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好醫生能否借“銀發經濟”乘風掘金?
作者:潘妍
出品:全球財說
2023年10月,平安好醫生迎來第三任掌門李斗。
在李斗上任的半年間,平安好醫生進行了全方位的經營組織變革。
組織架構上,將原有多個事業部調整為銷售中心、醫療中心、產品中心、技術及運營中心和共同資源中心五大中心。同時,內部啟動新一輪人員優化,個別部門的調整比例達50%,部分中高管需要重新競聘上崗,以此來匹配組織架構的精簡。
李斗表示,目前公司組織架構與戰略路線已經基本吻合,調整初步告一段落,接下來就是經營姿態的調整。
摸索盈利新模式
對于平安好醫生來說,何時盈利依舊是市場關注的重點,也是戰略轉型成效的體現。根據最新披露的2023年財報來看,這已是平安好醫生連續虧損的第9年,期間累計虧損已超70億元。
復盤前兩任掌門人時期,平安好醫生雖在成立的第4年便完成上市,成為“互聯網醫療第一股”,但在此期間公司幾經探索,似乎都沒有找到真正的盈利模式。
在“首任掌門”王濤任職6年間,平安好醫生選擇典型的互聯網醫療之路,主要向C端用戶提供免費或低價的線上問診服務,進而導向藥品及保健品銷售的電商業務。王濤時期的平安好醫生,相比于盈利預期似乎更看重業務成長速度。
2020年,第二任掌門方蔚豪接棒后,推動管理式醫療戰略2.0的深化落地,開始聚焦B端企業用戶,將平安好醫生的“互聯網平臺模式”向“集團賦能”模式轉變,并將四大經營板塊整合至醫療服務和健康服務兩大板塊。
方蔚豪時期的平安好醫生主要是減法,開始調整部分毛利率低且沒有跑出規模的低戰略協同性業務,主動縮減規模,集中資源投向高協同的業務領域。成效顯然,方蔚豪成功將凈虧損額從2021年的15.38億元縮窄至2023年3.23億元,為2018年上市以來最低虧損水平。
此前,平安好醫生曾將整體盈虧平衡的目標定在2024年至2025年。對此,平安好醫生資深副總裁兼首席財務官臧珞琦表示,2024年,我們有信心加速實現盈利上岸。
只是,調整低戰略協同性業務等同于“斷臂求生”,平安好醫生此前的高增長態勢戛然而止,營業收入由2021年的73.34億元降至2023年的46.87億元。
財報顯示,截至2023年末,公司業務結構調整基本完成。可瘦身容易增肌難,未來如何恢復營收正增長,又是擺在李斗面前的一大難題。
“平安系”賦能
平安好醫生股價亦仍在歷史低位徘徊。4月12日股價重挫7.22%,截至收盤,平安好醫生報收10.28港元。作為市值曾達千億港元的健康醫療科技龍頭,平安好醫生目前市值僅余115億港元。
也不怪市場信心不足,畢竟曾經并行的另兩家互聯網醫療巨頭,京東健康、阿里健康憑借得天獨厚的電商基因,先后在近兩年實現盈利,并保持正向營收增長狀態。
同樣,以線上問診起家的丁香醫生、好大夫等則于疫情期間在“求醫問藥”領域進一步鞏固用戶心智,不斷擴大醫生資源和用戶規模。
有分析認為,與其他大健康平臺相比,平安好醫生缺少電商基因,無法在C端“賣藥”領域進行低成本、高效率地運營。不過,平安好醫生擁有平安集團強大的渠道及客戶資源,是其它互聯網醫療企業所不具備的,也是平安好醫生未來最大的商業機會。
據了解,平安好醫生的用戶來源可分為平安集團綜合金融客戶(F端)、企業客戶(B端)以及個人用戶(C端)。
隨著近些年企業用戶的不斷延伸,平安好醫生B端業務迅猛增長。
2023年,平安好醫生B端戰略業務的付費用戶同比增長75%至510萬人,B端累計服務企業客戶達同比增加54.2%至1508家。同期,B端戰略業務收入同比增長81.2%至10.79億元。
不過,背靠平安集團的渠道優勢和客戶優勢,平安好醫生在客戶拓新方面,很大程度上還依賴于集團賦能。
2023年,平安好醫生F端戰略業務的付費用戶約2630萬人,同比增長6.7%,占總付費用戶總數超8成,是主要的付費用戶群。同期,F端戰略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4.8%至22.05億元。
財報顯示,F端戰略業務主要來自平安好醫生向平安集團旗下壽險、產險、健康險、銀行等綜合金融業務用戶提供產品及服務。2023年,平安好醫生關聯交易收入合計達13.35億元,營收占比同比增長4.52個百分點至28.56%。

對于市場有關“是否過度依賴集團”的質疑,平安好醫生總裁吳軍則表示,這其實是一種“雙向賦能”。
在中國平安(601318. SH)2023年報中,可以看到集團戰略有所微調,由此前的“綜合金融+醫療健康”變更為“綜合金融+醫療養老”。
一直以來,“醫療健康”都是平安集團的重要戰略之一,在金融主業增長乏力的背景下,想要將其打造成“新曲線”。
而此次變更至“醫療養老”戰略,或意味著集團將在醫療健康板塊重點發力“養老”這一銀發經濟藍海,而平安好醫生便是作為平安集團打造“醫療養老生態圈”的旗艦所在。
從平安好醫生F端業務中也能看到,“醫療養老”板塊對金融主業的賦能作用。財報顯示,截至2023年9月末,使用平安集團醫療養老生態圈服務的集團個人客戶,客均合同數、客均AUM分別為其他個人客戶的1.6倍、3.4倍。
“銀發經濟”新風口
平安集團的戰略變動,與大環境不無關系。在2023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養老”一詞出現13次,并強調需大力發展包括養老金融在內的“五篇大文章”。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超2.9億,占全國人口的21.1%,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超2.1億,占全國人口的15.4%。
據了解,自2021年起,平安集團便開始發力布局養老產業,平安好醫生也自此切入養老服務。2023年業績發布會上,李斗更是頻繁提到“養老”一詞,并在2023年報中首次披露有關居家養老服務情況,且利用大量篇幅對集團相關產業鏈布局進行介紹
截至2023年末,平安居家養老服務覆蓋全國54個城市,累計近10萬人獲得平安管家服務資格。不過,對于居家養老服務業務的營收表現,平安好醫生在財報中沒有進一步披露。
根據李斗表述,2024年平安好醫生希望用養老服務驅動增長,帶動業務系統性提升。
“國內養老服務供給端仍然存在較大缺口。根據我們的調研,老人普遍存在著養老資源焦慮、財富焦慮等心理困擾,也往往擔憂健康誤導、就醫問診困難等潛在情況,這使得許多老人的養老生活品質無法得到保障。”
國家衛健委發布數據顯示,中國養老已形成“9073”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選擇居家養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區支持養老,僅有3%的老年人入住機構養老。
似正是看到居家養老服務背后的巨大潛力與產業價值,平安好醫生正加速打造醫療養老生態圈。
在此背景下,平安集團聯手合作伙伴推出“護聯體”、“住聯體”等模式,幫助老年人切實改善居家生活環境,讓“適老化改造”這一門檻很高的服務惠及更多長者。
李斗還表示,將加速完成“樂聯體”“醫聯體”的構建,形成“醫、住、護、樂”四聯體,完善醫療養老生態圈建設。
發力居家養老賽道,亦是平安好醫生必須選擇的路。
中國式養老困局
平安好醫生選擇深耕居家養老,是一個必然的破局點,畢竟背靠平安集團大樹,養老已成為保險行業的必爭之地。但也有聲音擔憂,從概念落地到市場廣泛接受,平安好醫生所需經歷的不確定性和考驗還有很多。
自21世紀初邁向老齡化,至2013年的養老服務業發展元年,再到如今“養老”已成為政府報告中的高頻詞。歷經多年,中國商業養老市場整體仍處在發展初期,尚處于不斷試水和探索階段。
數據顯示,目前中國養老服務業市場規模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不到8%,相比發達國家20%至30%的水平,滲透率還處于較低水平。
有分析認為,當下中國養老產業發展困境有兩大成因。
首先,是傳統養老觀念和養老模式的轉變需要時間。目前,80、90后子女家庭的父母尚未退休或剛剛退休,還處于活力期,照護父母的商業化需求還未顯現。60、70后多為多子女家庭,相互分擔尚勉強延續傳統養老模式。
另一方面,城市養老服務結構失衡,目前養老服務費用較高,中國老年人口收入水平偏低,缺乏商業養老金補充,大多難以支付養老服務費用,依靠自費負擔較重。
回到平安好醫生本身,互聯網模式下的居家服務,更多了一層老年群體面對智能設備所帶來的數字鴻溝,普及程度有待商榷。
此外,在龐雜的醫護人員體系下,互聯網診療失準,甚至誤診等情況則成為埋在醫療養老產業中的“暗雷”,對老年群體影響更甚。而這背后是線上診療沒法開展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困難等短板。
綜上來看,隨著全場景醫療養老服務的逐步構建,平安好醫生這套模式能否在中國市場走得通,率先抓住銀發經濟新風口?未來發展或還存在不少困難。
敬告讀者:本文基于公開資料信息或受訪者提供的相關內容撰寫,全球財說及文章作者不保證相關信息資料的完整性和準確性。無論何種情況下,本文內容均不構成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抄襲!
原文標題 : 平安好醫生連虧9年,能否借“銀發經濟”乘風掘金?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圖片新聞
最新活動更多
-
即日-10.29點擊報名>> 【免費參會】2025韓國智能制造及機械設備企業貿易洽談會
-
即日-12.12點擊報名>>> 【免費試用】宏集運輸沖擊記錄儀
-
即日-12.31立即下載>> 【限時下載】《2025激光行業應用創新發展藍皮書》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高價值貨物的‘數字保鏢’:沖擊記錄儀重塑貨運安全與效率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在線研討會】解析安森美(onsemi)高精度與超低功耗CGM系統解決方案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在線會議】CAE優化設計:醫療器械設計的應用案例與方案解析
-
8 創新藥泡沫破了?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