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NC走出集采沖擊波
6年前,集采剛剛推出之際,MNC在國內的銷售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許多企業從曾經的高速增長跌入低速甚至負增長的境地。
但現在,大部分MNC已經調整好戰略,中國區業務重回高增長。
今年上半年,增速最耀眼的為諾華,中國區的銷售額達21億美元,同比增速高達29%;再比如,阿斯利康在中國區的銷售額超33億美元,同比增長15%;
羅氏在中國區的銷售額達到了16.09億瑞士法郎(約合18.18億美元),同比增長14%,增速遠超公司整體營收;強生未公布在中國區的具體營收數據,但公司表示其整體營收增長強勁。
這背后,固然離不開新藥營收的貢獻,但另一核心助攻則在于,專利過期原研藥漲價到集采之前,只做院外市場,這部分業務穩住了甚至還有增長。
這也意味著,MNC正在走出集采沖擊。反觀國內一些藥企,至今仍未走出集采沖擊。這也為我們帶來啟示,要警惕集采困境,如果要打掉原研份額,核心是大幅提高仿制藥整體質量,而不是靠唯低價中標。
/ 01 / 轉換戰場
早些年間,大部分跨國藥企在國內投入資金、人才后,很容易獲得正向反饋,隨著集采等政策密集出臺,考慮到外部降價和自身降本的需求,不得不轉變戰略。
在原本市場的預期中,中國市場不再是專利過期藥品的“利潤奶牛”,今后將被仿制藥瓜分市場,利潤攤薄。過期專利藥的“原研品質”已不再是跨國藥企的市場優勢,必須通過集采比價格、比品質、比規模。
事實證明,集采的確對跨國藥企造成了很大的沖擊。包括輝瑞、阿斯利康、賽諾菲等在內,均在2020年財報中明確指出,公司專利過期產品的銷售收入都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
整體來看,在醫保控費力度不斷加大的背景下,2020-2022三年間,跨國藥企的整體銷售額較為平穩,年均增長1%。
如下圖所示,如果將產品區分為過期專利藥(已集采/未集采)和創新藥來看,跨國藥企已被集采的原研藥銷售額大幅下滑。

不過,從集采整體運行情況來看,面對集采常態化的壓力,跨國藥企并沒有徹底擁抱“以價換量”這條路。
從九期國采情況也能看到,除了第六批(胰島素集采),跨國藥企參與度和中選量仍然較低。
這既是跨國藥企出于維護全球定價體系的目的,同時,它們也清楚地知道,根本無法與中國仿制藥打價格戰。所以我們也經常能看到,跨國藥企在集采中頂格報價、自愿出局。
過去,跨國藥企在渠道層面主要聚焦院內市場,集采后,院內市場大洗牌,國產替代加速。
以抗抑郁藥物為例,長期以來以靈北、暉致、禮來為代表的跨國藥企在國內抗抑郁藥物市場所占據的市場份額,正在被國內藥企搶占。數據顯示,在2019年院內份額排名第十、第七的豪森藥業和科倫藥業,到2022年已經分別躍居第一和第二名,合計市場份額達20.3%。
不少企業不得不轉向市場增長空間巨大且品牌溢價自由的院外市場。事實上,早在2021年,各大跨國藥企便開始密集調整中國市場的銷售布局、組織架構。
經過幾年陣痛調整后,現如今國際巨頭也懂了,還是按照以前的高定價,不參加談判或者參加但不接受低價,轉而做自費高端市場。最近一個趨勢就是,原研藥品逐漸恢復到集采之前的價格。
比如諾華一款過專利期的高血壓原研藥,兩年前沒進醫保集采,價格猛降一波,而自去年開始價格就恢復到降價前。
這也是為什么,諾華、阿斯利康等MNC中國區業務重回高增長的重要原因。
/ 02 / 加速調整
當然,也有MNC仍在調整之中。賽諾菲便是其中之一。今年上半年,其中國區營收15.22億歐元,同比僅增長2.8%。而去年同期,由于疫情和集采影響,其中國區同比下滑4.5%。
事實上,自“4+7”試點擴圍開始,賽諾菲便深受集采影響。2020年,氯吡格雷及厄貝沙坦/厄貝沙坦氫氯噻嗪等過專利期產品大幅降價進入集采,當年其中國區收入負增長;而在胰島素集采中,另一大代表產品來得時(甘精胰島素)又受到影響。
因此,我們能看到,賽諾菲正在加速調整的步伐。
去年12月,其與上藥控股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將多款產品上藥控股的營銷服務體系進行銷售。
這些產品主要有六款,包括心血管領域的克賽和諾維樂,神經領域的德巴金,罕見病領域的奧巴捷,腫瘤領域的樂沙定和泰索帝。其中,多數為集采產品,并且幾乎都是丟標產品,僅樂沙定在集采中中標。
作為第三代鉑類抗腫瘤藥物,樂沙定也是結腸癌一線治療藥物。2020年,該產品國內市場規模為29.42億元。但在第五輪集采中,賽諾菲將其價格從1760/支大幅降至310.5元/支。
集采前,賽諾菲作為具有原研優勢的大藥企,上述產品的市場表現并不差,整體銷售規模至少在20億元之上。比如克賽(依諾肝素鈉注射液),藥融云數據顯示,這是一個20億元的大品種,集采前,賽諾菲占據最大市場份額,2021年克賽院內銷售額超10億元,市場占比約50%。
再比如,泰索帝(多西他賽注射液),根據米內網數據,2019年中國公立醫療機構終端多西他賽注射劑銷售額超過40億元,恒瑞醫藥市場份額最大,賽諾菲緊跟其后。但在第五次集采中,賽諾菲以860元的最高限價,主動退出。
集采出局,意味著原有市場地位和銷售額的大幅縮水。
因此,如何妥善處理曾經的暢銷產品,成為賽諾菲亟待解決的問題。面對一個個基礎穩固、規模可觀的市場,直接放棄顯然可惜。如何以最低成本獲取收益,成為賽諾菲考量的重點,這也是其與上藥控股合作的由來。
換句話說,賽諾菲委托上藥控股進行銷售的產品,都屬于自己推廣性價比較低的產品。
事實上,賽諾菲面臨的也是一眾跨國藥企需要面對的。而隨著戰略的調整,以及更多創新藥物如度普利尤單抗等進一步打開市場局面,賽諾菲走出集采沖擊也只是時間問題。
對于大藥企來說,中國市場是不能放棄的一大塊蛋糕。只是,它們在面對現實考驗中,轉換了戰術。
所以我們能夠看到,過去一年,跨國藥企在國內市場的動作頻繁,裁員、砍管線、停臨床、分拆、剝離。在挖掘中國市場潛能的同時,跨國藥企也在重新研判風險和機遇,調整在華業務模式。
/ 03 / 如何避免集采困境?
在中國醫保控費的大背景下,醫藥市場的商業化變革迫在眉睫。
正如前文所說,過去,不少跨國藥企在渠道層面主要聚焦院內市場,而眼下,零售、電商市場愈發被看重。
某中小型跨國藥企相關業務負責人曾對媒體表示,此前院內市場占比50%,如今,已經縮小至20%,剩下的80%中,50%的渠道鋪設分給了零售藥房以及電商,由公司自有團隊負責,剩下的30%則交給了經銷商或CSO合作伙伴。
一些跨國藥企也開始延續海外的做派,從處方醫生/藥師抓起,付費渠道從商業保險變成自費。即原研專利過期的藥品不參加集采,直接藥店賣,銷售額還能漲。
至少目前看,整體變革是有成效的。否則MNC不會在低價競爭中,選擇漲價恢復到集采之前的價格。
這意味著,即使有更低價的選擇,一部分病人仍選擇去藥店買貴的原研藥。
在這背后,或許是一些慢病患者出于用藥習慣,或許是醫院出于控費控藥占比,醫生直接提議患者去藥店買原研藥。
另外,也有不少業內人士表示,目前集采藥的質量有待商榷。從原料工藝來看,雖然仿制藥通過了一致性評價,但是在實際臨床應用經驗中,發現不少仿制藥的藥效確實比不過原研藥。比如一些很典型的糖尿病基礎用藥二甲雙胍,國產藥不如原研藥好,還有國產的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不如原研藥好。
無論何種因素,對于所有藥企來說,在醫保控費的大背景下,集采后產品利潤空間被大大壓縮是不可避免的。而當越來越多MNC走出集采沖擊,我們也要警惕集采困境。
畢竟,國內一些藥企,至今未能走出集采沖擊。
參照國際經驗,集采降價、仿制藥替代也是醫保控費的核心手段。按國際協會2020年統計的數據,美國仿制藥的處方占比達90%,歐洲是67%,日本為77%。
回到國內來說,自2018年以來,醫保基金“騰籠換鳥”效果明顯,推動我國藥品市場結構逐步發生改變。
其中,隨著創新藥品種的豐富,其占比不斷提升,增速高于仿制藥,因此我國化學仿制藥的市場份額持續走低,在整體藥品市場的占比從60%下滑至51%,大幅下滑11個百分點,在化學藥市場占比則從79%下滑至73%,下滑6個百分點。
但長期來看,仿制藥的占比或許會將進一步提升。
未來,要進一步打掉原研份額,提高仿制藥占比,核心應該是大幅提高仿制藥整體質量,而不是靠唯低價中標。
原文標題 : MNC走出集采沖擊波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圖片新聞
最新活動更多
-
即日-10.29點擊報名>> 【免費參會】2025韓國智能制造及機械設備企業貿易洽談會
-
即日-12.12點擊報名>>> 【免費試用】宏集運輸沖擊記錄儀
-
即日-12.31立即下載>> 【限時下載】《2025激光行業應用創新發展藍皮書》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高價值貨物的‘數字保鏢’:沖擊記錄儀重塑貨運安全與效率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在線研討會】解析安森美(onsemi)高精度與超低功耗CGM系統解決方案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在線會議】CAE優化設計:醫療器械設計的應用案例與方案解析
-
5 創新藥泡沫破了?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