘數字保鏢’:沖擊記錄儀重塑貨運安全與效率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在線研討會】解析安森美(onsemi)高精度與超低功耗CGM系統解決方案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在線會議】CAE優化設計:醫療器械設計的應用案例與方案解析
-
5 創新藥泡沫破了?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