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時代的落幕!這次輪到了IBM
IBM發布公告稱,商業機器(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及其分公司已于2025年3月1日起停止業務活動,相關辦公場所亦停用。IBM官方回應稱,這是在全球范圍內整合產品開發職能,并非退出中國市場。

上周,一則IBM中國停止業務活動的消息傳出,引起了業界廣泛關注。對此的評價也是各種各樣,很多人感嘆:“作為國際一線廠商,被印度人搞成了這樣?”“IBM在國內的競爭力差強人意,最近幾年都很少有存在感。”“感覺IBM很多技術都走在了業界之前,但在真正爆發之時卻顯乏力,例如:AI!”
筆者初次看到這則消息,也是感到震驚,但似乎又有些預料之中。
在企業級IT媒體人眼里,IBM絕對稱得上是曾經的一座豐碑,以己之力引領潮流那種!
媒體人眼中的IBM
筆者初次以媒體人身份接觸IBM大概是在2009年,當時剛剛接手服務器、存儲等產品線,產品與技術方面還了解不深。雖在之前有5年消費級媒體經驗,對于PC、DIY攢機及數碼等產品了然于胸,但參加企業級廠商的活動依然忐忑。
果然,當時在我們眼中高高在上的IBM活動人氣爆棚,從高管們的演講到過場視頻再到客戶證言都可以說“逼格滿滿”。筆者最為關心的產品并未占據太多篇幅,活動重點則放在了理念、創新及改變未來等話題,用盡顯高端來形容也毫不為過。
在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筆者每年都會參加很多次IBM的活動,足跡從布置精良的發布會到京城頂流寫字樓的盤古大觀,那時候的IBM風光無限,IBM+奧美的“神級”組合一度被譽為IT廠商線下活動的天花板。
“探索前沿科技”“品牌價值”“沉浸式場景體驗”“技術工坊”“開放平臺”“可持續發展”“與學術機構密切合作”等等,業界的很多創新模式(名詞)都源于IBM,那時候它是真正的引領者!
那時候IBM為啥這么牛?
原因之一就是超級豐富的產品線陣營。筆者在接觸企業級之前,最熟悉的IBM產品線就是ThinkPad了,這一系列的產品力及口碑都是杠杠的,粉絲群也遍布全球,更是成為了程序員們的最愛。
小紅點、舒適的鍵盤手感、抗操的整機設計,要擱現在也肯定是頂流的網紅級產品,真是讓人過目不忘。
筆者在接觸企業級之后,先是參加了IBM Power小型機的活動,然后花了很多時間來學習大型機、小型機及Power處理器等產品。感覺剛熟悉了一點點,就又收到System X的活動邀請,一查閱才發現,當時IBM在x86服務器陣營也擁有著很高的市占率,它咋這么猛呢?

之后,筆者又接觸到了IBM存儲、LinuxONE、Tivoli、DB2、資產管理、數據可視化、Watson、安全及咨詢等產品線,令人大開眼界。
用一句話來說:像金融、制造、能源等領域的大企業,擁抱一個IBM品牌基本就能搞定所有IT資源了!
援引當年路透社的一篇新聞數據顯示:在2000年代初期至中期,IBM在中國企業級硬件市場占據顯著優勢,市占率一度達到43.6%,其銷售額的70%來自硬件(包括小型機、服務器等),軟件及服務僅占30%。這一比例與IBM全球其他市場以服務為主的收入結構形成鮮明對比,凸顯其在中國硬件市場的強勢地位。
IBM的小型機系統曾廣泛應用于金融、電信、政府等核心行業。例如,金融業的銀行核心系統、電信行業的計費系統以及政府信息化項目中,IBM設備幾乎是“標配”,成為技術實力和可靠性的象征。
在阿里云、華為、浪潮等本土企業崛起前,IBM幾乎未遇強勁挑戰。其技術壁壘和客戶黏性使其在2010年代前維持了市場主導地位。
同時,也正如當時IBM的線下活動各種多彩創新那樣,它所有的閃光點開始被同行密切關注,逐漸開始起步的國內IT企業開始有一學一,在與國際大廠同臺競技的同時慢慢地開始積累自己的技術與產品底蘊,為之后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筆者清晰地記得,有很多次IBM發布會剛剛結束,就有其他廠商或公關公司的朋友來詢問:會場布置得如何、有哪些亮點、發布會重點頁PPT以及演講的設計等等,爭相學習與參考。
IBM的“沒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很多時候我們提到IBM,第一印象就是超酷的小型機和大型機,憑借一連串“9”的可靠性獨步江湖。上個世紀60年代大型機問世,主要應用在科研和商用領域,用一個字概括就是“貴”!一般企業可用不起。
發展至90年代,RISC架構的服務器開始興起,IBM的小型機及Sun的SPARC服務器問世,讓這些高可靠性的“專業設備”能夠落地民間,成本大幅降低,并全面鋪向市場。

90年代末,英特爾和AMD的x86架構處理器性能不斷提升。到20世紀初,基于x86架構的服務器在性能和價格上逐漸具備了與小型機競爭的能力,吸引了大量企業用戶。用一個字來概括的話,那就是價格更“廉”。
緊接著行業發展速度加快,2006年云計算開始逐漸興起,它提供了一種更加靈活、可擴展且成本效益更高的計算模式。企業開始將部分或全部IT基礎設施遷移到云端,無論是公有云還是私有云均利好成本更低的x86平臺,這使得對傳統小型機的需求進一步減少。
另外一顆射向IBM的“子彈”則是2013年斯諾登事件的爆發,使得鷹醬的企業在可信度等諸多方面出現危機。次年,IBM將其基于x86架構的服務器業務出售給中國的聯想集團,這標志著IBM在服務器市場的戰略調整,其發展勢頭出現了明顯的“中年危機”,并似乎難以根治。
筆者從自己的媒體從業視角來看,2013年之后跟銷售小姐姐們給IBM做的方案大都集中在LinuxONE、Bluemix、存儲及私有云等方面。那時候感覺IBM在努力“補救”丟失的市場,并力圖在云及數字化轉型等方面殺出一條自己的路,但其發展并不順暢。
個人認為LinuxONE確實是一套非常有創意的產品,它能兼顧小型機的穩定性與可靠性,并可較完美地支持Linux,可稱得上是IBM轉型的誠意之作。但其依然較高的成本使得競爭力不是很足,并且正面撞上了如日中天的云計算大潮,因此在后續的幾年里略顯頹勢。
與x86平臺每年一更新(雖然Intel擠了很多年牙膏,有幾代產品性能提升幅度很小,但隨著蘇媽時代AMD的強勢回歸,也讓x86處理器的性能屢創新高)相比,IBM Power平臺則依然是3~5年才更新一次,使得后期僅存的性能優勢也已不在。
IBM Watson的推出時間遠遠早于現在的AI,但落地方面卻非常地緩慢,在醫療健康等領域的嘗試未能達到預期效果,再加上成本高昂、戰略調整及市場適應性等多方因素影響,導致了IBM Watson并沒有在市場上取得預期中的主導地位。
感覺在2018年之后,IBM的線下活動明顯減少,筆者所在媒體銷售姐姐們也很少拿到IBM的單子了,“沒錢”的態勢已經愈發明顯。正所謂“一鯨落,萬物生”,浪潮、新華三、華為(超聚變)、曙光(寧暢)等國內企業迅速崛起,服務器市場發展速度繼續加快,從互聯網時代到現在的AI時代,似乎再也看不到IBM的身影了。
IBM:中國IT現代化進程的重要推手
作為全球信息技術先驅,IBM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技術引進中扮演了獨特角色。1977年交付沈陽鼓風機廠的System/370中型機,不僅是新中國首個商業計算機合約,更開啟了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先河。此后四十年間,IBM通過建立中國研究院、開展"智慧地球"計劃、參與金融核心系統建設等舉措,累計培養超過10萬認證工程師,為我國信息化建設輸送了關鍵技術人才。
談到我國IT產業的發展歷程,著實令人稱奇,也印證了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牛x的徒弟真的可以“放倒”老師傅。
中國IT產業所形成的路徑為:引進-消化-創新,三段式演進。
第一階段(80-90年代):通過Cisco、IBM、Oracle等企業學習西方技術架構。
第二階段(2000-2010):華為、阿里等企業進行適應性改造。
第三階段(2010至今):在5G、AI、區塊鏈等新興領域實現并跑甚至領跑。
IDC數據顯示,2022年阿里云、華為云、騰訊云已占據國內公有云市場59.1%份額,而IBM中國研發中心人員規模迅速縮減最終裁撤,這種此消彼長的態勢恰是產業升級的生動注腳。
中國IT產業用四十年時間完成了從“學生”到“同行者”的跨越,可以說,未來產業格局中,國際巨頭將更多扮演生態伙伴角色,而創新引領者的位置正在由中國企業接棒。
未來,看AI吧
根據網上資料顯示,人工智能(AI)是IBM未來發展的核心驅動力。IBM將繼續加大在AI領域的研發投入,推動AI技術的創新和突破。為此,IBM會致力于解決技術債務問題,加強IT基礎架構的建設,以支持AI技術的擴展和應用。
其次,IBM將密切關注云計算和混合云市場的發展趨勢。特別是在混合云和多云管理方面,IBM將通過收購和整合相關技術和資源,提供更為完善和高效的解決方案。同時,IBM還將繼續加強在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方面的投入,以確保云計算技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也就是說,IBM的未來發展重點將圍繞人工智能和云計算兩大領域展開。還是IBM的風格,目標龐大而深遠,但就不知道面對各種“新”競爭對手,它是否能夠把握住機會。
一些零零散散
其實媒體人和IBM,都有著解不開的緣分。在IBM鼎盛時期,我們媒體人能夠通過它了解到眾多海外全球的先進技術、產品及案例,每次采訪高層都能有不小的收獲,眼界大開。
記得有一年我們4位媒體人跟隨IBM去成都出差,采訪某大型企業的IT部門負責人,也是首次見到了專為行業設計的高密度集裝箱數據中心,甚是感嘆。采訪后跟對方聊天得知,這個集裝箱來之不易啊。
這套集裝箱數據中心來自IBM在西班牙的工廠,當時落地成都某企業的時間比計劃整整晚了6個月。
因為啥?
國際局勢。高深不!
因為那一年鷹醬與波斯貓交惡,后者就嚴查路過波斯灣的貨輪,導致大船在那邊停了好幾個月,好不容易才漂洋過海。這套當時業界頂級配置的集裝箱數據中心,“取經之路”太難了。
筆者在上學時候每周都購買大量的IT報紙與雜質,也就對吳士宏及她的著作《逆風飛飏》非常感興趣。吳士宏1998年擔任微軟中國公司總經理。而在此之前,她在IBM工作了12年之久,擔任過銷售總經理等職位。她當時在商界被譽為“打工皇后”,曾入選《Fortune》雜志全球50位最具影響力商業女性。她的成功經歷被許多人視為職場明燈和勵志典范。
之后筆者也認識了很多能力非常出眾的大咖,他們都來自IBM。
也有朋友問我:IBM出來的人,都有什么特點?
可能是比較喜歡寫書吧!
前段時間小趙同學跟筆者聊天時候還感嘆道:自己沒帶過IBM,也沒做過相關項目,應該算比較幸運嗎?
帶過IBM并做過銷售項目的媒體人們,出來走兩步,把你的苦笑收回去。
懂的都懂,哈哈!
印度人帶領下的IT企業,可能并不被人看好。從暴雪、微軟到IBM,總是讓人質疑印度人領導下的大企業可能沒有原來那么“優秀”了。據網上數據顯示,2025年IBM全球員工總數約為28.8萬至30萬人,其中印度員工占比超過50%,超過14萬,成為IBM全球最大的人力資源集中地。悄悄地說一句:IBM美國員工也僅有7萬人。
并且,還在大量裁撤印度之外的員工。IBM成為了下一個“路虎”嗎?咱就不過多評論了。
現在翻一翻筆者的微信,估計還能輕松找到上百位曾經直接服役或服務過IBM的廠商及公關朋友,而間接服務過IBM的朋友則還得翻幾番。
足見“十八摸”當年強大的影響力啊!
用一個時代的落幕來形容當今的IBM,不知道是否妥當,但它確實是幾代IT人心中曾經的輝煌。它就有點像我們80后小時候聽的評書,那時幾乎家家都會在同一時間打開電視或收音機,聽熟悉的單田芳、袁闊成、田連元、劉蘭芳、連麗如等老先生講評書。但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傳統評書幾乎銷聲匿跡,現在的小朋友們很多人都從來沒有聽過。
但你不能否認傳統評書在那個年代創造過的輝煌收視率,只是,它已經逐漸老去罷了。
原文標題 : 一個時代的落幕!這次輪到了IBM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最新活動更多
-
11月7日立即參評>> 【評選】維科杯·OFweek 2025(第十屆)物聯網行業年度評選
-
11月20日立即報名>> 【免費下載】RISC-V芯片發展現狀與測試挑戰-白皮書
-
即日-11.25立即下載>>> 費斯托白皮書《柔性:汽車生產未來的關鍵》
-
11月27日立即報名>> 【工程師系列】汽車電子技術在線大會
-
11月28日立即下載>> 【白皮書】精準洞察 無線掌控——283FC智能自檢萬用表
-
12月18日立即報名>> 【線下會議】OFweek 2025(第十屆)物聯網產業大會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