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漲15倍,估值390億,Figure是真金還是泡沫?
創始人光環加持、資本青睞,Figure能否支撐起高估值,仍需時間檢驗。
9月16日,美國人形機器人新銳企業Figure宣布完成超10億美元的C輪融資,投后估值達到390億美元。
而一年前,它的估值還是26億美元。短短一年,翻了15倍。這一估值水平不僅遠超行業前輩波士頓動力,甚至超過了通用電氣等百年制造巨頭。
Figure是如何做到的?390億的估值真的合理嗎?
01 Figure的崛起之路
Figure的崛起,其創始人布雷特·阿德科克功不可沒。

圖片來源:new atlas
阿德科克出生于1986年,在伊利諾斯州莫瓦卡小鎮外的一個農場長大,從小就展現出了經商天賦。從佛羅里達大學畢業后,阿德科克并未選擇進入傳統金融機構或科技公司,而是選擇開始創業,先后創立了Street Of Walls.com和Working App兩大內容平臺。前者聚焦金融行業職場培訓內容,后者主打職場社交與技能匹配,雖未形成現象級產品,卻為他積累了不少經驗。
26歲時,阿德科克迎來創業生涯的第一個高光時刻。他創立了AI獵頭公司Vettery,并從多家風投機構融資1200萬美元,五年后又以1.1億美元的價格賣給了德科集團;2018年,阿德科克創立了Archer Aviation,生產全電動垂直起降飛機,用于城市空中交通,三年內推動公司市值從零飆升至27億美元,通過SPAC成功登陸紐交所。
2022年5月,阿德科克宣布從Archer Aviation辭職,將目光轉向了人形機器人賽道,創立Figure。前兩次的成功創業,讓資本天然相信這位“小馬斯克”,相信Figure能復制其過往的創業神話,為Figure初期的融資與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資本的注入為Figure的技術研發提供了充足資金,使其以驚人速度完成技術迭代。
2023年3月,首款原型機Figure 01亮相,僅能完成簡單的雙腿行走及抓取動作,功能較為基礎;同年10月,經過優化的第一代Figure 01正式發布,性能得到顯著提升,行走更為穩健流暢,還具備了自主學習能力。
2024年是Figure的關鍵一年。1月,Figure宣布與寶馬達成戰略合作。隨后,Figure 01在寶馬制造工廠獲得了“第一份工作”,Figure的商業化探索開始啟動;8月,Figure 02問世,性能實現質的飛躍,能夠上下樓梯和搬運重達25千克的貨物,最長續航時間為5小時,工作強度與時長大幅提升。
2025年2月,Figure推出具有革命性意義的“Helix系統”,能夠將抽象指令轉化為具體物理動作,使人形機器人的智能水平邁上了新臺階。

圖片來源:Figure
持續的技術突破,進一步吸引了巨頭的加持,為Figure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Figure的C輪融資名單,相當豪華。百匯創投領投,英偉達、英特爾資本、LG、高通創投等科技巨頭扎堆,還有布魯克菲爾德資產管理公司這樣的頂級資管機構跟進。
資本的狂熱不僅源于對人形機器人賽道的長期看好,還源于資本與資源綁定帶來的潛在價值。英偉達能夠提供AI芯片與算法支持,增強機器人的“腦力”;英特爾在傳感器技術與芯片制造領域協同,能夠優化機器人的感知與執行能力;LG則能夠憑借成熟的電子制造經驗,助力Figure攻克規模化量產難題。這種深度綁定的模式,為Figure的發展提供了多維度的潛在支持,使其從成立之初便駛入了快車道。
02 光環背后的隱憂
Figure的快速崛起與高估值,讓其成為人形機器人賽道的新星,但褪去資本與技術演示的光環,它的商業化之路仍布滿荊棘。
阿德科克過往的成功經驗能否復制,仍是未知數。前兩次創業與當前業務存在根本差異。縱觀阿德科克的創業歷程,Vettery靠算法效率和渠道拓展取勝,并未觸及硬件研發的硬骨頭;Archer Aviation雖聚焦硬件,但長期依賴政策紅利(美國政府對eVTOL行業的補貼)與資本持續“輸血”,實際上仍是資本催熟的階段性產物。而人形機器人是對機械結構穩定性、運動控制精度、成本控制能力的要求,遠非獵頭平臺和未落地的飛行器可比。市場過度放大阿德科克的個人光環,實則是用其過往輕資產創業的成功經驗,掩蓋了人形機器人業務本身的復雜性與不確定性。
更關鍵的是,Figure的技術優勢,至今仍停留在實驗室演示層面,尚未經過現實場景考驗。在預設好環境、流程的實驗室中,其機器人能流暢完成各類動作,一旦進入工廠車間、家庭等復雜且多變的真實場景,其穩定性便存疑。中科創投的研究報告顯示,Figure機器人在復雜地形下的跌倒率達3%,實驗室環境的跌倒率為0.1%;Helix系統在非結構化環境(如家庭雜亂場景)中指令執行錯誤率高達15%。
信任危機已率先爆發。2025年4月,Figure被《財富》雜志指控“夸大與寶馬工廠的合作成果”,所謂“成規模部署”“端到端生產操作”,被寶馬官方證實僅為“單臺機器人搬運零件”的初期測試。
一個尚未盈利的公司,其技術進展的透明度、合作落地的真實性往往是資本判斷價值的重要依據。Figure的做法,其實是在透支信譽。更危險的是,信任危機背后,可能是其技術“難以落地”的現實。若真能實現“端到端生產操作”,何必靠包裝維持熱度?一旦市場對其技術能力產生懷疑,后續融資、供應鏈合作、客戶信任都將受到沖擊,成為Figure商業化路上最致命的“攔路虎”。

圖片來源:財富
產能落地則是決定其命運的終極考驗。按照規劃,Figure的Bot Q工廠第一代生產線2026年投產,年產能1.2萬臺,計劃在4年內將年產能提升至10萬臺。但從當前的產能現狀來看,這一目標更像是遙不可及的理想。
當前,Figure的月產能僅為50臺,而特斯拉Optimus的月產能規劃已達到1000臺,雙方差距懸殊。此外,Figure機器人所使用的核心減速器高度依賴日本企業哈默納科,導致成本占比高達25%。盡管Figure已制定應對計劃,擬在2026年通過國產替代解決這一問題,但短期內供應鏈的制約仍會持續影響其量產推進與成本控制。
2025年3月,Figure創始人阿德科克曾透露,“Figure 03已設計完成并將在今年量產”,但截至9月,量產尚無實質性進展。若產能目標無法兌現,Figure的技術領先將永遠停留在小眾原型機階段,無法轉化為市場份額與收入,390億美元估值也將淪為空中樓閣。
03 我們還見過哪些Figure
科技史中,靠概念撐起高估值卻在落地環節卡殼的故事并不新鮮,Figure不是孤例。有人在落地前夜轟然倒塌,也有人在質疑聲中突破重圍。
醫療科技公司Theranos曾憑借“一滴血檢測百種疾病”的概念,估值一度高達90億美元,宣稱僅需指尖血就能快速完成200多項檢測,成本遠低于傳統方式,吸引大量資本追捧,創始人霍爾姆斯也被稱為“女版喬布斯”。但最終卻被揭穿技術造假,合作伙伴紛紛解約,投資者集體維權,Theranos的估值瞬間清零,最終宣告破產,創始人面臨牢獄之災。

圖片來源:網絡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特斯拉從“產能地獄”到“全球標桿”的逆襲。2017年Model3量產初期,馬斯克雄心勃勃的“全自動化工廠”計劃遭遇重創,生產線頻繁停擺,三季度僅交付了220輛Model3,股價一度狂跌,被嘲諷為“PPT造車”。但特斯拉將資本信任轉化為解決具體問題的工程能力,解決了生產難題。如今,特斯拉上海工廠自動化率已達95%以上,創造了不到40秒下線一臺車的奇跡,成功躋身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第一梯隊。
歷史反復證明,科技公司的價值不在于故事講得有多動聽,而在于概念能否落地,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成果。Figure正站在歷史的岔路口,是成為下一個跌落神壇的Theranos,還是復制特斯拉的逆襲之路,關鍵取決于它能否將資本熱度轉化為解決機械穩定性、產能爬坡等實際問題的工程能力。
04 結語
Figure的390億美元估值,歸根結底是資本對“通用人形機器人”賽道的看好,而非對其當前能力的認可。人形機器人確實被視為下一代科技革命的重要方向,能解決制造業勞動力短缺、危險場景作業等現實問題,市場潛力巨大,這也是特斯拉、優必選等企業爭相布局的核心原因。
但潛力不等于現實,賽道價值不等于單個企業的價值。資本市場的熱情或許能維持一時,但最終仍需回歸商業本質,落地為實實在在的收入與利潤。
若Figure能抓住2026年產能落地的關鍵窗口期,突破技術落地瓶頸、實現規模化量產并產生穩定收入,其390億估值就是經得起檢驗的“真金”;反之,若Figure無法在2026年前實現商業化落地,隨著時間的推移,資本耐心將逐漸消耗殆盡,泡沫破裂只是時間問題。
*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權請聯系刪除
原文標題 : 一年漲15倍,估值390億,Figure是真金還是泡沫?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最新活動更多
-
11月7日立即參評>> 【評選】維科杯·OFweek 2025(第十屆)物聯網行業年度評選
-
11月20日立即報名>> 【免費下載】RISC-V芯片發展現狀與測試挑戰-白皮書
-
即日-11.25立即下載>>> 費斯托白皮書《柔性:汽車生產未來的關鍵》
-
11月27日立即報名>> 【工程師系列】汽車電子技術在線大會
-
11月28日立即下載>> 【白皮書】精準洞察 無線掌控——283FC智能自檢萬用表
-
12月18日立即報名>> 【線下會議】OFweek 2025(第十屆)物聯網產業大會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