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設備再下一城,海信B2B版圖背后的擴容與博弈
回望格力、TCL、美的、海爾等在醫療領域的投入,可以確定的是,生物醫療已經走進國內家電企業的視線。
近日,海信超聲出海與印度尼西亞專業醫療設備代理商簽訂批量訂單,正式宣告進入印尼市場。這意味著,繼4月份在南非市場拿下出海首單后,海信超聲在東南亞市場再下一城。
外界認為,這是以海信超聲HD60為代表的國產中高端醫療設備受到越來越多海外市場接受認可的表現。
印尼作為東南亞第一大經濟體,醫療市場的巨大發展潛力自是無需多言。回歸到海信本身的“高端出海”戰略上來看,這一打法同樣是海信品牌出海戰略的一塊重要拼圖。只是為何海信能在這場海外征程中,屢屢取得新突破?從行業與海信本身業務的角度來看,這會是一塊怎樣的拼圖?
從家電到醫療設備,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
為何海信在出海整成中屢獲新突破?這或許可以從海信起初的出海戰略開始說起。
事實上,海信的國際化由來已久,2006年海信前董事長周厚健就曾樹立“海信未來發展,大頭在海外”的出海戰略,在之后的16年里,海信始終在積極推動其家電產品向海外拓展。
為保證產品質量以及產品特性能夠契合海外市場的需求,海信曾在海外多地設立了研發中心和工業園區。據其官網信息顯示,如今海信在全球已經形成了擁有29個工業園區和生產基地、20所研發中心、覆蓋160多個國家的全球業務版圖。
在開拓海外市場的過程中,速度和成本風險對于企業來說重中之重,而跨國并購則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最優解之一。
經典的例子不乏騰訊全資收購《英雄聯盟》開發商Riot Games,獲得了《英雄聯盟》等熱門游戲的控股權,推動游戲全球化的節奏進入加速度。
海信同樣也是如此,通過海外收購的方式,海信不斷完善海外家電產品的供應鏈與銷售渠道、提升品牌影響力,進一步推動了海外市場擴張的進程。
以海信收購日本電視巨頭夏普的墨西哥工廠資產為例,海信以此獲得了夏普電視品牌在美洲地區的使用權,進一步開拓了美洲市場。
在2018年,海信又斥資3.55億元收購了東芝映像,獲得東芝電視40年的全球品牌授權。2021年6月,海信甚至耗資13億,收購日本車載空調企業三電控股。據愛企查官網信息顯示,海信目前已經成為了一家擁有海信視像、海信家電和三電控股三家上市公司的巨頭。

此外,營銷同樣是打響品牌影響力的方式的之一。海信在5年時間內投入了上百億,用來推動世界級賽事的贊助并加速全球化,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其品牌的世界知名度。以2016年的歐洲杯為例,在歐洲杯揭幕戰打響后,海信的廣告層出不窮的呈現在世界球迷面前,提升了海信的品牌傳播度。
據公開數據顯示,僅僅在2016年歐洲杯期間,海信的全球知名度就提升了6個百分點,第二季度在歐洲市場的銷量提高了65%。同時也為其帶來了長期的品牌價值,2017年海信國際營銷實現銷售收入39億美元,同比增長22.3%。
截至目前,海信已連續贊助四屆世界級賽事,在2022年,海信還將為卡塔爾世界杯提供贊助。
利用足球頂級賽事作為品牌加速器,海信品牌打開了在國際市場的知名度和市占率。

通過收購、營銷、建立海外研發中心等多線并行的方式,海信在家電出海上收獲了市場的正面回饋。據海信年報顯示,2021年海信的海外收入達到725億元,同比增長32%,已占到集團總營收1755億元的41.3%。
在中國外文局對外發布的《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報告》中,海信已經連續6年成為海外民眾最熟悉的排名前十位的中國品牌。
經過前期的經驗積累與沉淀,海信也具備了將國際化的下一個重要突破口指向B2B等高端產業的底氣。而海信的超聲與醫療產品在東南亞市場上的不斷突破算得上是一個典型案例。
可以說,從家電到“醫療設備”,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海信出海的產品目前正在由 marketing實現 向 branding 的進階。細究其醫療設備出海的背后,更是海信為了補齊品牌出海戰略的拼圖,完善高端維度,全面構建出海路線圖的戰略舉措。
硬科技比拼時代,海信扛起B2B業務大旗?
事實上,2021年海信海外的自主品牌收入占比已突破80%,在家電原材料價格和海運費暴漲導致海信家電出海毛利率下降的情況下,海信通過商用顯示、智慧交通、醫療超聲等B2B高端產品創造了新的增量。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是海信看到的 “新機遇”,也是海信全球化拓展的一個新起點。
只是B2B等高端產業的出海,本身就存在技術上的挑戰。在技術創新的硬科技比拼時代里,又該如何看待海信中高端醫療產品所帶來的的業務增量?
毋庸置疑,技術會是B2B等高端產業出海的排頭兵。
從時間上來看,海信在圖像處理、顯示技術、計算機輔助手術設備等方面積累頗為深厚。以醫療設備為例,松果財經在海信官網上發現,其計算機輔助手術設備能夠實現精準醫療并已成功應用于臨床,在《科技查新報告》和《青島市科學技術成果評價報告》中已證明具有國際領先水平,并已獲到國家醫療器械產品CFDA認證證書和生產許可證,目前海信的醫療產品服務于全國百余家三級醫院。
從市場空間來看,在非洲、東南亞等下沉市場中更為龐大。以印尼為例,目前是人口增長較快的國家之一,但醫療設施并不發達,亟待改善。數據顯示,印尼醫療設備市場規模約10億美元,年增長率達到15%左右。其中,95%的市場份額被進口醫療設備占據。同時,這些市場因為競爭對手相對較少,相對來講,給海信的產品提供了一個天然的優勢入口。
那么,憑借技術底蘊以及潛在的市場機會,海信的超聲醫療產品完全可以借助東南亞、南非等市場的區域發展機會,實現多元化的國際布局,進而反哺海信的營收增長。
畢竟,家電企業跨界布局醫療健康等高端領域,在全球市場上已不算新鮮。
以飛利浦、西門子、通用電氣等公司為例,起初這些公司都是以家電起家,后續在自身技術基礎上,通過并購或成立分公司等方式,完成了向醫療健康領域的深度滲透和轉型,并一度成為全球醫療器械等領域的巨頭。
據國外權威醫療器械第三方網站Medical Design and Outsourcing發布的《2021年醫療器械企業100強》顯示,西門子醫療以年收入205億美金排行第三,通用電器旗下的CE醫療以170億美元排行第七。
當然,這些公司在提供參照時也給海信帶來了挑戰,在海外市場海信需要與海外本地和國際品牌展開對弈。而想要對標西門子、通用電氣等公司,海信仍需在醫療健康領域進行積累與沉淀。
此外,盡管海信在醫療設備、智慧交通、商用顯示等領域擁有技術實力,但由于受限傳播度與市場消費水平的原因,在智慧交通、商用顯示這些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的整體滲透率并不高。
以海信近年來大舉投入的激光顯示領域為例。據國金證券研究所的研報顯示,至2025年樂觀估計激光顯示的滲透率在高端場景達到10.2%,中端場景達到2.6%。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側面佐證了未來在這些領域還存在著較大的上升空間。只是當傳統家電品牌,大廠以及各個垂直領域的科技獨角獸都擠進了“高科技”的相同賽道時,一場技術實力的硬較量也在徐徐拉開。
回過頭來看,從家電出海到醫療設備,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海信出海產品的重點突破方向瞄準了B2B高端產品,這是大勢所趨也是海信自身戰略與技術底蘊所致。
在未來的硬科技時代里,不論是其他高科技產品還是細分的醫療設備,相信海信在“出海”這張試卷上的答案同樣值得期待。套用一句詩詞便是:鮮衣怒馬出門去,歸來還能再少年。
來源:松果財經
原文標題 : 醫療設備再下一城,海信B2B版圖背后的擴容與博弈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圖片新聞
最新活動更多
-
即日-10.29點擊報名>> 【免費參會】2025韓國智能制造及機械設備企業貿易洽談會
-
即日-12.12點擊報名>>> 【免費試用】宏集運輸沖擊記錄儀
-
即日-12.31立即下載>> 【限時下載】《2025激光行業應用創新發展藍皮書》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高價值貨物的‘數字保鏢’:沖擊記錄儀重塑貨運安全與效率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在線研討會】解析安森美(onsemi)高精度與超低功耗CGM系統解決方案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在線會議】CAE優化設計:醫療器械設計的應用案例與方案解析
-
5 創新藥泡沫破了?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