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的弒神賭局,看懂的人還不多
本文系基于公開資料撰寫,僅作為信息交流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019年11月,在舉世驚呼的“大模型元年”2023年尚未來臨的四年前,在OpenAI LP——這家機構用以探索商業可能性的營利性子公司的官網上,靜默地懸掛著一幅畫作。它給人的觀感是“溫暖、寧靜、朦朧,卻又在底色中涌動著無窮生機”:

這幅在當時未激起太多漣漪的圖畫,數年之后被回溯者解讀為一種深意:它象征著這家當時仍顯神秘與邊緣的人工智能初創公司,對其終極目標——通用人工智能(AGI)——所做出的、“充滿柔性卻堅定不移”的視覺詮釋。
在同一頁面之上,比圖像更為凝練的,是一段定義其靈魂的文字:
“Our mission is to ensure that 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 (AGI) benefits all of humanity, primarily by attempting to build safe AGI and share the benefits with the world.”
“我們的使命,是確保通用人工智能惠及全人類,其主要途徑,是致力于構建安全的AGI,并主動與世界共享其成果。”
這段宣言,以其純粹的人文理想主義色彩,帶來一種撲面而來的熟悉感——正如馬克·扎克伯格在哈佛宿舍里為Facebook定下的初衷:“賦予人們分享的權力,讓世界更加開放和互聯。”
至2025年的深秋,這一使命的提出已過去整整六年。站在此刻回望,OpenAI的航向似乎并未偏離最初的星辰太遠。
然而,實現夢想的代價,已然飆升了百倍不止。對于這一點,山姆·奧特曼及其團隊并無意隱瞞。在他們面向公眾的融資計劃書中,便已直言不諱:
“我們渴望在履行使命的同時,增強融資能力。但我們所知的任何現有法律架構,都無法平衡這對矛盾。我們的解決方案,是創造了OpenAI LP,將其塑造為一個營利與非營利的混合體——我們稱之為‘利潤上限’公司。”
正如這段文字所預示的,今日的OpenAI所運作的,早已不是文中所提的“數十億美元”,而是以“萬億美元”為單位的資本洪流。據不完全統計,在這場由OpenAI主導的、圍繞AI基礎設施所布下的宏大棋局中,所涉資金總額已高達1.5萬億美元。與之相應,這家公司的最新估值亦達到了驚人的5000億美元。
從某種視角審視,OpenAI正在復刻Facebook當年的成長軌跡——只是其體量更為龐大,其中期目標,是建立起如蘋果公司在“果鏈”生態中那般、不容置疑的絕對話語權。至于這場賭局的終局,以下草灰蛇線正逐漸清晰。
01
架構維新
2025年的春天,OpenAI以一系列精密如鐘表般的公告,向世界展示了其如何重新設計自身的骨骼,以同時承載理想的重負與現實的引力。
這一年的4月2日、4月15日以及5月5日,OpenAI分三步在官網發布了公司架構的深度調整信息。其節奏之緊湊,意圖之鮮明,構成了一組完美的“戰略三部曲”:
首先以非營利組織身份發布經過深思熟慮的新公司使命;隨后,任命四位新的非營利組織顧問,強化治理;最終,一個名為“共生”的全新架構正式誕生。
這三步緊密銜接,將OpenAI意圖兼得技術普惠崇高性與商業成功野心的雄心,表露無遺。
前兩份聲明,讓許多后來者恍然大悟:原來聲名赫赫的OpenAI,其最初的形態,竟是一個純粹的公益性質非營利組織,或是一個帶有理想主義色彩的、有盈利上限的有限責任公司。
然而,隨著OpenAI向著更復雜的模型領域持續推進,對外部資本的渴求變得無法避免。在融資數百億美元之后,管理層不得不直面來自股東的回報壓力,必須分出一部分精力,來周密地考量商業化需求。
但既要堅守最初“造福全人類”的普惠性使命,又要滿足資本對回報的天然訴求,公司最初的“盈利上限”屬性,便成了一道無形的枷鎖。由此,便催生了第二個過渡性的步驟——通過聘請德高望重的非營利組織顧問,向內外界強化自身堅守公益使命的純粹形象。
在前兩個步驟鋪墊好倫理與輿論的基礎之后,第三個、也是最核心的聲明便水到渠成。這是OpenAI對科技行業治理結構的一次創新之舉——“共生架構”。而這一轉變中最值得關注的一點在于,OpenAI毅然放棄了“盈利上限”(capped-profit)這一過渡性的組織屬性。
具體而言,全新的OpenAI架構內,并存著兩個分工明確、卻又同根同源的分支:
· PBC(營利性公益公司):此部分將專注于股東回報與商業價值的創造,成為新的OpenAI組織中,那個負責在現實世界中開疆拓土、攫取利潤的“引擎”。它的核心任務,是通過募集“數千億乃至數萬億美元”的天文數字資本,去鍛造更加先進的大模型,在通往AGI的征途上同時賺取豐厚的商業收益。
· Nonprofit(非營利組織):這一部分,是上述PBC的實際控制實體與最終擁有者。它的使命更接近2019年那個冬天所許下的、為全人類實現AGI的純粹夢想,是整個新OpenAI架構中不容玷污的“靈魂”所在,確保整個巨輪在商業利益的海洋中破浪前行時,其羅盤始終指向最初的北極星。
這種獨特架構的誕生,根植于OpenAI所面臨的一個根本性雙重矛盾——“實現AGI的宏大使命”與“回報構建AGI過程中所必需的天文數字資本投入”。在許多人看來,OpenAI通過這次架構革命,找到了一個堪稱最優的解決方案。
事實上,這種“由非營利組織控制一個營利性公益公司”的混合架構,在全球范圍內并非無先例可循——Mozilla便是成功的范例。
為我們所熟知的Firefox瀏覽器及其他相關產品項目,均由Mozilla公司負責開發、推廣并借此產生商業收入。而這家營利性的Mozilla公司,則由一個非營利組織——Mozilla基金會——全資擁有。該基金會的核心使命,正是“確保互聯網是造福所有人的全球公共資源”。
然而,與Mozilla相比,OpenAI的架構創新顯得更為大膽與決絕。其主要區別在于,OpenAI所運作的資本規模與所圖謀的商業疆域是獨一無二的。這一架構,讓OpenAI可以毫無后顧之憂地同時宣稱其非營利性的組織初心,與追逐商業回報的現實邏輯。
正是背后有如此堅實的架構作為支撐,OpenAI才得以在算力、云服務等需要巨額投入的領域放開手腳,與各大行業頭部廠商展開深度合作,借助對方的行業能力、市場地位與資源優勢,加速構建其在算力領域的絕對優勢。
隨著組織架構調整的塵埃落定,OpenAI旋即開啟了緊鑼密鼓、規模空前的大算力布局時代。
02
合縱筑盟
在所有攪動行業風云的動作中,OpenAI最能體現其戰略魄力的,莫過于在2025年與各大云服務商及芯片廠商陸續達成的一系列“合作”。
· 2025年1月21日:OpenAI正式對外宣布了名為“星際之門”(Stargate)的超級計算項目,旨在構建下一代AI基礎設施。
· 2025年5月22日:推出 Stargate UAE,這是OpenAI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平臺Stargate的首次國際部署,標志著其全球化布局邁出關鍵一步。
“星際之門”項目在官宣之后,并未如許多宏大敘事般沉寂下去,反而通過一系列跨行業的“神級操作”,讓世界逐漸認識到,這個看似遙遠的未來圖景,實則是由一座座正在拔地而起的、實體意義上的巨無霸數據中心所構成。
人們不禁開始認真猜測:AGI的實現,是否真的已近在眼前?
從當年7月開始,OpenAI的合作公告以令人應接不暇的頻率發布:
· 7月22日:Stargate與Oracle(甲骨文) 達成合作,宣布將在美國本土開發容量高達4.5千兆瓦(GW) 的Stargate數據中心。這項巨額投資預計將創造大量新的就業機會,加速美國的“再工業化”進程,并旨在鞏固美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全球領導地位。
· 9月22日:OpenAI與NVIDIA(英偉達) 宣布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計劃部署由NVIDIA頂級系統驅動的、總容量達10千兆瓦(GW) 的AI數據中心集群,并確認第一階段工程將于2026年正式啟動。
· 10月6日:AMD 和OpenAI宣布建立多年合作伙伴關系,計劃部署總量為6千兆瓦(GW) 的AMD Instinct GPU。其中,從2026年開始將率先部署1千兆瓦(GW),為OpenAI的下一代AI基礎設施提供核心動力。
· 10月13日:OpenAI與Broadcom(博通) 宣布建立多年合作伙伴關系,計劃部署高達10千兆瓦(GW) 的、由OpenAI親自設計的專用AI加速器。雙方還將共同開發下一代系統與定制化以太網解決方案,為2029年前的可擴展、高能效AI基礎設施奠定基礎。
· 10月28日:OpenAI宣布與微軟簽署一項全新協議,旨在推進其營利部門——OpenAI Group PBC——的最終組建與資本重組。根據協議,微軟在股權稀釋后轉換的股份比例約為27%。與此同時,OpenAI承諾將額外購買價值2500億美元的微軟Azure云服務。
這一系列令人瞠目的合作,可以說是幾乎聚攏了全球算力與云服務領域的所有頭部玩家,為OpenAI未來的算力需求做好了充足乃至頂配的準備。
這一龐大的生態系統項目,同時惠及了產業鏈上的眾多參與方,包括核心芯片廠商、云服務商乃至電力與地產伙伴。
對于那些自身實力難以與谷歌、微軟、Meta等全能型巨頭直接抗衡的廠商而言,與OpenAI合作,是插手這場由AI驅動的、近十年來科技界最大風口的絕佳機會,甚至是確保自身在未來關鍵賽道中占據一席之地的生存必需。
因此,各路英雄自然對此趨之若鶩。
03
生態為王
如果說,跨行業的合作為OpenAI保證了算力與數據中心的硬實力基礎,那么同年10月舉辦的開發者大會,則為我們揭示了OpenAI如此渴求算力的核心謎底,也為我們猜測已久的OpenAI戰略藍圖,拼上了最后、也是最關鍵的一塊拼圖。
我們暫時將這一戰略命名為 “AAPL”戰略——其內核是深度借鑒蘋果公司所開創的、軟硬件一體化的生態閉環模式:

在OpenAI的戰略構想中,其在未來整個AI生態鏈中的地位,將更接近于當前蘋果公司在“果鏈”中的角色:是整個行業的定義者與價值分配者,是毋庸置疑的絕對王者。
在這一藍圖下,OpenAI一邊掌握著整個行業算力供給的大頭;另一邊,則通過聚集海量的模型開發者,讓他們成為自身算力與模型能力的“分發商”,從而間接擁有了觸達億萬終端用戶的通道,形成了巨大的、待開采的潛在變現能力。
我們或許可以稱這條由OpenAI主導的新興產業鏈為“O鏈”,其上下游分工已日趨明確:
· 上上游:算力供應與能源保障,主要負責數據中心的選址、土地、電力、建設和基礎維護。
· 上游:芯片設計與制造公司,負責推出高性能GPU、AI加速器等硬件,用于持續精進模型訓練與推理。
· 中游(核心):OpenAI自身,通過為開發者提供底層AI模型、工具鏈(SDK)與API服務,籠絡全球開發者資源,間接掌握終端用戶生態。
· 下游:終端應用層,如ChatGPT、Sora、ImageGen等大型語言模型和多模態終端產品,直接服務于最終用戶,形成流量入口與品牌壁壘。
如果我們系統梳理OpenAI近三屆開發者大會所發布的產品,其意圖完善開發者生態的路徑便愈發清晰。在2025年的大會上,重點發布了兩款關鍵的開發者工具箱產品、旨在革新編程體驗的AI編程產品Codex,以及服務于API的、性能更強大的高級模型。

除了面向開發者的工具包,對于C端用戶而言,名為“Apps in ChatGPT”的功能,正悄然將ChatGPT的聊天式對話界面,轉變為一個強大的“服務鏈接器”。在合適的場景觸發下,用戶可以直接在ChatGPT的對話環境中,無縫打開并使用第三方產品網站或應用的核心功能。
例如,當ChatGPT在解答用戶問題時,引用或推薦了Coursera平臺上的某門課程內容,如果Coursera已經安裝了OpenAI的App SDK,用戶就可以在對話界面中,實時一鍵打開并訪問Coursera的該課程頁面,實現從信息獲取到服務觸達的閉環。
我們可以做一個大膽的推測:如果其他接入的應用本身采用廣告變現模式,那么用戶在使用該應用的功能時,可能會在ChatGPT環境內觸發相應的廣告曝光。如果這個應用是會員訂閱制,ChatGPT則可能成為一個高效的引流渠道,為應用帶來高價值的付費會員。
OpenAI官方預計,到2025年底,將有約30款產品接入此服務。憑借其擁有的海量用戶基數與高頻使用場景,在未來1-3年內,極有可能引發大量產品的跟進浪潮。
這個功能一方面為用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實現了“對話即服務”的體驗升級;另一方面,也為OpenAI自身提供了一條可以大膽嘗試的商業化道路——答案場景除了直接給出接入SDK產品的服務外,未來完全可以演進為直接推薦相關產品或展示情境化廣告的信息流。
除了開發者大會上高調發布的“Apps in ChatGPT”,根據權威科技媒體《The Information》的深度報道,OpenAI還在悄然推進另一項關鍵布局:允許那些使用ChatGPT模型的創業公司,直接允許其用戶使用ChatGPT賬號體系,來登錄該公司自己的應用或網站。
如果這一“聯合登錄”系統能夠成功推行,對OpenAI而言,將能收獲前所未有的、細粒度的用戶模型使用行為數據,構成其模型迭代和商業算法的終極護城河;對創業公司而言,這不僅大大削減了自建賬戶系統的開發與維護成本,甚至提供了一種可能性——將一部分高昂的“模型使用成本”巧妙地轉嫁到用戶身上。
本次大會中亮相的所有產品,可以視作一個高度協同的“SDK+平臺功能+模型矩陣”組合。這一組合的背后,彰顯的正是OpenAI意圖再造一個堪比蘋果App Store生態的宏大野心,甚至隱含著顛覆蘋果和谷歌當前在移動端分別通過iOS和安卓所占據的流量壟斷地位的終極目標。
OpenAI的核心戰略,已然從早期的“模型技術先鋒”,堅定地轉向了“AI生態構建者”與“規則制定者”。
對全球無數的開發者而言,只需要熟練使用OpenAI提供的SDK及其強大的模型(即算力服務),就可以快速構建自己的智能化應用。這一場景,與當年蘋果應用商店為全球開發者所提供的那個“低門檻、大市場”的舞臺何其相似。
從某種程度說,OpenAI不僅在學蘋果,也正在復制當年Facebook通過開放平臺迅速崛起的成功路徑。
04
變現倒計時
無論夢想多么宏大,其能否從藍圖變為不朽的豐碑,亦或是淪為日后人們談及的笑話,都取決于背后是否有堅實的支撐。對于一家身處商業世界的企業而言,最根本的支撐,永遠是健康且可持續的收入。
所有跡象都表明,2025年將是OpenAI實現真正意義上商業化跨越最大的一年。我們根據多方信息交叉判斷,OpenAI在探索了多種路徑后,最終仍要依靠在線廣告這門古老的互聯網生意,來全面啟動其第二營收增長曲線。
根據可靠的報道,截至2025年6月,OpenAI僅僅依靠ChatGPT Plus等訂閱服務,其年度經常性收入就已經達到了約100億美元。
這是一個令人驚嘆的數字,然而,若仔細審視其用戶結構,會發現其周活躍用戶中的付費滲透率仍然只有4%。這意味著,剩余高達96% 的免費用戶,依然在持續消耗著天價的算力資源,卻未產生直接收入。要將這片廣闊的“流量公海”轉化為“營收良田”,廣告成為了最直接、最成熟的變現手段。
從OpenAI下半年一系列關鍵的人事變動與招聘趨勢來看,我們相信,距離OpenAI公開地、大規模地通過廣告驅動新的營收增長路徑,已經為期不遠。對于任何一家公司而言,要成功開展一項戰略性新業務,首要條件即是核心人才的到位。
通過整合分析近期的公開報道、官網信息發布以及詳細的招聘信息,我們發現,OpenAI的商業化戰艦,其艦長、大副、航海圖與引擎艙,都已經逐漸搭建完畢,進入了最后的調試階段。
● 商業舵手:Fidji Simo就位
2024年5月,OpenAI完成了一項關鍵人事任命:聘請了Meta核心變現模式的設計者之一、時任生鮮雜貨配送平臺Instacart首席執行官的Fidji Simo,擔任其應用業務CEO。
這一任命,普遍被視為OpenAI戰略轉向廣告的、最強烈的信號。
根據Fidji Simo本人領英主頁的信息顯示,她已于2024年8月正式入職OpenAI,全面執掌商業化應用的重任。
Fidji Simo之所以被選中擔當ChatGPT的“Head of Applications”這一要職,完全源于她在Facebook長達10年零7個月的沉浸式工作經歷。她的職業生涯黃金期(從2011年到2021年),完整貫穿了Facebook從社交網絡蛻變為全球在線廣告帝國的最重要商業化增長階段。
在Facebook期間,Fidji Simo曾歷任產品營銷、產品管理、直至晉升為負責視頻、游戲與商業化變現的副總裁等核心職位。她的產品和商業化經驗,全面覆蓋了Facebook幾乎所有重要的商業化場景:從信息流廣告的成熟,到游戲平臺的爆發,再到視頻產品的開發、發布與貨幣化全過程。
她所具備的,正是從零到一探索一個創新產品商業化場景搭建和變現體系的寶貴經驗,這與OpenAI當前急需將尖端技術轉化為規模收入的路徑需求完美匹配。
此外,在2023年3月到2024年5月期間,Fidji Simo還曾以外部專家的身份擔任OpenAI的董事會成員,對公司的戰略與挑戰早有深度了解。
● 招兵買馬:崗位清單暴露的商業化戰略藍圖
要深入了解一家處于高速擴張期的公司的業務進展與戰略優先級,分析其官方招聘崗位是一個極為有效的方法。
我們通過對OpenAI官網上發布的數百個招聘崗位進行了統計與分析后發現,絕大多數新增職位都高度集中在“應用人工智能工程”、“銷售”、“市場推廣”和“技術支援”等部門。
這明確標志著,公司正在以一種緊急而精密的節奏,全力推動其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廣闊的市場。
從這些崗位的職責描述來看,OpenAI意圖構建的廣告系統,將不再是傳統平臺的簡單復制,而是深度圍繞其核心的“應用AI”能力展開,旨在打造一個天生智能的廣告引擎。
在將與業務變現最為密切相關的崗位梳理完畢后,我們已經可以粗略地勾畫出OpenAI下一階段戰略規劃的基本框架。
無論從招聘的部門分布、崗位的具體職責、性質比例,以及崗位所面向的行業與合作伙伴類型來看,都可以確定,OpenAI正在多管齊下,在幾條戰線上同時發力:
大力推進自有廣告平臺的開發、加強全球市場營銷力度、保障AI數據中心(星際之門)的順利施工、持續進行模型優化與多模態能力的深入研究。其目標,毫無疑義地指向了人工智能行業的絕對頭部地位,乃至壟斷性優勢。
該戰略建立在三大核心支柱之上:
1. 算力霸權:通過史無前例的資本投入,為自身的模型產品迭代、廣告平臺運行以及下游的模型應用企業,儲備遠超競爭對手的算力資源,建立在未來數字時代算力領域的絕對優勢。
2. 多元變現:盡管已經明確了廣告作為核心的變現路徑,但從部分面向企業級銷售和解決方案的崗位來看,OpenAI并沒有完全放棄或忽視利潤豐厚的企業級定制化市場。
3. 技術領先:繼續堅定不移地推進在更先進模型能力,特別是AGI路徑上的基礎創新研究,力圖保持技術能力上至少一個代際的領先優勢,這是其所有商業故事的根基。
可以預見,OpenAI未來的商業化核心引擎,將由廣告業務作為核心驅動力。而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我們從其招聘信息中看到,其內部正在搭建的廣告平臺,其底層邏輯同樣是基于AI技術。
這可能會使得OpenAI的廣告系統,在誕生之初就與現有的Meta、谷歌等在線廣告巨頭有著基因上的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個深度集成ChatGPT對話與理解能力的廣告投放平臺,帶給廣告主的體驗與效率,注定會比現有平臺更加智能和自動化。
我們完全可以想象,這套AI原生的廣告系統,很可能從廣告創意生成、受眾精準定位、實時競價策略到投放效果優化,實現全流程的自我學習與自我優化。廣告主最終需要做的,可能只是定義營銷目標和預算,然后關注最終的投放效果是否符合預期即可。
此外,與在線廣告以及企業級市場服務相關的商業化基礎設施崗位,如Payments(支付工程師)、Financial Engineering(金融工程工程師) 和 Order to Cash Lead(訂單到現金負責人) 等職位的出現,表明OpenAI正在構建一個強大、合規、可擴展的商業化后端系統。
雖然這個系統在當前階段主要服務于其日益增長的訂閱收入和API業務,但它同樣是未來任何大規模、高復雜度的廣告業務(例如精細的廣告計費、與開發者的收入分成、反欺詐等)所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
05
弒神賭局
關于“AI泡沫”的討論與質疑,自這波浪潮興起之初就從未停歇。往往在行業呼吁警惕“AI資本開支泡沫”的聲量達到高潮之后,市場便會冒出各種“理性”的辯論,試圖從市場應用落地速度、用戶實際增長、公司現金流狀況或者營收能力等角度,來論證當前的AI行業其實“不存在泡沫”。
然而,有趣的是,處于這場全球性爭論風暴最中心的OpenAI,卻表現得出奇的平靜。它并沒有按照主流商業意見所預期的那樣,急于開啟大規模、全方位的商業變現之路,反而更加大刀闊斧地進行著更深層次、更前瞻性的資本投入,從未有絲毫停止在算力基礎設施上豪賭的跡象。
這種“史無前例的資本投入”和“All-in算力”的激進策略,本身就是一場商業史上規模空前的“豪賭”——它既是在賭AGI最終的技術實現路徑,也是在賭AI時代的基礎設施最終將呈現為何種形態。
如果賭贏,那么未來,算力將不僅僅是一種資源,更有可能成為OpenAI最深的、任何對手都無法逾越的終極護城河。
從2019年確立使命,到2025年手握重兵,OpenAI似乎真的是一直在固執地堅持著那條最初的、真正的“AGI算力決定論”之路。盡管其間也充滿了內部的團隊動蕩,甚至一度接近分崩離析,又或者是山姆·奧特曼本人所經歷的、充滿戲劇性的董事會政變,但在真正重大的、關乎人類技術進程的商業事件面前,這些波折都顯得如此微不足道。
這一切似乎都在印證一個觀點:GPT,而不是Altman,才是OpenAI真正唯一且永恒的主角。
盡管其最新發布的GPT-5模型在效果上依然褒貶不一,但這并未從本質上影響OpenAI作為擁有最多活躍用戶、最完整開發者生態的大模型廠商,穩坐行業第一把交椅的事實。
更重要的是,OpenAI比其他任何大模型廠商都更早、更決絕地邁出了全面擁抱商業化的步伐。在通過合縱連橫與自身投入,初步建立起算力的絕對優勢后,剩下的唯一懸念,就是其在商業化方面的創舉,是否能帶來與其技術野心同樣耀眼的財務回報了。
那么,回頭來看,Sam Altman究竟是一個高瞻遠矚的戰略家,還是一個不計后果的賭徒?
也許,真正的答案并非簡單的二選一。
他既是那個敢于將萬億美金籌碼押注于一個不確定未來的、史上最大的賭徒,同時也是那個為AGI時代布下全局棋局、試圖重構世界運行規則的、最具野心的瘋子。
五年之后,當人們再度回首,會如何評價2019年那個冬天,那幅朦朧而充滿生機的畫,與那句充滿人文關懷的AGI使命首次上線的那一刻——那是一個公司的成立,還是一個黃金時代序幕,亦或是一個“弒神者”驟然叩響諸神門環的暗黑時刻?
原文標題 : OpenAI的弒神賭局,看懂的人還不多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最新活動更多
-
11月7日立即參評>> 【評選】維科杯·OFweek 2025(第十屆)物聯網行業年度評選
-
11月20日立即報名>> 【免費下載】RISC-V芯片發展現狀與測試挑戰-白皮書
-
即日-11.25立即下載>>> 費斯托白皮書《柔性:汽車生產未來的關鍵》
-
11月27日立即報名>> 【工程師系列】汽車電子技術在線大會
-
11月28日立即下載>> 【白皮書】精準洞察 無線掌控——283FC智能自檢萬用表
-
12月18日立即報名>> 【線下會議】OFweek 2025(第十屆)物聯網產業大會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