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9美元一副的中國AI眼鏡 :海外大佬下單,一線資本青睞
文/VR陀螺 冉啟行
半年入駐300+歐洲高端眼鏡店,產品獲Oculus Founder Palmer Luckey、阿布扎比部長Sheikh Nahyan bin Mubarak、全球知名DJ,音樂家Steve Aoki等商界、政界,藝術行業重量級人物青睞,公司先后獲紅杉資本、鼎暉投資、礪思資本、華創資本、愛爾眼科、青山資本等一線VC、產投持續加碼。

Sheikh Nahyan bin Mubarak、Palmer Luckey和Steve Aoki佩戴Even G1
它就是Even Realities,一家成立于2023年的AI眼鏡初創公司。團隊主要由頂尖消費電子品牌與歐洲高端眼鏡品牌的兩部分人員構成,研發核心團隊來自于蘋果,三星,飛利浦等一線大廠。
2024年,Even首款AR+AI眼鏡Even G1正式發布。這款售價高達599美元的產品,在發布后迅速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圓框造型、抬頭顯示、低彩虹紋、無攝像頭、無揚聲器”等鮮明的產品標簽,讓它在“百鏡大戰”中顯得尤為獨特,走出了一條自己的產品路線。
這種看似“反潮流”的設計,究竟是初創公司在資源和技術限制下的妥協,還是基于對產品、技術與市場的深度思考?為探尋答案,VR陀螺與Even Realities聯合創始人兼CTO歐陽劍(Tom)進行了一次深度對話。
Tom本科畢業于普渡大學、碩士畢業于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主修機械工程方向,曾就職于Apple、堅果投影、Western Digital等公司,擔任研發負責人。這樣一份跨越機械、光學和系統集成的經驗,賦予了他對于一款硬件應有的全局視野。

Even Realities聯合創始人兼CTO歐陽劍(Tom)
“反向設計”哲學,從光學到功耗的極致自研
對于一家品牌廠商而言,產品的“差異化含量”至關重要。從鏡框、材料到光學系統,Even展現了它的別具一格。
從CTO的技術視角來看,Tom表示,作為一個初創公司,他們雖然不會自己去制造半導體芯片,但“基本上基于芯片往上走的一層的系統級,我們都會自己去設計”。這包括了從Micro-LED微顯示器出光后的整個HAOS™光學系統——光機和衍射光波導。
為何要堅持自研?因為市面上的通用方案無法滿足Even對“極致”的追求。Tom解釋道:“由于行業相對藍海,各家的產品定義各不相同。若采用通用方案,最終產品方案可能無法做到極致。只有根據實際產品需求反向設計,才能實現從光學、結構、硬件到軟件的高度一體化產品定義。”
與行業公版方案不同,Even的光學設計擁有更高的光學效率。這份由高光效帶來的寶貴設計余量,一部分被用于提升顯示的均勻性,讓觀感更舒適;另一部分則直接轉化為功耗的降低,以延長續航。Tom表示:“在我們整體設計時,我們是按照一天半到兩天的實際使用標準來設定的。在保證光效達到極致的同時,降低功耗是我們的核心邏輯,可能比其他廠商降低30%甚至50%的功耗。”

為進一步實現Even對AI眼鏡的極致設計并保證長續航,團隊甚至舍棄了行業內普遍認為的“標配”組件——揚聲器。這一決策不僅顯著降低了功耗,也使得鏡腿設計可以更加輕薄,能夠將核心主板置于鏡腿末端,優化了整體的重量分布與佩戴體驗。
硬件之外,Even在系統層面的功耗管理同樣做到了極致。眼鏡采用了一種激進的電源管理策略,在非使用狀態下,能夠進入毫瓦、甚至微瓦級別的超低功耗待機模式。
為兼顧“即時喚醒”的用戶體驗,Even還借鑒了成熟的可穿戴設備傳感邏輯。Tom表示:“Even G1采用了一套類似智能手表中的Sensor Hub機制,以一顆超低功耗傳感器持續保持激活,監測用戶的抬頭、觸摸等觸發動作。一旦接收到觸發信號,系統便能瞬間喚醒,從而在不犧牲響應速度的前提下,最大化地節省電量。”
這種對產品細節的執著和對技術的堅持,也體現對團隊的高標準上——Even的技術研發人員占比高達公司總人數的2/3,核心研發團隊均畢業于985/211,QS前100等高校,由硅谷一線科技人才和光學研發博士等組成,并且目前仍在積極擴張中。為了吸引更多全球一流研發人才加入,Even也在薪酬上拿出了最大誠意,上不設限,不對年齡和經驗限制,全按能力評估。
更高效的“語音輸入,視覺輸出”
在砍掉揚聲器后,一個自然而然的問題也相應產生,作為一款AI眼鏡,AI交互如何形成閉環?Even給出的答案是“音頻的輸入加視覺的輸出”模型。用戶通過麥克風輸入語音指令,而AI的反饋則通過眼前的屏幕以視覺形式呈現。
Tom認為,這種模式在信息獲取效率上遠勝于純音頻交互。他舉例:“你收到了一條微信,然后就開始讀……整個信息獲取它是單通道的……效率很低。從人的信息接收角度看,視覺占了七到八成”。視覺信息是非線性的、可一覽的,而語音播報則是線性的、強制性的,前者顯然更符合人腦高效處理信息的習慣。
至于交互的觸發方式,Even G1標志性的“抬頭顯示”功能,同樣顯得非常“異類”。Tom解釋,這樣設計主要出于兩點考慮:其一,提升交互的私密性與便捷性。許多用戶在公開場合進行語音交互會感到尷尬,抬頭這個動作本身就符合人們思考或觀察時的習慣,是一種更不易被察覺、更自然的觸發方式。其二,保護個人邊界與視覺體驗。在需要查看時信息,抬頭顯示可以不遮擋個人主要的物理視線時,提供了一個相對隔離的狀態來查看相關內容。

值得一提的是,Even G1的“抬頭顯示”設計,在交互之外也巧妙地規避了衍射光波導方案的部分光學痛點。由于其光柵結構位于肉眼正視范圍的上方,有效減少了“彩虹紋”等不可避免的光學詬病對日常視線的影響。
Tom指出:“如果光柵持續遮擋在用戶正前方,不僅影響觀察外部世界的清晰度,鏡片本身在他人看來也會很怪異。我們的設計,首先保證了它作為一副‘普通眼鏡’的基礎體驗。”他進一步補充,“而在衍射光學層面,通過精巧的納米微結構設計,可以將漏光等光學瑕疵引導至人眼不易察覺的位置,從而在提升光效的同時,實現更‘隱形’的顯示效果。”
聚焦核心顯示,不為行業趨勢所動
作為離人類五官最近的可穿戴設備,AI眼鏡不僅可以通過揚聲器,實現耳機音頻功能,還能通過增加攝像傳感器,實現第一視角拍攝的功能。這也是過去一年時間里,國內外發布的一系列AI眼鏡的標配。不過,在Even看來,這兩個模塊并非核心。
Tom表示:“各家有各家的說法,不過從我們的視角來看,如果將某個元素被砍掉,這意味著它并非我們認為最重要的部分。當然,從Ray-Ban Meta的角度來看,它要做第一人稱視角的拍攝以及與AI大模型匹配,這可能是它最重要的事情。但我們的觀點恰好相反,‘個人影像’這個需求,已有太多成熟的設備形態去滿足了。”
Even認為個人音頻和個人影像的市場生態已經極度成熟且競爭激烈。無論是開放式耳機還是運動相機,都已經有專門的設備將體驗做到了極致。在Even的產品定義里,只有“AR顯示”是必要的模塊。

在基于攝像頭的多模態AI視覺理解上,Tom表示:“回看目前的AI大模型應用,語言類模型仍然是最普遍使用的。無論AI未來如何發展,它必須能夠理解人類語言,這是信息錄入的基礎。至于AI眼鏡的視覺識別、SLAM等其他功能,我們不必急于做出決定,還需進一步觀察。”
當前AI眼鏡市場,各家所探討的功能與應用場景已呈現高度同質化。Tom的判斷是“現階段還談不上真正的殺手級應用”,因此Even的策略是先把“全天候佩戴”的基礎體驗和“核心生態”打磨好。“只要用戶愿意戴上一整天,隨著AI能力的進化和生態的拓展,使用頻次自然會攀升。”
Even G1在科技公司CEO等早期用戶群體中獲得的反響給了團隊信心:會議信息提示、消息篩選、時間管理、提詞與翻譯等“效率”場景,已經得到了高頻使用。
從“最難”的歐洲市場出發,搶占AI眼鏡心智高地
Even是少數起步就主打海外眼鏡市場的中國新銳,旗下產品目前已入駐300+歐洲高端眼鏡店,Tom表示:“眼鏡本來就是舶來品,高端品牌的高地在歐洲。要打高端,就從最難的市場開始,先占心智,再打北美與中國會容易些。”
正是出于這一考量,Even在眼鏡設計,尤其在材料的甄選上,絲毫不吝嗇。據介紹,其鏡框主要由鎂合金、鈦合金和硅膠構成,既保證彈性,又保證硬度。
“你拿一副塑料感很重、像玩具的眼鏡去高端店,人家不會賣。實際上,在眼鏡的文化語義中,金屬占據著重要地位。我們一開始就選擇了金屬框架,就是需要讓大家知道這不是廉價的玩具,而是高端材料,就像LINDBERG的大部分設計都包含鈦金屬一樣。”Tom表示。
Even把質感、設計與佩戴舒適性做到“能和高端品牌同柜”,再依托團隊自帶的傳統渠道資源一步步推進。Tom認為,手表行業已經發生過類似變革,傳統渠道對“智能化到來”的認知成熟,“但他們不知道什么時候來”。當看到“像樣的形態”時,增量生意的邏輯就成立了:原本買鏡架的客人,會對“多一個智能選項”感興趣。

在打入傳統眼鏡渠道的戰略上,以Ray-Ban Meta為主的合作模式屢見不鮮,借助傳統眼鏡的設計、審美能力,再加上科技公司的技術產品定義能力,形成資源互補。不過,Even對此卻并不“感冒”,一方面在于Even本身的團隊構成就已經包括了來自丹麥眼鏡品牌LINDBERG、德國眼鏡品牌ic! berlin等傳統眼鏡品牌的高管;
另一方面,Tom也表示:“作為一家新興品牌,我們沒有必要跟隨其他公司,尤其是像Meta這樣的大公司。我們專注于打造自己品牌的智能眼鏡,致力于推動眼鏡智能化的發展。如果我們跟隨Meta,那我們就失去了平衡。保持自己的獨立狀態,我們才有更多的發言權。”
產品定價方面,相對國內不少AI、AR眼鏡而言,Even G1的定價為599美元起步,聽上去并不算十分親民,但Tom把它類比為“特斯拉的Roadster/Model S階段”——不是為了做奢侈品,而是為“新技術普惠”搭建品牌與成本曲線。“你不可能又快又好還很便宜,先把技術做對、品牌打起來,再談規模化的價格與SKU擴展。”
這是一種“先難后易”的市場打法,雖然初期可能壓力較大,但一旦成功,其品牌護城河將遠比在低門檻市場取得的成功更為堅固。
寫在最后
在過去一年里,AI眼鏡賽道跑步入場:小米AI眼鏡以米家生態、手機系統級權限、和電致變色等技術刷屏國內市場;阿里宣布“夸克AI眼鏡”,強調“頭部互聯網企業的生態位”和全天候場景穿透力;Meta聯合運動品牌Oakley推出Oakley Meta Glasses,將AI眼鏡帶入運動場景......
百鏡大戰,似乎已經臨近高潮。談及市場爆發的節點,Tom再次用新能源汽車類比。他堅信,智能眼鏡市場的爆發只是時間問題,其表示:“一旦越過了某個拐點,比如20%左右的市占率,后面的速度就會非常快。眼鏡作為決策鏈路更短的商品,其實更容易被轉化。”
與Tom的對話,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在浮躁的“百鏡大戰”中,堅持自己產品定義、保持戰略定力的挑戰者形象。Even的目標,是讓“眼鏡的智能化”成為一種優雅的現實,而非一次大而全的AI硬件實驗。
原文標題 : 599美元一副的中國AI眼鏡:海外大佬下單,一線資本青睞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最新活動更多
-
11月7日立即參評>> 【評選】維科杯·OFweek 2025(第十屆)物聯網行業年度評選
-
11月20日立即報名>> 【免費下載】RISC-V芯片發展現狀與測試挑戰-白皮書
-
即日-11.25立即下載>>> 費斯托白皮書《柔性:汽車生產未來的關鍵》
-
11月27日立即報名>> 【工程師系列】汽車電子技術在線大會
-
11月28日立即下載>> 【白皮書】精準洞察 無線掌控——283FC智能自檢萬用表
-
12月18日立即報名>> 【線下會議】OFweek 2025(第十屆)物聯網產業大會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