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單趕超Waymo,百度Apollo三路商業縱隊并進
采寫/陳紀英
在自動駕駛高地上,曾盤踞在制高點上的Waymo,一度似乎不可逾越。
但現在,Waymo被甩下了——11月17日,據百度透露,百度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平臺蘿卜快跑的累計訂單量,僅Q3就達到了11.5萬單。
如果按照訂單量月均環比30%增長,蘿卜快跑Q4日均訂單量將會達到1500單,單季度訂單總量有望突破15萬單。以此推斷,2021年下半年的累計訂單將會突破27萬單。
這一成績單,也意味著2021年,Apollo將超越Waymo,自動駕駛訂單量全球稱王。全球第一異位的表象背后,其實是兩條路線之爭。
2018年,Waymo風口最盛之時,摩根士丹利在研報中,給了 Waymo 1750 億美元的超高估值。
彼時人們相信,L5級別可量產全自動駕駛汽車,將很快落地——他們顯然低估了難度。
兩年之后,《金融時報》就爆料稱,Waymo的最新估值僅為300 億美元,相對于 2018 年峰值時期縮水了85%。
Waymo估值的大幅下跌,驗證了堅持科學派思維的單車智能模式,尚未解決落地難題——與Waymo不同,看似中庸的百度Apollo,一直堅持“單車智能+車路協同”模式,務實又務遠,以更快的落地速度,正在加速彎道趕超。
工程派落地,中庸不平庸
在自動駕駛領域,Waymo一度是YYDS——脫胎于谷歌,技術背景雄厚,手中握有超過1000億美元現金,估值最高時一度達到1750億美金。
公開資料顯示,2020年,Waymo擁有365輛車,每周訂單約為1000-2000單左右,每季度訂單大概1.2-2.4萬單;到2021年8月車隊達到615輛,增長68%,預計Waymo每季度訂單量2.02-4.03萬單,以此估算,其年度訂單量在16萬單左右。
根據推測,蘿卜快跑2021年下半年的累計訂單將會突破27萬單,實現對Waymo的趕超。到2025年將蘿卜快跑的業務擴展到65個城市,到2030年擴展到100個城市。
其實,在無人車商業化領域,Apollo是后來者。
2020年,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平臺Apollo GO開始陸續在長沙、滄州、北京等地測試路段運營。直到今年5月2日,Apollo GO旗下的中國首批Robotaxi,才正式開啟常態化商業運營,向公眾全面開放。
今年8月,Apollo GO更名為蘿卜快跑——更親切更接地氣兒的名字,其實隱藏著百度的野心,要加速推動商業變現進程。
一個月后,百度Apollo開放自動駕駛出行服務新開第5城——上海。
后發先至,實現Waymo訂單量的趕超,其實也賴于Apollo的長期路線,相對科學務實。
今年10月,李彥宏曾如此總結兩者的路線差異,“百度和特斯拉都是工程派,谷歌旗下的Waymo是科學思維,用科學思維去做,就是一步登天,做到L5再去擴規模,進行商業化”,“知道把難的問題轉化為簡單的問題,知道妥協,知道循序漸進,我認為是工程化思維和科學化思維的主要區別。”
妥協、中庸,本質上不是為了降低要求,恰恰是為了走得更遠。
Waymo一步登天的不妥協路線,歸根結底是因為低估了L5落地量產的難度。事實上不止Waymo團隊,三四年前,市場一度給出Waymo高達1750億美金的夢幻估值,也是因為相信L5可以快速落地量產。
但越往前走,越知其艱難險阻,目前估值超過 100 億美金的自動駕駛公司 AuroraCEO Chris Urmson 就曾表示,“完成自動駕駛革命可能要花 30 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既然自動駕駛研發投入周期過長,而且研發投資資金極為龐大,那么如果遲遲不考慮、不落實階段性業化,一方面,“只進不出”,可能會導致后續研發因為資金不足,而難以為繼,另一方面,看不到落地化進展,也會打擊團隊士氣。
更為現實更為可行的路徑,是“一邊攀爬,一邊下蛋”。
一方面,階段化商業探索,帶來的營收可以補充彈藥糧草,提升資金實力,重金投入研發創新,由此形成良性循環;另一方面,自動駕駛技術的進化迭代,本來就依賴于大量場景的實測,以及海量數據的反哺,而加快商業化,也能積累更多數據和場景,加速技術進步。
和百度同屬工程派的特斯拉,其路徑已經初步跑通,“市場非常接受,車子大賣,每天無數的人開著特斯拉的車子為他們免費采集各種數據,特斯拉因此有了無人比擬的超大規模的自動駕駛相關數據,所以投資者都認為特斯拉做成無人駕駛的概率更大”,李彥宏認為。
百度Apollo則集納了Waymo和特斯拉的特點——以終為始全力務遠,一直在向L5進發,同時也相當務實,在技術爬坡的過程中,也加快了商業化探索步伐。
多路縱隊并進,商業化全面開花
百度Apollo的變現探索,不止針對個人用戶的蘿卜快跑,大眾出行服務、車企服務、針對政務市場的智慧交通等三路商業化縱隊,齊頭并進。
這一務實選擇,也經過了深思熟慮。
早在去年4月,百度集團資深副總裁、智能駕駛事業群組總經理李震宇在內部信中,就初步勾勒了百度Apollo的商業化路線路,“攀登珠峰,沿途下蛋”。
“而持續攀登的過程中,我們選擇將合適的產品階段落地,將智能駕駛技術帶來的價值不斷釋放。”
針對服務大眾市場的自動駕駛出行服務,百度智能駕駛事業群副總裁、首席安全運營官魏東也提出過三步走戰略:
第一步,從試驗到運營,先行培養用戶習慣;
第二步:啟動商業化運營。即在具備規模化運營車隊的城市,推動Robotaxi(自動駕駛車輛)的商業化試運營;
第三步:擴大規模,實現可循環的商業模式。
目前來看,蘿卜快跑正在邁出第二步,邁向第三步。
當然,要大規模實現商業化,其一要保證安全,其二要保證較高性價比。
李彥宏此前曾預測,2025年,Robotaxi的綜合服務成本將比人工駕駛更低,當服務訂單邁過5000萬訂單大關時,Robotaxi的成本將降低八成,將低于普通快車的服務均價,也有機會實現常態化盈利。
而據市場研究機構 IHS Markit 發布的《中國自動駕駛市場和未來出行市場展望》預測,2030年,Robotaxi 市場規模預計達到 1.3 萬億左右,在整個共享出行大盤中占比過半,有望超越網約車規模。
大眾出行服務之外,Apollo在汽車智能化領域也可圈可點。
對于汽車廠商來說,自動駕駛已經成為了必走之路——麥肯錫(McKinsey & Co)和彭博新能源經濟資訊(Bloomberg New Energy Finance)此前發布的報告預計,2030年高級別自動駕駛汽車將達到整體銷量的50%,電動汽車將占到2/3。
而洞悉且堅信趨勢的百度,2017年就推出了全球首個自動駕駛開放平臺Apollo。
四年過去,Apollo已經成為全球最活躍的自動駕駛開放平臺,可以提供樂高式汽車智能化解決方案,車企可以按需取用。目前,Apollo平臺擁有全球生態合作伙伴超過210家,既有特斯拉、蔚來、威馬等新玩家,也有本田、吉利等老牌選手,可以助力車企快速實現智能化轉型。比如,在Apollo的助攻下,車企的自動駕駛研發周期,將從7年大幅縮短至6個月。
與此同時,Apollo已推出第五代L4級量產無人車(Robotaxi)Apollo Moon,專為無人化打造、可以規模化運營、大幅降低運營成本,成為無人車真正走向大規模商業化的全新里程碑。目前,Apollo Moon的綜合成本價已降至48萬元,是行業L4級自動駕駛車型平均成本的三分之一。
據李震宇預估,未來3-5年內,Apollo的預計前裝量產搭載量有望達到100萬輛。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兩大業務板塊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相輔相成,比如,搭載Apollo的自動駕駛汽車,都可以納入蘿卜快跑平臺,為其補充運力,擴容服務能力等等。
百度的智能交通商業版圖,也在持續擴容。
在這一領域,百度瞄準的智能交通市場,規模遼闊。據MarketWatch預測,全球智能交通市場到2024年將超過1300億美元,也吸引了中外巨頭集體加注,百度ACE智能交通、騰訊WeCity、阿里ET城市大腦、微軟CityNext、亞馬遜AWS Wavelength、IBMSmart City等已經陸續入場。
所謂ACE,意為Autonomous Driving自動駕駛、Connected Road車路協同、Efficient Mobility高效出行的簡稱,英文亦有“王牌”之意——百度的勢在必得之意昭然若揭。而且,“ACE智能交通引擎”還是行業內唯一“既面向未來,又兼容當下”的智能交通解決方案。

目前,已有24座城市落地實踐了百度ACE智能交通解決方案,同比翻三倍,總計簽單在第三季度簽署的ACE項目中,幾乎有一半來自回頭客,復購率也代表了客戶對方案的高度認可。
值得一提的是,政策層面亦對智能交通大開綠燈,今年5月,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成員、副部長辛國斌明確提及,“要強化試點示范協同,深入推進智能網聯汽車測試示范工作,加強智能化基礎設施和’車城網’平臺建設,提供更加多樣化的測試和應用場景。”
因此,政策鼓勵、提前卡位的內外合力之下,百度在智能交通的商業航程才剛剛起步。
三條商業縱隊齊頭并進,百度已經勾畫了相對完善的智能出行商業版圖。
Apollo的突圍:務實又務遠
自動駕駛的風口始終紅火,企查查數據顯示,中國現存自動駕駛相關企業9550家,2021年前10月,中國新增自動駕駛相關企業1399家,同比增長28.31%。
來者洶洶,但剩(勝)者必然寥寥。
當下,在商業化探索上,務實又務遠的Apollo已經跑到了最前頭,但自動駕駛的終局尚遠,漫長前路的跋涉之中, Apollo靠什么在最終決賽中突圍?
第一,全棧技術領先 ,而且技術指標也在各項權威評測中得到了專業驗證。
目前,百度Apollo已經取得全球自動駕駛路測的最好成績。在2019年美國加州DMV自動駕駛脫離報告中,百度Apollo位列全球提交報告的60家公司中的第一名。
在中國,2018、2019、2020連續三年的北京自動駕駛路測報告中,百度Apollo成為在京投入測試車輛最多、測試里程最長的企業,三年累積的測試里程已達201.92萬公里,占比超91%,目前Apollo路測里程已在4萬公里每天的速度增加。
百度技術領先,就能拿到更多政府許可牌照,得以加速落地業務場景,最終又反哺于技術研發,由此形成正循環。
其次,百度智能出行的業務版圖完整,也是國內唯一具備自動駕駛車、路、云、圖全棧能力的公司。
相比“單車”智能,“單車智能+車路協同”已經成為了從政府到企業,公認的最可行路徑,而百度則全面布局“聰明的車”、“智慧的路”、“智能的云”、“領先的圖”四個方面,可以為C端、B端、G端提供全鏈路、全周期的服務,而且,唯有面面俱到,才能不留死角,找到一體化的最優解。
其三,也得到政府部門認可,權威蓋章許可。
據百度Apollo9月底發布的《2021百度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半年報告》顯示,目前百度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平臺持續成為覆蓋城市最多、獲取牌照最多、路網規模最大的自動駕駛服務商。
目前,百度已經獲得測試運營牌照411個,相比去年已經翻了一倍不止。
牌照是自動駕駛進入道路實測的通行證,發放牌照,也意味著自動駕駛水平得到了政府的官方背書,而在后期的多元商業化探索上,就獲取了先發優勢。
如今,百度自動駕駛已經成為中國創新的名片,2017年,科技部公布首批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名單,將依托百度建設自動駕駛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Apollo被欽點為自動駕駛“國家隊”隊長。
今年6月,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發推特特意點贊百度自動駕駛出行服務“Baidu’s fully driverlees Cars”,稱其為奔向未來的旅程“Aridetothefuture.cool!”
其四,百度在自動駕駛的商業探索上也是領航者,已經多個領域打造了標桿案例,具備了先發優勢、口碑優勢,一方面,通過落地案例,全面證明、檢驗了其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另一方面,也為其持續拓展客戶,做大商業版圖,開了個好彩頭。
以蘿卜快跑為例,由于大眾出行服務具有極強的網絡效應和規模效應——供應服務越充足,服務網絡越完善,則用戶體驗感知越好,規模成本也會反向大幅下行,呈現強者恒強之勢,蘿卜快跑的先發優勢會持續鞏固加強。
誰先入場,誰往往能占據主場,誰能看到終局,誰往往能左右大局——成為先行者的Apollo,也許還有望成為終結者之一。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圖片新聞
最新活動更多
-
11月27日立即報名>> 【工程師系列】汽車電子技術在線大會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Works With 開發者大會深圳站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限時福利】TE 2025國際物聯網展·深圳站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7月30日- 8月1日 2025全數會工業芯片與傳感儀表展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在線研討會】普源精電--激光原理應用與測試解決方案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工程師系列】汽車電子技術在線大會
推薦專題
- 1 9月第四周新勢力銷量,零跑第一,小米第二,理想第五
- 2 誰能搶到座?十大合資品牌狂追新能源“末班車”!
- 3 9月新能源車企銷量公布:比亞迪39.3萬輛,吉利16.5萬輛、零跑6.7萬輛……
- 4 歐洲車市 | 西班牙2025年9月:銷量回暖,中國品牌殺出重圍
- 5 汽車門把手迎來強制性國標,隱藏式設計因安全風險將“退市”
- 6 悄悄融資百億,滴滴還在做著自動駕駛夢
- 7 無人配送“三國殺”:大廠、先鋒、空降兵,誰更能打?
- 8 豪擲38億歐元!印度塔塔收購依維柯
- 9 9月轎車銷量榜:微/小型新能源領跑,MG4暴增587%,合資車型可圈可點
- 10 均勝電子500億訂單筑牢安全墊,能否復制“比亞迪式”跨界逆襲?


分享










