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認識自己的DNA!淺談消費級基因檢測
人類認識自己DNA的過程可謂異常艱辛,神甫后院的豌豆,小到肉眼都看不清的果蠅,甚至人類粑粑中的細菌,都被用來研究DNA的特性。直到2003年,花了30億美元,經過全球科學家10年的共同努力,“人類基因組計劃”告終,完成了人類30億對堿基的測序工作。
此后DNA的研究進入了快車道,尤其在測定序列方面有了飛躍式的發展,測序費用下降幅度打破了著名的摩爾定律。現在只要幾百美元,半天時間就可以得到30億對堿基的全部序列。
中國在測序方面優勢明顯,全球超過一半的測序能力是在中國。
目前消費級的基因檢測一般都包含四個方面:
1)個性特征,比如酒量,運動特點等;
2)疾病風險,可以提示受檢者對某些疾病特別關注,在專業人士指導下,對現有的疾病預防計劃進行調整,確立個性化的預防計劃;
3)檢測潛在的遺傳疾病,包括隱形攜帶者,更好的認識自己的身體;
4)發現自己對某些藥物的反應,建立個性化的精準用藥方案,幫助醫生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藥物;
5)祖源分析。
中國消費級基因檢測的發展風起云涌,深受大眾關注。但任何新事務在發展早期,都會面臨各種挑戰。我尤其想和大家談談,如何科學理性地面對消費級基因檢測,怎樣受益于這項新興的科技成果,和需要關注的科學倫理和社會問題。
首先,我們一定要理解基因的作用。基因只是一個人生理活動的設計圖紙,是內在因素。而現實生活中,每個人的生理活動受到很多外在因素的影響。好比汽車的生產,從設計圖紙,到組裝下線,中間經過了一系列復雜的生產裝配過程,任何一個環節都會對最終產品產生影響,甚至產生不合格的產品,相對于人來說,就是疾病。
2018年5月權威的“科學”和“細胞”雜志發表多篇文章,利用單細胞測序技術,闡述了相比于年輕人,老年人的免疫細胞會攜帶更多的DNA修飾,而且這些修飾上的差異主要來源于環境。
我們解讀消費級基因檢測這個有關遺傳的結果,就不能不考慮環境對人類生理活動的影響。對基因檢測的每一項結果,檢測機構都要告訴受檢者遺傳因素和環境的關系。
有些遺傳疾病完全是由遺傳因素決定的,檢測結果可以直接告訴我們是否患有此項疾病,或者是否成為隱性攜帶者。在消費級基因檢測中,涉及的很多疾病并沒有這樣直接的關系,檢測結果只是眾多致病原因中的一個因素,這就是所謂的多因素致病。
很多常見的疾病,都是多因素致病。其中最大的變量就是環境因素。比如肺癌,抽煙,空氣污然,廚房油煙等環境因素,遠比基因檢測的結果(遺傳因素)重要。
消費級基因檢測對疾病風險的預測,最大的用處就是提高受檢者對某些疾病的認知和關注,在專業人士咨詢指導下,對現有的預防措施進行調整,形成個性化的疾病預防方案。
還拿肺癌舉例,如果知道自己肺癌的風險高于普通大眾,那是不是應該在戒煙上就要采取更加嚴格態度,盡快把戒煙變為實際行動?
知識就是力量這句名言不能簡單理解,因為只有知識變成行動,才有力量。利用基因檢測得到的知識,逐步改變受檢者的生活方式,才是一種科學和有益的態度。
任何過度解讀,甚至誤解,都是應該避免的。對于某些幾乎完全受成長環境影響的人類特性,比如所謂的天賦和天才程度,早戀,網癮,愛情等,最近受到了人民日報在內的權威媒體的質疑和批評,值得大家關注。
對于祖源分析,歐美國家利用基因技術對祖源的研究比較成熟,中國目前的數據還不完整。雖然中國漢族人口占到絕大多數,但歷史上的三次漢人南遷,五胡亂華等歷史事件,也會使中國祖源研究變得很有現實意義。
其次,我們要理解消費級基因檢測和醫學檢測的區別。醫學檢測是由臨床醫生主導的,是診治一個疾病不可或缺的工具,是健康問題的核心區域。消費級的基因檢測不能,也不應該在沒有臨床醫生指導下,單獨走進這個核心區域。
換句話說,任何和疾病有關的結果,都應該在專業人士指導下進行解讀和干預,防止普通大眾對相關疾病產生誤解,造成不必要的精神負擔和錯誤行為。
對于基因檢測這項迅猛發展的新事物,專業的臨床醫生同樣也面臨知識更新的挑戰。到2018年5月為止,全球總共有7萬5千項基因檢測項目,而且還以每天10項的速度在遞增。
即使在醫生繼續教育執行比較好的美國,也只有14%的臨床醫生有信心對這些結果進行解讀和咨詢。
可以肯定的是,快速發展的基因檢測,一定會催生遺傳咨詢師這個新興職業的發展。受過專門培訓并有資格認證的遺傳咨詢師,根據每個人的基因特性和生活方式,幫助受檢者建立個性化的健身和防病措施,是消費級基因檢測走向健康良性發展的必由之路。
對基因檢測產品的咨詢解讀,不僅在中國,在全球范圍都是需要亟待發展的。我覺得飛速發展的人工智能,比較適合基因解讀的應用場景。因為人類的所有基因,為人工智能規劃了一個固定的應用范圍。而在這個范圍內,不斷認知的基因功能會提供龐大而豐富的知識節點,最終會給咨詢專業人士提供一個有力的工具,提高基因檢測產品的價值。
對消費級基因檢測的解讀和咨詢,怎么強調都不過分。一味追求消費級基因檢測產品的大而全,在目前的技術和認知范圍內,不是一條明智的舉措。專業人士對基因產品的解讀和咨詢,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會成為基因檢測行業提供價值服務的瓶頸。
盡管如此,我還是鼓勵大家以積極的態度擁抱新興的消費級基因檢測,在專業人士指導下,更加了解我們的自己的身體,養成一個健康的生活方式。尤其是美國國立衛生院(NIH)主導的“我們所有人”的精準醫學計劃,在醞釀了三年以后,終于在2018年5月6日正式全面啟動。這項耗資15億美元,規劃10年完成,收錄分析一百萬人基因數據和健康信息的科研計劃,肯定會顯著提高我們對基因檢測的認知,并規范行業標準,為消費級基因檢測帶來不可估量的影響。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圖片新聞
最新活動更多
-
即日-10.29點擊報名>> 【免費參會】2025韓國智能制造及機械設備企業貿易洽談會
-
即日-12.12點擊報名>>> 【免費試用】宏集運輸沖擊記錄儀
-
即日-12.31立即下載>> 【限時下載】《2025激光行業應用創新發展藍皮書》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高價值貨物的‘數字保鏢’:沖擊記錄儀重塑貨運安全與效率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在線研討會】解析安森美(onsemi)高精度與超低功耗CGM系統解決方案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在線會議】CAE優化設計:醫療器械設計的應用案例與方案解析
-
5 創新藥泡沫破了?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