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AI投資主線變了

從通用模型到產業深水區。
新眸原創·作者 | 馬斯迪
昨天滴普科技敲鐘上市,市值突破200億港元時,從錢的流向來看,資本市場傳遞出了一個確定信號:AI投資的風向換了賽道。
這家以“產業AI解決方案”為核心的公司,沒有C端爆款產品,也并非動輒上億的用戶規模,但憑借在制造、零售、金融等領域的落地能力,獲得了機構投資者的瘋狂追捧——其IPO超額認購倍數高達7590倍,創下港股主板歷史最高紀錄。
這一幕與三年前形成了鮮明反差。
2022年末ChatGPT橫空出世,掀起了C端AI的狂歡浪潮:AI繪畫工具、智能聊天助手、虛擬陪伴產品層出不窮,無數初創公司靠著一個Demo就能拿到千萬級融資,估值泡沫被迅速吹大。
那時的投資邏輯簡單粗暴:用戶數、增長速度、話題熱度成為核心指標,至于商業化能力、實際應用價值,反而成了次要考量。但短短三年時間,市場的關注焦點完成了180度轉向,錢的流向不再追逐虛無縹緲的流量,而是涌向了能解決產業痛點的硬解決方案。
AI投資的主線已經清晰切換:從面向消費者的通用型應用,轉向深度綁定產業的垂直解決方案;從追求“想象力溢價”,轉向看重“落地變現能力”;從押注單一技術爆款,轉向布局全產業鏈的價值重構。
這場變革是技術發展、市場需求與資本理性共同作用的必然結果,2025年,正是這場變革的關鍵分水嶺。
01從廣撒網到深耕耘產業端成投資核心
如果說2022-2023年是AI投資的“跑馬圈地時代”,頭部科技公司的布局還停留在“廣撒網”階段——既要押注大模型研發,又要搶占C端流量入口;那么2024-2025年,巨頭們的投資策略已全面轉向,幾乎所有核心資本都流向了產業端的垂直整合,形成了“技術+場景+生態”的三維投資邏輯。
以騰訊為例,其轉向既包含技術落地的務實,也暗藏基礎設施卡位的野心。內部層面,混元大模型已完成對游戲、廣告、金融科技三大核心業務的深度滲透,成為效率提升的內生引擎;對外,騰訊云被推到產業AI輸出的最前沿,成為承接外部需求的核心載體。
高盛在2025年10月的報告中明確將騰訊列為“中國市場最具確定性的AI應用受益股”,核心依據正是其在產業端的布局,且將其2025-2027年增速上調至11%、25%、20%,遠超此前預測。
而阿里的AI投資轉向也同樣堅決,從2024年起就將“產業數字化”列為核心戰略,AI投資重點從之前的消費級應用轉向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等硬核領域。
在工業制造領域,阿里云計算與多家汽車廠商合作,提供智能座艙交互解決方案,深入生產環節。同時,通過投資補強產業生態:2024年領投工業AI初創公司望繁信科技;2025年參與智能制造服務商黑湖科技的D輪融資,形成從底層算力到上層應用的完整解決方案。
華為的AI布局始終跳出表層競爭,牢牢鎖定“算力底座+垂直行業”的核心路徑,不與同行爭搶C端流量,而是成為產業AI的“基礎設施提供商”。這種定位決定了其投資邏輯的獨特性——一切動作都圍繞“強化生態控制力”展開。
比如在算力層面,華為昇騰芯片持續迭代,已成為國內產業AI解決方案的核心算力支撐,與多家服務器廠商合作推出AI服務器,滿足制造、金融、醫療等行業的算力需求,華為云為產業客戶提供從算力到算法的一體化服務。
字節跳動的轉型最具反差感,從早期憑借剪映、CapCut等C端工具收割流量,到如今將火山引擎推為產業AI服務的核心,其投資策略完成了從“追逐用戶規模”到“兌現商業價值”的徹底轉變。字節的核心優勢——AI算法與大規模數據處理能力,正在產業端釋放更大能量。
目前火山引擎已推出多個垂直行業解決方案,比如在傳媒領域,AI自動剪輯、字幕生成與內容審核工具已服務數千家家媒體機構;在制造、零售等行業,AI工具同樣實現了覆蓋。
字節跳動還通過投資補齊產業短板,2024年投資工業AI算法公司格創東智,接著參與醫療AI公司推想科技的E輪融資,拓展醫療健康領域的產業落地。與此同時,字節減少了對C端AI應用的投資,轉而將資源集中在能產生穩定現金流的產業解決方案上,隨著2025年火山引擎收入同比高增,躋身字節第二增長曲線,驗證了產業端布局的商業可行性。
螞蟻的AI布局始終聚焦金融這一高價值、強合規賽道,從早期的支付風控,逐步拓展至全鏈條金融服務智能化,形成“合規為先、效率為王”的獨特落地邏輯,避免了盲目擴張帶來的風險。
在核心業務中,螞蟻AI已實現全流程滲透,比如通過AI優化信貸審批流程,自動處理保險理賠單據,AI智能投顧根據用戶風險偏好推薦理財產品,等等。對外,螞蟻通過“螞蟻鏈+AI”的組合,為各類金融機構輸出解決方案。
從騰訊、阿里到華為、字節、螞蟻,頭部科技公司的AI投資轉向高度一致:減少對C端通用型應用的投入,將資本與資源集中在垂直行業的深度整合上,以“技術+場景”為核心,追求可落地、可驗證、可盈利的產業價值。
這種轉向不是個別企業的選擇,而是行業發展的必然,也印證了AI投資主線的根本性變化。
02C端泡沫破裂與產業剛需爆發AI回歸工具本質
這一輪AI投資主線轉變的背后,是產業界對AI認知的深化和務實化。
曾幾何時,市場追逐的是參數規模和數據中心的宏偉藍圖,而現在,真正的智者已經開始問一個更根本的問題:這些技術究竟能為企業帶來什么可衡量的業務價值?
“為結果付費”正成為AI產業的新趨勢。Sierra公司選擇成為客戶的“虛擬員工”,僅在成功完成理賠、辦理貸款或派出救援等具體業務成果后,按效果抽取“傭金”。
這種模式的成功,依賴于AI應用范式的深刻轉變——不再綁定單一模型,而是動態組合多個供應商的差異化能力,形成針對具體任務的最優解
正如Anthropic核心研究員JulianSchrittwieser所言,AI的指數增長不是“追求超人類智能”,而是“成為人類的高效合作者”。當C端的流量神話難以為繼,產業端的剛性需求自然成為資本的新寵。
很多人將AI投資轉向產業端歸因于C端AI失敗,這是典型的認知誤區。
事實上,C端AI并非沒有價值,而是在資本的過度追捧下被提前透支:2022-2023年的C端AI狂歡,AI繪畫、智能寫作、虛擬陪伴等產品,核心價值在于“新奇體驗”,但缺乏持續的用戶粘性與明確的商業化路徑。
OpenAI的ChatGPT雖擁有8億周活用戶,每月處理超過數百萬億個推理Token,但商業化仍依賴API調用與訂閱服務,盈利能力遠不及企業級市場;而Anthropic的Claude憑借大量企業客戶,年化收入運行率不斷突破,在企業級市場收入份額相當于OpenAI的兩倍。
更關鍵的是,C端流量紅利已見頂。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趨于穩定,用戶時間被短視頻、社交軟件等成熟產品瓜分,新的C端AI應用很難突破流量壁壘。
同時,C端用戶對AI的需求呈現“碎片化、低付費意愿”特征:免費工具可以吸引用戶,但付費轉化難度極大;而企業級市場則完全不同,只要AI能解決實際問題、提升效率,付費意愿極強。
另一方面,JulianSchrittwieser將AI發展比作AlphaGo到Claude的進化:AlphaGo證明了AI在特定領域的超越能力,而Claude則展現了AI作為“人類合作者”的實用價值——能連續工作6-8小時,獨立完成“寫代碼+總結文檔”的全流程任務。
早期C端AI的爆發,依賴于大模型的“單點突破”,但技術成熟度不足以支撐產業應用;而2024-2025年,AI技術的三大突破讓產業落地成為可能:
一是模型穩定性提升,Claude通過“過程獎勵”與“自我驗證機制”,減少了任務中途“失憶”或“跑偏”的問題,滿足了產業場景對可靠性的要求;二是部署成本下降,大模型輕量化技術發展,使得中小企業無需巨額算力投入就能使用AI解決方案;三是可解釋性增強,針對工業、金融等低容錯率領域,AI模型逐步具備“決策溯源”能力,解決了產業應用的核心顧慮。
AI技術的發展正在遵循“通用技術擴散規律”——正如電力、個人電腦等通用技術,初期聚焦技術本身,后期必然擴散到各個產業。
前兩年的AI投資,資本沉迷于“概念炒作”:一個初創公司只要沾上“大模型”“AI”標簽,就能獲得高估值,甚至無需盈利、無需產品,僅憑一個PPT就能融資。但2024年以來,資本開始回歸理性,ROI成為核心考核指標,而產業端的AI應用恰好具備“高確定性、高ROI”特征。
產業端的AI需求是“剛性需求”,制造企業需要AI提升產能、降低成本,金融機構需要AI優化風控、提高效率,能源企業需要AI保障安全、節約能耗。相比之下,C端AI的商業化路徑模糊,ROI難以衡量。
很多C端AI產品依賴“免費+廣告”模式,但廣告收入無法覆蓋研發與算力成本;而付費訂閱模式的用戶滲透率極低,難以形成規模效應。資本的本質是逐利,當“概念炒作”的泡沫破裂,必然轉向能帶來穩定回報的產業端。
03科技股不一定是唯一贏家
前段時間,美國先鋒領航首席經濟學家喬·戴維斯發表了一餓很有意思的觀點,AI時代最受益的未必是當下的科技股,價值股或成‘意外贏家’”。
當AI投資主線轉向產業端,這場技術革命的紅利不再局限于科技公司,而是會擴散到千行百業——那些傳統產業中積極擁抱AI、完成數字化改造的“價值股”,正在成為AI時代的真正受益者。
這一邏輯的核心在于,AI作為通用目的技術,其終極價值不是催生新的科技巨頭,而是重構傳統產業的生產效率與價值鏈條。
典型的例子,電力的普及讓汽車、制造等行業受益,個人電腦的發展讓零售、服務等領域爆發,AI的全面滲透也將讓傳統產業迎來“價值重估”的機會。
制造業作為AI產業落地的核心領域,也是價值股集中的板塊。過去,制造業企業因“增長緩慢、技術含量低”被視為“低估值資產”,但AI的介入正在徹底改變這一現狀——通過AI優化生產流程、提升產品質量、降低運營成本,傳統制造企業的盈利能力與增長潛力大幅提升,估值迎來修復。
這些傳統制造企業本身具備穩定的現金流、成熟的市場渠道與扎實的產業基礎(即“價值股”屬性),AI的介入沒有改變其核心業務,而是通過效率提升放大了其固有優勢。相比之下,純科技股面臨技術迭代快、競爭激烈、盈利不確定等風險。
對于投資者而言,2025年的AI投資不再是“押注單一賽道”,而是要把握“產業賦能”的核心邏輯:既要關注科技巨頭的產業生態布局,也要重視傳統價值股的AI改造機會;既要看重技術實力,更要關注落地能力與商業化成效。
在機構看來,AI這一新興產業才剛剛開始,從ChatGPT誕生到現在,也不過3年時間。未來AI技術將不斷滲透至所有傳統產業,可以看到人工智能帶來的全面機會。
原文標題 : 2025,AI投資主線變了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最新活動更多
-
11月7日立即參評>> 【評選】維科杯·OFweek 2025(第十屆)物聯網行業年度評選
-
11月20日立即報名>> 【免費下載】RISC-V芯片發展現狀與測試挑戰-白皮書
-
即日-11.25立即下載>>> 費斯托白皮書《柔性:汽車生產未來的關鍵》
-
11月27日立即報名>> 【工程師系列】汽車電子技術在線大會
-
11月28日立即下載>> 【白皮書】精準洞察 無線掌控——283FC智能自檢萬用表
-
12月18日立即報名>> 【線下會議】OFweek 2025(第十屆)物聯網產業大會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