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集團著手布局,開始自研人形機器人
前言:
根據IT桔子數據,2024年在具身智能領域共發生了78起融資事件,累計融資金額達到91.89億元。
中信證券報告中預測,到2025年人形機器人出貨量將超過1萬臺;
而到了2030年,預計出貨量將達到約500萬臺,市場需求有望增長至大約7500億元。
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行業近年來發展迅猛,2025年被認為是關鍵一年。
國內方面,比亞迪、華為、小米等企業都在通過招聘或加大研發投入的方式加速人形機器人的發展。
作者 | 方文三
圖片來源 | 網 絡
螞蟻集團著手布局自研人形機器人
近期,據招聘平臺發布的信息顯示,上海螞蟻靈波科技有限公司,作為螞蟻集團的子公司,正在招募14個與具身智能系統及應用相關的職位。
這一舉措暗示了螞蟻集團可能正在積極籌備研發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產品。
此次招聘的職位涵蓋了嵌入式開發工程師、機器人軟件測試工程師、機器人電子硬件工程師、算法工程師、人形機器人硬件結構工程師、仿真系統開發工程師等。
從部分職位的具體要求來看,應聘者將負責機器人本體結構設計、機械零部件的硬件規格設計;開發自研的機器人操作系統;機械臂及人形運動控制系統的研發;開發和優化靈巧手抓取相關的強化學習方法等。
這些要求進一步表明,螞蟻集團可能正計劃從基礎開始自主研發人形機器人產品。
螞蟻集團所展現的全面而深入的研發團隊建設規劃,彰顯了其在市場上的積極進取態度。
該集團并未僅限于在大型模型和軟件開發領域的持續投入,而是直接邁向了全面自主研發人形機器人的目標。
據天眼查信息顯示,上海螞蟻靈波科技有限公司于2024年12月成立,由螞蟻集團旗下的螞蟻智能全資控股,注冊資本達1億元人民幣。
其經營范圍涵蓋了智能機器人的研發、銷售以及AI基礎軟件的開發等業務,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及經理均為朱興。

正從[數字金融]向[實體智能]領域拓展
未來,螞蟻集團自研的具身智能機器人或許將在物流配送中高效穿梭,或在金融服務中提供更細致的交互體驗等。
螞蟻集團親自參與投資布局,已在新興領域確立了雙軌并行的發展模式。
其多方位的布局策略,亦顯現出公司從[數字金融]向[實體智能]領域拓展的想法。
自2015年起,螞蟻集團便開始在AI領域進行投資,當時其內部的AI研發團隊專注于金融應用,開發出的可信AI技術在風險控制等方面得到應用。
此后,螞蟻集團陸續推出了智能投顧、智能客服等多項功能,以平臺為核心,為AI技術提供了實際應用場景。
在2023年的[百模大戰]中,螞蟻集團依然處于競爭的前沿,而其戰略意圖亦有所轉變,AI已上升至公司戰略的核心地位。
螞蟻集團確立了[AI First]、[支付寶雙飛輪]和[加速全球化]三大戰略重點。
從技術層面分析,螞蟻集團參與大模型的競爭,意味著其AI能力已從單一技術領域躍升為支撐技術體系的基礎。
公司先后研發了語言和多模態大模型[貞儀]以及百靈大模型。
在自研大模型的同時,螞蟻集團還對清華大學AI研究院的多模態通用大模型團隊進行了領投。
至2024年,螞蟻集團宣稱其大模型已服務于超過一百家金融機構,并在醫療領域實現落地,例如與合作伙伴共同推出的數字健康管家[安診兒]。
除大模型技術外,螞蟻數科在2024年還申報了專注于[數據合成]的AI數據合成與生產技術平臺。
該平臺可視為解決當前具身智能領域面臨的主要難題——數據獲取困難——的方案之一,通過大規模合成數據,訓練具身智能產品,有效降低訓練的時間成本和資金投入。
涉足人形機器人領域在情理之中
從企業背景分析,螞蟻集團親自涉足具身智能領域確實令人意外。
通常而言,業界更多地將螞蟻集團與金融服務、數字化轉型以及生成式AI大模型的發展聯系起來。
然而,深入審視螞蟻集團在大型模型領域的發展軌跡,其涉足人形機器人領域似乎又在情理之中。
2023年12月,時任螞蟻集團副總裁的王曉虹指出,能夠應用于物理世界的多模態大型模型是螞蟻集團在AI領域的重點發展方向之一,并預計在未來一兩年內將取得重大突破。
2024年7月,螞蟻集團公布了其自主研發的百靈大型模型的最新研發成果。
螞蟻集團副總裁徐鵬表示,百靈大型模型已經具備了處理多模態數據的能力,能夠直接理解和訓練音頻、視頻、圖像、文本等多種形式的數據。
他強調,多模態技術將使大型模型能夠像人類一樣感知物理世界并與之互動,基于百靈大型模型的多模態能力,螞蟻集團已經開始探索將技術應用于產業規模化的實踐。
從這一視角來看,螞蟻集團早已確定了多模態大型模型的發展方向,并積累了豐富的技術經驗,為具身智能的研發奠定了堅實基礎。
同時,他們一直在探索AI如何在產業中落地,為此推出了醫療大模型、金融大模型等產品。
然而,在生成式大型模型始終難以實現大規模商業應用的背景下,能夠在物理世界中執行任務的具身智能自然成為了他們下一個探索的業務方向。
另外,從具身智能產業圈的視角審視,螞蟻集團所在的杭州和上海兩地,擁有豐富的產業資源。
一方面,得益于長三角地區的供應鏈優勢,核心零部件等上游產業資源相對完備,浙江省已形成[不出省造機器人]的產業格局;
另一方面,浙江和上海已經孕育出成熟的人形機器人企業,如宇樹科技、智元機器人等,基于這些先行者的努力,兩地已具備人才資源,加速了團隊組建的進程。

投資成為進軍具身智能的重要策略
自2023年末起,螞蟻集團開始涉足機器人行業,并于去年12月宣布投資于香港上市的倉儲機器人領先企業極智嘉。
在極智嘉發布招股說明書時,披露了螞蟻集團通過其控股公司AcceleratorVILtd和上海云玚合計持有極智嘉約4.93%的股份,而該投資協議的簽署時間恰為2023年12月末。
星海圖近日完成的近3億元人民幣A輪融資,并非螞蟻集團首次對其投資。
去年11月,星海圖宣布完成Pre-A輪融資,融資總額超過2億元人民幣,領投方同樣是螞蟻集團。
這一投資決策可能部分基于星海圖與螞蟻集團在具身智能領域的相似發展方向,A輪融資資金的使用目的將主要用于加速具身基礎模型的研發和驗證,進一步推動星海圖在本體、智能、商業化方面的迭代升級。
在具身模型方面,星海圖去年提出的基于3D擴散策略DP3(3D Diffusion Policy)是當前世界領先的模仿學習效率算法架構。
今年1月,星海圖又推出了全新一代仿人形通用機器人R1Pro和數據采集雙臂移動平臺R1Lite,全系列產品起售價為19.9萬元。
從具身大模型的開發入手,結合多種形態的機器人本體,螞蟻集團若親自參與具身智能的實踐,其路徑可能與星海圖相似。
另外,螞蟻集團還參與了極智嘉的投資。公開資料顯示,極智嘉是全球最大的倉儲履約AMR(自主移動機器人)解決方案提供商,成立于2015年。
截至目前,該公司已完成9輪融資,融資金額近40億元人民幣,估值約150億人民幣。
螞蟻集團通過其控股公司持有極智嘉約4.93%的股份。
同樣在去年,螞蟻集團成立了強化學習實驗室,國內具身智能領域頭部創業企業邊塞科技的創始人吳翼擔任該實驗室首席科學家。
由此可見,螞蟻集團在具身智能機器人領域的投資和布局涵蓋了自研技術研發、新興科技公司投資以及產業鏈協同等多個方面,展現了其在具身智能和機器人領域的長期戰略規劃。
根據新華社的報道,2月24日,阿里巴巴集團首席執行官吳泳銘宣布,未來三年內,阿里巴巴計劃投入超過3800億元人民幣,用于構建云計算和AI硬件基礎設施,這一投資額超過了過去十年的總和。
目前,阿里云已成為亞洲領先的云計算服務提供商,而阿里巴巴的通義千問大模型也已發展成為全球知名的開源模型。
今年2月初,全球頂尖的AI科學家、前Salesforce集團副總裁許主洪加入阿里巴巴集團,擔任副總裁一職,負責AI面向消費者業務的多模態基礎模型開發。
許主洪正在組建一個規模超過百人的頂級AI大模型研究團隊,致力于推動科研成果向實際應用解決方案的轉化。
此外,阿里巴巴關聯企業螞蟻集團的人力資源平臺顯示,該公司正在開放[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系統及相關應用的職位空缺,持續在AI領域進行投資。

結尾:
從數字金融向實體智能的轉型絕非易事——硬件構型、落地場景的探索,以及軟硬件協同的平衡,都是跨越虛擬與現實邊界的關鍵考驗。
這場馬拉松式的競爭,最終的勝負將取決于誰能以技術深度穿透場景壁壘,以系統性創新打破[工具]與[伙伴]的界限。
部分資料參考:高工人形機器人:《馬云[歸來]后,螞蟻集團殺入人形機器人》,科創板日報:《螞蟻自研具身智能機器人背后》,具身研習社:《螞蟻集團布局具身智能早有跡可循》,人形機器人產業通:《螞蟻進軍人形機器人,高薪招聘背后藏著什么?》,趣解商業:《人、錢、業務,涌向[機器人]》
原文標題 : AI芯天下丨深度丨螞蟻集團著手布局,開始自研人形機器人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最新活動更多
-
11月7日立即參評>> 【評選】維科杯·OFweek 2025(第十屆)物聯網行業年度評選
-
11月20日立即報名>> 【免費下載】RISC-V芯片發展現狀與測試挑戰-白皮書
-
即日-11.25立即下載>>> 費斯托白皮書《柔性:汽車生產未來的關鍵》
-
11月27日立即報名>> 【工程師系列】汽車電子技術在線大會
-
11月28日立即下載>> 【白皮書】精準洞察 無線掌控——283FC智能自檢萬用表
-
12月18日立即報名>> 【線下會議】OFweek 2025(第十屆)物聯網產業大會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