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駕新規對車企的影響:自動駕駛秒變“輔助駕駛”,車企 “涼涼” 還是 “新生”?
引言
2025年的智能駕駛圈,堪稱“速度與激情”現實版。
這邊特斯拉FSD(完全自動駕駛)還在秀“高速狂飆120碼,車主鼾聲震天”的絕活,那邊工信部一紙新規直接踩下急剎車,要求車企“明確功能邊界,禁止夸大宣傳,OTA升級需審批”。
一夜之間,車企連夜改宣傳物料,自動駕駛、智駕功能從“秒天秒地”變成“輔助駕駛,請勿摸魚”。
這場監管風暴背后,是智駕行業“狂飆”三年后的“理性回歸”。
無人車來也(公眾號:無人車來也)將從車企的“生死時速”切入,扒一扒新規如何讓車企從“技術狂人”變身“安全課代表”。
(參考閱讀請點擊:
《無人駕駛和自動駕駛的區別何在?自動駕駛是“過渡方案”,無人駕駛是“終極形態”》)

一、測試驗證:從“刷里程”到“啃硬骨頭”
新規核心要求,是車企必須充分驗證組合駕駛輔助功能,明確功能邊界和安全響應措施,禁止將未成熟功能推向市場。
車企反應如何?某頭部車企內部人士透露:“以前刷里程是‘數字游戲’,現在得啃‘暴雨鬼探頭’這種硬骨頭!”
案例:里程數泡沫的“皇帝新衣”刷里程狂魔:某車企為保牌照,讓同一輛車在浦東測試場繞圈300天,累計里程相當于繞地球3圈,結果在真實路況中遭遇“幽靈剎車”——毫米波雷達因水霧干擾誤判23次。技術內卷:上海在金橋片區新增583條測試道路,其中37%為城市主干道,12%覆蓋港口碼頭,甚至包括中環高架早晚高峰路段。某工程師吐槽:“現在得測試暴雨中的陸家嘴、大霧里的虹橋樞紐,比人類司機還難!”數據暴擊某車企2024年事故報告顯示,73%的“輔助駕駛”事故中,駕駛員處于脫手/閉眼狀態。輕舟智航的“三重安全鎖”技術,通過1000萬公里仿真數據訓練“雨天鬼探頭”識別能力,暴雨中反應速度比人類快1.2秒。
車企對策
從“刷里程”轉向“啃硬場景”。
蔚來緊急組建“極端天氣攻堅組”,華為ADS 4.0團隊在吐魯番測試沙塵暴場景,特斯拉中國區開始研究“中國式加塞”識別算法。
二、OTA升級:從“公測狂魔”到“審批釘子戶”
新規要求,OTA(空間下載技術,說白了就是遠程升級)必須充分驗證,禁止以“公測”名義推送未經驗證功能,緊急OTA需走召回和停產流程。
特斯拉FSD、某新勢力世界模型因新規延后,某車企高管朋友圈哀嚎:“以前是‘先上車后補票’,現在是‘先審票再上車’!”
案例:OTA變“OTA變臉”“期貨”功能翻車:某車企在發布會上宣傳“明年OTA升級實現‘代客泊車’”,結果新規要求“功能必須上車才能宣傳”,用戶怒斥:“畫餅誰不會?我要的是現烤的!”“公測”變“公害”:某新勢力品牌曾讓1000名先鋒用戶參與測試,結果某車主在高速上觸發系統bug,車輛突然降速至20km/h,后方車輛連環追尾。數據暴擊2025年Q1,工信部對頻繁OTA的車企審查次數同比激增300%,某車企因一年OTA 27次被重點約談。某OTA升級導致某車型續航虛標問題,用戶集體投訴后,車企被迫召回1.2萬輛車,損失超5億元。對于那些依賴 OTA 升級來提升競爭力的車企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它們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產品策略,尋找其他方式來吸引消費者。
三、宣傳合規:從“夸夸群主”到“語文課代表”
新規要求,禁止使用“自動駕駛”“自主駕駛”等術語,必須以“智駕等級+輔助駕駛”描述,如“L2級輔助駕駛”。
某車企市場部連夜修改宣傳物料,將“高階智駕”改為“L2+級輔助駕駛”,文案組吐槽:“以前是‘秒天秒地’,現在是‘輔助駕駛,請勿摸魚’!”
宣傳術語的“文字獄”“接管”變“脫手”:某車企宣傳L2級功能時使用“接管”一詞,被工信部約談后緊急修改為“駕駛員運動脫離”。“代客泊車”變“自助泊車”:某品牌因宣傳“一鍵召喚”功能,被要求改為“自助泊車,需全程監控”,用戶調侃:“以前是‘車找人’,現在是‘人找車’!”
某第三方機構統計,新規發布后,車企宣傳文案中“自動駕駛”出現頻率下降90%,“輔助駕駛”出現頻率上升200%。某車企因宣傳“0接管”被罰款2000萬元,市場部負責人引咎辭職。
車企對策:從“夸夸群主”變身“語文課代表”。
某新勢力汽車設立“宣傳合規審查組”,某智選車推出“術語翻譯器”——將工程師語言轉化為合規宣傳語,某智駕車企甚至請來小學語文老師培訓市場部。
四、用戶安全:從“甩鍋神器”到“人車共駕”
新規要求,禁止車輛脫離駕駛員控制,開啟輔助駕駛后禁止座椅平躺,LCC、NOA需通過避碰測試。
某車企工程師吐槽:“以前是‘車讓人’,現在是‘人盯車’,連打個哈欠都要被系統警告!”
輔助駕駛的“人設崩塌”“高速酣睡哥”事件:某車主在高速上開啟輔助駕駛后呼呼大睡,車輛追尾大貨車。車企回應:“我們只是輔助駕駛,不是自動駕駛!”用戶怒懟:“宣傳時怎么不說?”

“防誤觸”變“雞肋”:某車企系統在駕駛員連續打哈欠時僅發出語音提醒,直到第5次才強制降速,用戶吐槽:“等系統救我,黃花菜都涼了!”某平臺測評顯示,62%的用戶認為L2級系統“可以短暫放手”,但實際事故中73%的駕駛員處于脫手/閉眼狀態。車企對策:從“甩鍋神器”轉向“人車共駕”。某新勢力汽車推出“駕駛員疲勞監測系統”,某智駕系統增加“方向盤握力傳感器”,有的車企甚至研發“車載眼罩檢測”——當檢測到用戶戴眼罩睡覺時,系統自動播放《最炫民族風》。五、數據安全和用戶隱私保護:透明與合規是關鍵
新規要求,智駕車輛的 “黑匣子”—— 事件數據記錄系統,要采集詳細數據,而且還引入了獨立第三方審計機構來驗證數據的真實性和安全性。
這就像是給車企的數據存儲和處理過程裝了一個 “監控攝像頭”,必須透明、合規。
以前,有的車企在數據收集和使用上不夠規范,存在數據泄露的風險。
比如說,有一家車企曾被曝光,用戶的行車數據被泄露,包括行駛軌跡、駕駛習慣等信息。
這不僅侵犯了用戶的隱私,還可能給用戶帶來安全隱患。
現在,新規要求車企必須嚴格保護用戶數據安全和隱私。
車企得建立完善的數據安全管理體系,對數據的收集、存儲、傳輸和使用都得有嚴格的規范。
數據在存儲時,要采用加密技術,防止被非法獲取。
在傳輸過程中,也要確保數據的安全性,防止數據被竊取或篡改。
而且,車企還得向用戶明確告知數據的使用目的和方式,獲得用戶的同意。
六、行業洗牌加速:車企的 “生死” 之戰
智駕新規的實施,加速了智能駕駛行業的洗牌。
那些技術實力薄弱、資金不足、管理不規范的車企,將在這場變革中被淘汰。
而具有技術優勢、資金實力和市場影響力的頭部車企,則有機會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鞏固行業地位。
例如,一些新勢力車企由于缺乏核心技術,智駕功能的穩定性和可靠性較差,在新規的壓力下,市場份額逐漸被擠壓。
而像比亞迪、上汽通用五菱等頭部車企,憑借強大的研發能力和市場資源,能夠更好地適應新規的要求,繼續在智駕領域深耕細作。
同時,智駕供應商的格局也在發生變化。
部分中小智駕供應商由于無法滿足車企更高的測試和驗證要求,逐漸被市場淘汰。
而頭部智駕供應商則憑借技術實力和經驗積累,獲得了更多的合作機會,如 Momenta 與智己的合作就是一個典型的成功案例,華為智駕更是迎來春天。
總之,無人車來也(公眾號:無人車來也)認為,智駕新規對車企的影響是深遠的,讓車企從“技術狂人”變身“安全課代表”。正如某車企高管所言:“以前是‘生死時速’,現在是‘穩中求勝’”。
安全不是成本,而是門檻。
期待您的關注、點贊、在看、轉發!
原文標題 : 智駕新規對車企的影響:自動駕駛秒變“輔助駕駛”,車企 “涼涼” 還是 “新生”?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最新活動更多
-
11月7日立即參評>> 【評選】維科杯·OFweek 2025(第十屆)物聯網行業年度評選
-
11月20日立即報名>> 【免費下載】RISC-V芯片發展現狀與測試挑戰-白皮書
-
即日-11.25立即下載>>> 費斯托白皮書《柔性:汽車生產未來的關鍵》
-
11月27日立即報名>> 【工程師系列】汽車電子技術在線大會
-
11月28日立即下載>> 【白皮書】精準洞察 無線掌控——283FC智能自檢萬用表
-
12月18日立即報名>> 【線下會議】OFweek 2025(第十屆)物聯網產業大會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