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績反轉的微創醫療能否重回巔峰?
2019年常兆華在股東大會上喊出“萬億市值”目標時,微創醫療正站在高光時刻:市值超千億港元,骨科與心血管業務雙翼齊飛,分拆上市的子公司如火箭般躥升。
僅僅五年后,這家曾經的明星企業卻深陷債務泥潭——2024年初,7.43億美元債務壓頂,市值僅剩120億港元,蒸發超過90%,最終通過“借新還舊”暫時化解。

資本市場的熱情消退后,留下的是一個需要解答的核心命題:這家曾對標美敦力的中國醫療器械巨頭,能否在業績反轉的征途中重歸榮耀?
01. 不堪重負的“多元化”
在中國醫療器械領域,微創醫療的多元化戰略堪稱行業標桿。自1998年以冠脈支架切入市場以來,這家企業通過自主研發與并購雙輪驅動,構建起橫跨骨科、心率管理、大動脈介入、神經介入、手術機器人、電生理、眼科等十余個細分賽道的龐大版圖。
這種全產業鏈布局模式與國際醫療器械巨頭的發展路徑高度契合——美敦力、強生等跨國企業均通過多品類協同實現持續增長。然而,醫療器械行業的特殊性在于,每個細分領域都需經歷漫長的研發周期與巨額投入,從實驗室技術到商業化產品往往需要跨越數年乃至十年的“死亡之谷”,這對企業的資金鏈管理提出嚴苛考驗。
微創醫療過往的擴張軌跡充分體現其“技術浪漫主義”基因。
2022年其研發費用率高達50%,這一數字不僅遠超國內同行,甚至在全球醫療器械百強企業中位居榜首。公司核心團隊曾公開表示:“只要企業存活,就要將全部利潤投入研發。”這種戰略在行業上行期展現出驚人爆發力:通過持續高強度投入,微創醫療在可降解支架、手術機器人等前沿領域建立起技術壁壘,推動企業規模二十年增長數十倍,躋身中國醫療器械第一梯隊。
但硬幣的另一面是,當宏觀經濟進入緊縮周期,這種“全賽道押注”模式開始顯現風險。
隨著國內集采政策深化,冠脈支架等傳統主力產品價格大幅縮水,直接沖擊盈利根基。與此同時,公司在骨科、心律管理等新業務板塊仍需持續“輸血”,2024年數據揭示其研發費率雖從40%降至21%,但多線作戰導致的資金壓力依然巨大。更嚴峻的是,此前與高瓴資本等投資方簽訂的對賭協議進入關鍵節點,要求未來兩年內實現從巨虧到盈利的跨越式轉變,否則將觸發15億元債務提前償付條款。
這場危機倒逼企業開啟戰略重構。
微創醫療正從“研發驅動”向“商業化與現金流”轉型:一方面加速海外市場拓展,2024年海外收入同比激增85%;另一方面果斷剝離非核心資產,通過出售子公司股權回籠資金。在業務布局上,公司開始聚焦手術機器人、可吸收支架等高附加值賽道,試圖打造“十億美元級”爆款產品。這種轉變充滿挑戰——研發費率的壓縮可能影響技術迭代速度,但也是企業在現實約束下的必然選擇。
當前的微創醫療正站在十字路口:若能成功平衡創新投入與財務健康,其多元化布局或將轉化為長期競爭優勢;若轉型遲緩,則可能陷入“規模不經濟”的泥潭。這場戰略調整的結果,將決定其能否真正成長為“中國版美敦力”。02. 業績反轉只是開始
微創醫療正身處戰略轉型的關鍵節點,其2024財年財報揭示了這家醫療器械龍頭在規模擴張與盈利突圍間的深層博弈。
財報顯示,公司全年實現營收10.31億美元,在匯率調整后實現9.6%的同比增長,凈虧損同比收窄58.6%至2.69億美元,EBITDA更首次轉正錄得6040萬美元。

這份成績單距離管理層宣布“戰略重心轉向收入與利潤”僅過去半年,但資本市場的考驗接踵而至:公司需在2024-2026年間完成虧損不超過2.75億、0.55億美元及實現0.9億盈利的階梯目標,否則將觸發與高瓴資本等投資方的對賭協議,面臨提前償債的流動性風險。更緊迫的是,旗下微創心律需在2025年7月前完成上市,若失敗將導致2.27億美元優先股強制贖回,直接推高負債3.1億美元。
業績改善背后是“開源節流”的雙重驅動。
在海外市場,公司收入同比激增85%,部分抵消了國內集采壓力;在成本控制端,銷售、管理及研發費用同比銳減24%至2.165億美元,運營費率下降29個百分點,研發費率更是從40%壓縮至21%。這種降本策略雖帶來短期財務優化,卻引發長期隱憂——當非核心資產出售的“一錘子買賣”效應消退后,研發投入的持續縮減可能削弱其在手術機器人、可吸收支架等高精尖領域的技術壁壘。
從業務結構看,微創醫療正經歷增長動能的深刻轉換。
骨科醫療器械以24%的營收占比穩居首位,心律管理業務(21%)和心血管介入業務(16%)構成第二梯隊。但真正呈現爆發勢頭的卻是小眾賽道:手術機器人業務以105%的增速領跑全體,外科醫療器械業務亦實現52%的增長,盡管二者當前營收占比僅分別為2%和1%。這種“小業務大增長”的格局,折射出公司在傳統板塊承壓下,對創新賽道的戰略性押注。
當前,微創醫療的核心矛盾聚焦于規模擴張與盈利可持續性的平衡。
要破解對賭協議的攻擊,公司需在三個方面破局:通過加速海外高毛利市場滲透與低效資產剝離優化現金流;集中資源打造可吸收支架等“現金牛”產品,并深化AI與機器人技術的臨床融合;在控制研發費率的同時,構建平臺化營銷體系以提升產品滲透率。
03. 理想主義者亟需現實轉身
在醫療器械產業的長跑中,微創醫療正經歷著從“技術浪漫主義”到“商業現實主義”的蛻變。
美敦力們用半個世紀構建的醫療帝國,從來不是靠技術點的單點突破,而是通過多管線協同形成的生態壁壘。但中國創新者面臨的生存環境截然不同——在政策重塑定價邏輯、資本寒冬考驗造血能力、地緣政治擾動全球化的三重夾擊下,微創醫療的困境折射出本土企業特有的成長悖論:既要保持高強度研發投入以跨越技術鴻溝,又需在盈利周期與資本耐心賽跑中尋找平衡點。
在資本寒冬中,真正的戰略定力不是固執地堅守所有賽道,而是學會在創新火種與商業現實之間,澆鑄出屬于中國企業的生存智慧。這場馬拉松的下半程,比的不僅是技術耐力,更是對產業規律的敬畏之心。
- End -
原文標題 : 業績反轉的微創醫療能否重回巔峰?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圖片新聞
最新活動更多
-
即日-10.29點擊報名>> 【免費參會】2025韓國智能制造及機械設備企業貿易洽談會
-
即日-12.12點擊報名>>> 【免費試用】宏集運輸沖擊記錄儀
-
即日-12.31立即下載>> 【限時下載】《2025激光行業應用創新發展藍皮書》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高價值貨物的‘數字保鏢’:沖擊記錄儀重塑貨運安全與效率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在線研討會】解析安森美(onsemi)高精度與超低功耗CGM系統解決方案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在線會議】CAE優化設計:醫療器械設計的應用案例與方案解析
-
5 創新藥泡沫破了?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