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股股東違規減持 羅欣藥業的業績拐點還遠不?

深蹲之后有起跳、陣痛之后有新生
作者:翊銘
編輯:王一然
風品:張戈
來源:銠財——銠財研究院
中國股市的春天終于來了。
從“315”新政到“國九條”,從減持新規到分紅新規,證監會可謂大招頻發。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夯實長期投資信心的力度不斷加碼,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嗅到了牛市味道。
而重建重塑的雷霆萬鈞中,一些違規者也露出裸泳姿態、品嘗了粗放苦果。
01
違規減持+高質押
控股股東缺錢?
2024年4月8日,證監會浙江監管局公告,山東羅欣控股因違規減持羅欣藥業股票,被給予警告并罰款。
公告顯示,羅欣控股是羅欣藥業的控股股東,截至2023年5月17日,持有羅欣藥業股份比31.23%。此后5月18日至24日通過大宗交易減持羅欣藥業合計6225萬股,占總股本5.72%。
減持無可非議,問題出在減持比達到5%時,羅欣控股未按規及時信披并停止相關交易。導致違規減持7,870,575股,占總股本0.72%,合計成交金額52,339,324元。按照擬制成本法計算,羅欣控股違法所得2,300,982.28元。
對此,羅欣藥業表示,案件涉及主體是控股股東羅欣控股,不會對公司的生產經營活動產生重大影響。
話雖如此,控股股東違規減持畢竟不算加分項。要知道,自2023年8月減持新規發布后,相應監管升級、股東減持全面“補漏”,透出滿滿強合規信號。
值得注意的是,據公司公告,除了羅欣控股,2023年5月31日至6月2日,羅欣控股一致行動人,克拉瑪依玨志股權投資管理有限合伙企業合計減持3224萬股。持股5%以上股東方秀寶及其一致行動人方東暉、大任投資擬減持不超1044.21萬股,占總股本的0.96%。
大股東紛紛減持,對市場信心影響不容小覷。2024年2月,公司股價一度降至3.41元創出上市以來新低。截至4月19日收于4.04元,市值不足44億元,較市值高點260.48億元已跌去200多億。
冷遇是有邏輯的,據華夏時報、東方財富choice統計,2023年醫藥業大股東減持比合計最高的前三藥企分別是羅欣藥業、匯宇制藥、華康醫療,減持比為17.92%、10.81%以及10.12%。公開數據顯示,2023年以來,羅欣藥業大股東合計減持次數達14次。
除了減持,還有高質押。截止到2024年2月1日,在羅欣控股直接持有的羅欣藥業2.37億股中,已質押2.1億股,質押率88.55%。
行業分析師王婷妍表示,控股股東大比例質押股份不僅可能影響股權結構穩定,還可能對公司治理產生負面影響。一旦無法及時償還質押借款,導致質押股份被強制平倉,易引發控股權變更的風險,進而干擾公司正常運作。
違規減持,高比例質押,不禁疑問控股股東很缺錢么?
02
連虧兩年 醫改試金石冷思
公開資料顯示,羅欣藥業主營業務包括醫藥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并聚焦消化、呼吸、抗腫瘤等領域,產品分為創新藥和仿制藥兩大類。
產線足夠豐富、且多為熱門賽道,然遺憾的是,公司近兩年業績難言討喜。2022年營收、利潤雙雙負增,還迎來上市后首虧:營收35.88億元,同比降幅-44.62%;凈利-12.26億元,跌幅-401.79%;
2024年1月30日晚,2023年業績預告出爐:預計歸母凈利虧損4.8億元~7.2億元。基本每股收益虧損0.44元~0.66元。
虧額收窄可喜可賀,但尚未扭轉頹態。關鍵較勁時刻,信心比黃金更重要,上述減持自然不是加分項,難免讓人聯想大股東對公司是否有信心、發展前景如何?
對于2022年虧損,董事長劉振騰曾給出三點原因:1、由于醫藥終端消費市場規模下降等原因,導致公司仿制藥產品銷售量受到影響。2、為推廣創新藥組建了創新藥推廣團隊,報告期內創新藥尚仍處市場開發初期,收入規模還未能覆蓋推廣團隊的人員及運營成本。3、集采政策對原有重點品種銷量影響較大,同時個別品種自地方醫保增補目錄中陸續調出,使得公司部分產品銷售單價大幅下降,銷量受到一定沖擊。
據界面新聞,羅欣藥業多款產品進入集采名單。例如2021年的第五批集采中,中選注射用艾司奧美拉唑鈉和注射用蘭索拉唑,降幅96%、93%。2022年第七批集采中,依達拉奉注射液、注射用頭孢美唑鈉以及注射用美羅培南中標。2023年第八批集采中,注射用氨曲南及注射用頭孢西丁鈉兩產品中標。兩產品2022年度銷售額合計1.37億元,占主營業務收入比3.96%。
行業分析師王彥博表示,帶量采購、一致性評價的目的,是促進藥企降價增效、鼓勵高質創新、提升核心競爭力,進而惠及萬千患者。這個重塑過程,會讓行業更激烈競爭,入選集采能帶來規模放量、也帶來盈利下降挑戰,極其考驗企業的精細化、專業化、創新性水平。一定意義上說,醫改重塑洗牌是一顆試金石,相同營商環境下,業績興衰折射了企業核心實力的強弱。一些從業者露出裸泳姿態是在為往期粗放低質買單。
03
研發費逐年下降 遺憾賣資
創新藥轉型靠什么
聚焦羅欣藥業,一直在尋求創新藥轉型。這符合行業大勢,但也意味著如烹小鮮、遠非一蹴而就。眾所周知,新藥研發研發周期長、投入大、風險高、不確定性強,對企業研發質量、效率、市場前瞻度要求很高。
羅欣藥業自己也坦言,目前創新藥處于市場開發期,人員成本、推廣等成本投入將持續進行,且由于創新藥商業化團隊目前運營單產品的現狀,存在創新藥商業化團隊運行成本過高的風險。
Wind數據顯示,2019年-2022年羅欣藥業研發費用分別為4.20億元、3.61億元、3.21億元、2.05億元。2023前三季為0.91億元,同比降低46.92%。
說千道萬,不如白銀一片。強調創新藥轉型,研發費用卻逐年下降,到底有多決絕呢?
要知道,僅2023上半年,恒瑞醫藥、復星醫藥、中國生物制藥等龍頭企業的研發費就都超過了20億元。
所謂不創新無未來。以2023年前三季為例,公司營業總收入18.27億元,同比下降51.55%;歸母凈利虧損2.30億元,上年同期虧損4.97億元。大幅減虧值得肯定,但細觀主要來自降費瘦身,真正盈利改善多少要打個問號。
同期,公司期間費用10.70億元,同比減少10.00億元;但期間費用率58.57%,同比上升3.67個百分點。其中,銷售費下降53.61%,管理費下降24.63%,研發費下降46.92%,財務費下降47.64%。
除了縮費還有賣資。如2022年出售現代物流,曾引起廣泛關注。
公告顯示,羅欣藥業擬4.15億將旗下現代物流70%股權轉讓給上藥控股。
據發現網,現代物流2017年5月在臨沂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記注冊,主要經營范圍為藥品批發、零售及各類醫療器械銷售。截至2022上半年,資產總額24.12億元,凈資產6.44億元,遠高于上述轉讓價,由此被輿論質疑有無“賤賣”?
彼時,羅欣藥業董秘韓風生解釋稱,是為集中資源著力發展核心業務,進一步聚焦明晰戰略發展方向。本次交易符合公司戰略發展規劃,有利公司優化資產和業務結構,促進穩健發展,將增強公司持續經營和健康發展能力。
話雖如此,羅欣藥業曾對現代物流寄予厚望,也是不爭事實。按原計劃,現代物流項目建成后,將成魯南蘇北地區自動化程度最高、藥品種類最全、配送范圍最廣、占地面積最大的現代醫藥物流配送中心。為了該目標,羅欣藥業還于2020年5月對現代物流增資,注冊資本由1.2億元增至2.04億元。
遺憾的是,人算不如天算,伴隨多款傳統仿制藥產品陸續納入集采,公司經營壓力加大。現代物流也沒像設想那樣業績靚麗。2021年和2022上半年營收25.95億元、12.97億元,雖占羅欣藥業同期營收比40%左右,凈利潤卻僅0.96億元、0.50億元,利潤率不足4%。
同時,還帶來一些財務壓力。2022上半年,羅欣藥業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為-8.43億元,同比下滑440.21%。全年為-9.39億,同比下降878.50%。應收賬款周轉天數從2017年的51.22天增至2021年的157.74天,2022上半年達到208天。
緩解流動壓力、支持戰略轉型是好事,但從厚望布局到決絕轉讓的背后,面對付出的精力、財力、時間機會成本,有無錯付誤判、戰略反思呢?
2024年3月7日,羅欣藥業披露一則關于與深圳未知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公告,雙方就腸道菌群移植商業化達成戰略合作,包括但不限于經銷、銷售、推廣等。
羅欣藥業認為,此次戰略合作的簽訂有助公司進一步完善消化領域的戰略布局,提升綜合競爭力。或受上述消息刺激,長期低迷的股價開始活躍,錄得“五天三板”。
3月14日,羅欣藥業發布異動公告,稱“上述合作為雙方開展合作的基礎性框架文件,目前尚未形成營收,對公司本年度及未來經營業績的影響尚存在不確定性”。
04
自研自產“零”突破 業績拐點遠不
誠然,轉型升級從不是輕松話題。如烹小鮮又如履薄冰,急不得也慢不得,最考驗企業的綜合駕馭能力。
客觀而言,面對業績下滑壓力,羅欣藥業并沒躺平。不斷加碼轉型,打造第二增長曲線。目前,擁有在研創新藥8項,多個自研項目已進入臨床試驗和申報階段。
2022年4月,1類創新藥替戈拉生片成功獲批上市,為此羅欣組建了創新藥商業化團隊。值得一提的是,替戈拉生片是羅欣首款自研的新型鉀離子競爭性酸阻滯劑(P-CAB),實現了從原料到制劑的自研自產,是國家1類創新藥、山東省首個化學1類創新藥,屬于國家“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成果。
消化領域則更是企業傳統強項,產品管線一直較豐富。2022年4月,羅欣藥業研發申報的1類創新藥替戈拉生片(商品名:泰欣贊®)正式獲批,成功實現公司1類新藥“零”突破
浙商證券研報曾分析指出,P-CAB將逐漸替代PPI藥物,在國內消化道潰瘍和胃食管返流病的潛在用藥空間巨大。預計替戈拉生片年銷售峰值有望達20到30億元。注射劑類產品的市場前景則更廣闊,保守估計約20億美元。
此外,創新藥普卡那肽已進入III期臨床研究,預計2025年商業化上市,將成國內首個治療慢性特發性便秘的鳥苷酸環化酶激動劑。在抗腫瘤領域,LXI-15029膠囊、LX-086片等正處臨床I期試驗階段,將助力公司腫瘤領域產品布局。
從行業環境看,伴隨進入臨床階段和申報上市的新藥量快增,監管部門愈發重視藥物研發質量和臨床價值,審批審評標準趨嚴。2023年,國家藥監局發布《藥品附條件批準上市申請審評審批工作程序(試行)》的修訂稿和政策解讀,規定某藥品獲附條件批準上市后,原則上不再同意其他同機制、同靶點、同適應癥的同類藥品開展相似的以附條件上市為目標的臨床試驗申請。
2024年開年2月,國家醫保局又下發《關于建立新上市化學藥品首發價格形成機制 鼓勵高質量創新的通知》征求意見稿“為鼓勵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的藥品研發創新,支持高質量創新藥品的多元供給和公平可及,完善以市場為主導的藥品價格形成機制”,
可見,新藥研發的門檻在抬升、倒逼行業創新升級,強化創新質量、效率的信號滿滿。良幣效應下,真正的優質企業將越發凸顯頭部效應,率先享受到升級紅利。
換言之,品嘗兩年虧損洗禮的羅欣藥業也站在關鍵十字路口。都說深蹲之后有起跳、陣痛之后是新生。2024能否質效并舉、搭上這班創新紅利車?能否盡快釋放轉型動能,離業績拐點還有多遠呢?
本文為銠財原創
如需轉載請留言
原文標題 : 控股股東違規減持 羅欣藥業的業績拐點還遠不?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圖片新聞
最新活動更多
-
即日-10.29點擊報名>> 【免費參會】2025韓國智能制造及機械設備企業貿易洽談會
-
即日-12.12點擊報名>>> 【免費試用】宏集運輸沖擊記錄儀
-
即日-12.31立即下載>> 【限時下載】《2025激光行業應用創新發展藍皮書》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高價值貨物的‘數字保鏢’:沖擊記錄儀重塑貨運安全與效率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在線研討會】解析安森美(onsemi)高精度與超低功耗CGM系統解決方案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在線會議】CAE優化設計:醫療器械設計的應用案例與方案解析
-
5 創新藥泡沫破了?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