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應用軟件衰落記:屬于超級APP的時代過去了?
02要成為游戲規則的制定者
拐點出現在2017年,隨著三大運營商紛紛降低流量資費,移動互聯網的用戶數量逼近10億,硬件更新換代,放開存儲空間,社交、娛樂、辦公等功能于一體,智能手機發生了從工具到電子器官的角色轉變。
據QuestMobile數據顯示,以移動互聯網流量紅利見頂為背景,截至2018年上半年,我國市場上的App數量超過406萬個,從用戶角度上看,35個App已經能夠滿足大部分需求,從搶占市場到爭奪流量,對用戶時間最大程度攫取成了玩家們心照不宣的陽謀,App的體積也快速膨脹起來。

2017-2018中國移動網民安裝App數量分布占比
圖源QuestMobile
典型的例子依然是微信,飛信、網易泡泡等玩家退場后,身兼通訊、支付、朋友圈、公眾號多職的微信,的確還保留著用完即走的基因,但隨著“跳一跳”小游戲的發布,微信第三方小程序正式開放,各種功能紛紛鑲嵌,平臺向生態轉變的概念也顯現出來。
從產品本身變化的底層邏輯來看,產品是功能的集合,功能的延伸和轉變離不開用高頻帶低頻、用剛需帶非剛需的路徑。舉個例子,不管怎么變化,微信的聊天功能始終處于產品高頻剛需的維度,四個tab中即時通訊占據了前兩個。
高頻功能需要方便用戶觸達,縮短用戶的使用路徑,基于核心功能搭建功能生態。你會發現,像朋友圈、小程序這些功能的入口都會更深,但由于微信本身作為一個巨大的流量入口,所以這些功能也不用擔心沒有用戶。
有開發者曾在博客里感嘆:“現在已經是BAT的天下了,App獨立生存的空間被不斷擠壓,獨立App想占據市場地位,時間已經不多了。”經過多輪驗證之后,最重要的幾個入口仍然是穩定的,電商、娛樂、本地生活等App頭部,這也意味著App格局逐漸穩定,于是,BAT大廠開始借助各自主流App的優勢,開放小程序及各種入口留住客戶。

雖然嘴上都在說推崇開放,但就產品使用上,生態既意味著便捷,同時也是新一輪的圈地自萌和商業閉環。最后的贏家都想實現大一統,因為他們知道,一旦成為無所不在的存在,也就成為了游戲規則的制定者。
所以,當微信、支付寶、美團等核心App獲得對流量的絕對控制權后,一方面功能上需要增肥;另一方面,超級App可以連接同系的其他應用,并進行賦能,比如微信在連接一切的同時,無限擴張的邊界也為自己創造了更多的變現可能。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最新活動更多
-
11月7日立即參評>> 【評選】維科杯·OFweek 2025(第十屆)物聯網行業年度評選
-
11月20日立即報名>> 【免費下載】RISC-V芯片發展現狀與測試挑戰-白皮書
-
即日-11.25立即下載>>> 費斯托白皮書《柔性:汽車生產未來的關鍵》
-
11月27日立即報名>> 【工程師系列】汽車電子技術在線大會
-
11月28日立即下載>> 【白皮書】精準洞察 無線掌控——283FC智能自檢萬用表
-
12月18日立即報名>> 【線下會議】OFweek 2025(第十屆)物聯網產業大會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